分享

中医药里的药名诗词

 凡人的书库 2020-07-31

在文学家的笔下,却赋予中草药另一种作用和功效,那就是借其固有的名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形成了瑰丽多姿的药文化奇葩。文人墨客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或撰书对联,或吟诵诗词,可谓百花齐放,大放异彩。

  最早将药名嵌人诗句的人是梁朝的简文帝萧纲。《艺文类聚》中收有他的《药名诗》,诗中有“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之句,嵌人了合欢、苏合两味中药。之后的不同朝代,药名诗风行一时,出现了许多佳作。

  唐朝时期,权德舆著《药名诗》

七泽兰芳千里春,潇湘花落石磷磷。
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钓藤阴不见人。      

第一句嵌人泽兰,第二句石磷磷指磷石,第三句白微指白薇,第四句钓藤实为钩藤。这4个药名中有3个未按原字人诗,有的颠倒,有的谐音,有的会意,不因勉强嵌人药名而词不达意。

宋·陈亚写的药名诗有一百多首,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但所存的零篇断简也为数不少。陈亚多以药名入诗,以药名叙事抒情,较著名的有一诗四词:诗为:

登湖州消暑楼

重楼肆登赏,岂羡石为廊。

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

罾青识渔网,芝紫认仙乡。

却恐当归阙,灵仙为别伤。

词为: 生查子(四首)

(一)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渎。分明记得约当

归,远志樱桃熟,何事菊花地,犹来回乡曲。

(二)小院雨馀凉,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半下纱橱睡。起来闲坐北

亭中,滴尽珍珠泪,为念婿辛勤,去折蟾宫桂。

(三)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琵琶闲抱理

相思。必拔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

(四)朝廷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艰险无夷处,也是没药疗

孤寒,食薄何须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诗词中包含了前胡、半夏、当归、相思子、白芷、苦参、狼毒、远志、菊花、茴香、余粮、石竹、苁蓉、北亭、珍珠、细辛、桂、莨菪、踯躅、石榴、麝香、枇杷、筚拨、续断、代赭、蒴擢、凌霄花、桃仁、芜荑、没药、薄荷、大腹皮、甘草等草药名嵌在当中。

  在上述诗词中,作者为了既点出药名,又讲究词格,还要表达出词中人物的离情别绪,采取了“同音替代”'拆开重组”等手法,使其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尤其是前3首词,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以深挚的感情和浅近的语言,妙用一连串药名,通过闺中人以书信向客居外地的夫君倾诉相思之情的情节,抒写了闺中人思念夫君的款款深情。

  宋朝黄庭坚的《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也是极佳的药名诗,其中”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守田意饱满,高壁桂龙骨。”四句不仅分别嵌人了“使君子”'旋复(即旋覆花)”*守田(即半夏)”'龙骨”四味药,其思想更是值得称道。该诗表达了地方官更关心百姓疾苦,祈求天降甘霖,风调雨顺,地里培情良好,水车可以束之高阁的意愿。诗中“使君”指地方官吏,“龙骨”指水车。

  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也写有一段药名情书:“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嘴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情书中共用了14个药名,情书、情思、情趣跃然纸上,反映出这位文学大师对医药知识的精通。

  药名诗词的创作,反映了文学大师们不但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还熟稔中医和中药文化。因此,从某一角度而言,这些药名诗词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另一枝奇葩。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岚皋县中医医院 胡本先)

----

【不可不知的药名诗】历代药名诗集萃与评注(一,南北朝与唐朝)

2015-10-20 037581815...

【不可不知的药名诗】

最精选的药名诗及评注

不分享就没有啦

(一,南北朝、唐朝作品)

/豆根君 夏建寅

【编者导言】

进食有节,八分为饱;饮酒有度,微醺最妙。

月色流转,只在盈与不盈之间;儿女交心,友达以上恋人未满方为理想状态。

正值新秋时节,月白风高,天清气爽,披卷偶读至“草堂只待新秋景,天色微凉酒半酣”一句,击节叹赏之余,不由得将身与心融入天地之间,空明澄澈,喜乐安和。

本句出自唐人陆龟蒙《药名离合夏日即事》组诗,除诗中表达出的澄澈心境以外,更难能可贵的是采用了“药名离合格”的体例。

据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离合诗》云:“但以一物二字离于一句之首尾,而首尾相续为一物,如县名、药名离合是也。”将药名“景天摊破在上下两句之中,可称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吟风弄月未为难也,难在有独特之体式;

嵌药名入诗亦不为难,难在有清韵风骨。

“二难”相并,便是绝妙好辞。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这些绝妙好辞,是精选历代药名诗精华选编而成。

请静心默诵

品味凝炼在文字间,跨越千百年的草木清芬。


【南北朝】

药名诗一体,始于南北朝,并在上层文人间迅速,大概与当时服食、修仙之道盛行有关。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云:“以予观之,药名之号,自梁以来有之。乃知药名诗不始于唐。”

宋代王楙《野客丛书》更言:“此体已著于六朝,非起于唐也。”

然而此道初兴,体式单一,无甚可观者。

兹举一例以概之

药名诗

梁·萧纲(简文帝)

朝风动春草,落日照横塘

重台荡子妾,独自伤。

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

石墨聊书赋,铅华试作妆。

徒令惜萱草蔓延满空房。

嵌春草(白薇别名)、横唐(莨菪别名)、重台(玄参别名)、黄昏(合欢别名)、合欢、苏合香、石墨、铅华、萱草、蔓延(王孙别名)十味

【评注】

其时药名诗之风方兴未艾,药名只是直接嵌入诗中,只用字面意义

从中可以窥见《本经》《别录》药名系统的余辉返照。

全诗除五六两句略显轻靡外,整体风格质朴而凝练,不似齐梁笔法,反有魏晋风气,或许正是托了药名之福吧。

此诗以药名叙闺中女儿情怀,亦首开后世药名闺情之风。


【唐朝】

唐朝的文坛,是诗歌的国度。

药名诗虽属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总能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国度中占据一席之地。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药名诗始于唐人张籍,有'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下枝’之诗。”

王楙《野客丛书》辨正云:“此体已著于六朝,非起于唐也。……至唐而是体盛行,如卢受采、权、张、皮、陆之徒多有之。”言甚得之。

卢受采之诗已佚,《全唐诗》无考。权、张、皮、陆详引于下

===========

七律·药名诗


· 朱佐朝    ||

全文:
天门冬日晓风飕,浮寄天南红蓼舟。
不嚼石莲心亦苦,沉香衾冷梦惊秋。
玄胡索去同心带,血泪流红豆未休。
半夏拟归云汉去,难教织女会牵牛。
备注:清.朱佐朝的药名诗

清初戏曲作家朱佐朝在《莲花筏》传奇一书中,写到一位才女齐玉符为试探男友姚良是否真心爱她的心意,提出让他作诗,但诗中必须嵌入她正在服用的药方上的八味中药。姚良为表示自己的诚意,便提笔写成一首七律诗:

天门冬日晓风飕,浮寄天南红蓼舟。

不嚼石莲心亦苦,沉香衾冷梦惊秋。

玄胡索去同心带,血泪流红豆未休。

半夏拟归云汉去,难教织女会牵牛。

姚良在诗中巧妙地嵌入了天门冬、天南星、莲心、沉香、玄胡、红豆、半夏、牵牛等八味药名,同时又把爱慕之情,求婚之意寓于其中,齐玉符看后很是感动,二人终结伉俪。

-------

药名诗

分享到:

南北朝· 王融    ||   王融专辑   |   南北朝 时作品

全文:
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闲荒。
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
秦芎留近咏,楚蘅又远翔。
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
备注: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闲荒。(重台、陵泽)

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石蚕、垣衣)

秦芎留近咏,楚蘅又远翔。(川芎、楚蘅)

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神草即人参、夜光)

此诗道出了作者虽清贫而志远,长者之风也。

-------------

采药

· 陆游    ||   陆游专辑   |   宋 时作品

全文:
箦子编成细箬新,独穿空翠上嶙峋。
丹砂岩际朝暾日,枸杞云间夜吠人。
络石菖蒲蒙绿发,缠松薜荔长苍鳞。
金貂谒帝我来暇,且作人间千岁身。


备注:七律中有竹、丹砂、枸杞、络石、菖蒲、松、薜荔、貂(貂肉)、千岁(千岁木,为葡萄科植物葛藟)。虽未标明药名诗,但含药名9个,写出采药之乐趣。

================


菩萨蛮·合欢迎送

· 卓人月    ||   卓人月专辑   

全文:
春宵半吐蟾痕碧,斜窥愁脸如相忆。空捻两三弦,朱扉寂寂然。
依期郎践约,悄步人疑鹤。小舒轻雾纱,收袂蘸红霞。
备注:菩萨蛮·合欢迎送 [明]·卓人月

春宵半吐蟾痕碧,斜窥愁脸如相忆。空捻两三弦,朱扉寂寂然。

依期郎践约,悄步人疑鹤。小舒轻雾纱,收袂蘸红霞。

倒读:霞红蘸袂收纱雾,轻舒小鹤疑人步。悄约践郎期,依然寂寂扉。

朱弦三两捻,空忆相如脸。愁窥斜碧痕,蟾吐半宵春。

这首词,不仅难度高,而且用意巧。它正读是写等候、迎接情郎;反读时迎接之意转成送别,等候的情景便成了别离后的寂寥景况。

-------------

历代药名诗集萃与评注

在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中药宝库蕴藏极其丰富。在璀璨的中医药文化宝库中,用中药名连缀写成的诗词歌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历史上文人雅士巧妙地运用药名赋诗写文,给药物以活力,赋草木以生机,使人们读后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增进中医中药的知识,形成了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可以说药名文学是医药文化的一枝奇葩。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旧时知识分子的特点之一,是亦儒亦医,哪怕是三家村的私塾先生,也往往懂得望、闻、问、切,开药方。中医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文化上也就必然有生动的反映。药名隐语及药名对联、书信、诗歌、谜语、散文等等,构思之奇特,用词之精巧,往往使人惊叹不已。

中药隐名,起源很早。唐代元和年间,有位叫梅彪的文人,“所集诸药隐名,以粟、黍、荞、麦、豆为五弟”。(明·李儒:《水南翰记》)不知道梅彪集药,何以隐名?也许是保密,也许是故弄玄虚。而明清一些江湖医生,将中药隐名,“不过是市语暗号,欺侮生人”。明人小说《生绡剪》第九回:“但虽然如此,他们所作的隐名,也真是挖空心思,居然还颇有文化气息。如:恋绨袍(陈皮)、洗肠居士(大黄)、川破腹(泽泻)、觅封侯(远志)、兵变黄袍(牡丹皮)、药百喈(甘草)、醉渊明(甘菊)。”

古人亦有做诗排律隐药名者,如李在躬《支颐集》中有首《山居即事》:“三径慵锄芜秽草(生地),数株榴火自鲜妍(红花)。露滋时滴岩中乳(石膏),雨过长流涧底泉(泽泻)。闲草文词成小帙(藁本),静披经传见名贤(使君子)。渴呼童子烹新茗(儿茶),倦倚薰笼炷篆烟(安息香)。只为多研常讶减(缩砂),窗因懒补半嫌穿(故纸)。欲医衰病求方少(没药),未就残诗得句连(续断)。为爱寂寥千顷碧(空青),频频搔首向遥天(连翘)。”只要略具备中药和古典诗词常识的人,读了这首诗,是会感到别有一番情趣的。

古往今来,最擅长药名文学的,当推宋人陈亚。他是扬州人,仕至太常少卿,年七十卒。陈亚颇幽默,被时人目为“滑稽之雄”。他写过一百多首药名诗,皆脍炙人口,传颂一时。其作品如药名词《生查子·闺情》三首,深沉婉约。其一:“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其二:“小院雨余凉,石竹生风砌。罗扇尽从容,半下纱厨睡。起来闲坐北亭中,滴尽真珠泪。为念婿辛勤,去折蟾宫桂。”其三:“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琵琶闲抱理相思,必拨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显然,这三首“生查子”,都称得上是绝妙好词。陈亚曾自道:“药名用于诗,无所不可,而斡运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这可以说是他对写药名诗的经验总结。由于陈亚擅写药名诗词,他精通医药,并且官至郎中,所以从此以后,人们便统称中医为“郎中”。

南宋的时期的辛弃疾是我国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其中最有趣的是他用药名连缀写成的一首《满庭芳。静夜思》,写给他久别的妻子,表达相思之情:“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词中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5味中药的药名,巧妙地运用了药名字面上的意义,情趣盎然。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精于中药,在《西游记》中有很多用中医中药治病的故事,写得很符合医理,他用中药写的药名词《西江月》,描写孙悟空大战进犯花果山的猎户,激烈拼杀的情景跃然纸上:“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骨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把打斗的场面描写得惟妙惟肖。词中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等药名。

明代流行的药名民歌,不仅深得药名诗的此中三昧,且因其桑间濮上之风,而更加通俗、形象,流传的范围也就更加广泛。现聊举三首,以见一斑。其一:“红娘子,叹一声,受尽了槟郎的气。你有远志,做了随风子,不想当归是何时?续断再得甜如蜜,金银花都费尽了,相思病没药医。待他有日的茴乡也,我就把玄胡索儿缚住了你。”其二:“想人生最是离别恨,只为你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因此我黄连心苦苦的为伊担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作负心人。你果是半夏的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其三:“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破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作破故纸。”(明·冯梦龙:《桂枝儿》“想部”三卷)冯梦龙评价这三首民歌“颇称佳品”,当然是再恰当不过了。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用药名写过一首《桂枝儿》的情书:“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地为伊担心,白芷儿写不尽离别意,嘱咐使君子切莫作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愿对着天南星彻夜地等。”这封情书用了枳实、地骨皮、威灵仙、细辛、厚朴、破故纸、人参、甘草、黄连、白芷、使君子、半夏、当归、天南星等药名。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曹操听说华佗名声很大,于是就想法考一考华佗的本事,他随口说了一首四言诗:“胸中荷花,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初入其境。长生不老,永远康宁。老娘获利,警惕家人。五除三十,假满期临。胸有大略,军师难混。接骨医生,老实忠诚。无能缺技,药店关门。”华佗听后挥笔行墨,写了十六种中草药的名字,穿心莲、杭菊、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草、防己、商陆、当归、远志、苦参、续断、厚朴、白术、没药。曹操不由得折服。这个故事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但听起来也很有意思。


久病成医

  提要:久病成医的皇甫谥,其个人的不幸成了中国医学的大幸,成就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规范的著作——《针灸甲乙经》。*雪山神医”和士秀,因重病深知患者的痛苦而从医,名杨海内外……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那些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才能*穷”且意坚,蚌病成珠。

  在中医针灸疗法发展史上,有一部针灸著作不得不提,称得上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而这部大作出自一位年届中年才开始研究医学的人,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久病成医这个成语的人,他就是西晋的学者、医学家皇甫谧,这部医学著作就是《针灸甲乙经》。学中医的人,尤其是学习针灸者,应该没有不知道的,因为这本书在针灸界,乃至在中医界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使人获益匪浅。

  远在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不但被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点赞:“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诸部经方。“还被后世定为针灸初学者必须学习熟读的基础课本。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针灸甲乙经》对国外发展中国针灸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皇甫谧早年并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个历史学者,研究医学并皇甫谧的家族世代官宦,累世富贵,使其能够博览天下各家典《针灸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在美丽的云南边陲,丽江白沙古镇,有一位年逾九旬的纳西族终成良医缘于他中年时的一场大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治疗实践成就了这样一部医学巨著。在研究施治中,皇甫谧对实践更为重视,比如为了探求寒食散的医疗作用,他亲自服食。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使他想拿刀自杀,但他还是坚持“凡此诸救,皆吾所亲更也。试之不借问于他人也”。

  皇甫谧家族世代官宦,当时的朝廷一再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即使著作郎之类的官他也坚决不做。史书上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皇帝也无可奈何,只好送他一车书。但他很是不幸,从小就身体虚弱,一生多病。而且他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时人谓之书淫”,很是损耗精神。40岁时,皇甫谧半身不遂。患病期间,他开始研读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非常感兴趣,一边研究,一边试着给自己针灸。但是随着研究的深人,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且有锴漏,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体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黄帝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籍,悉心钻研,终成大作。

  后学者在阅读时,一般不必再对3部原著的有关部分加以研读,而只需要研读《针灸甲乙经》,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同时,《针灸甲乙经》又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如《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书早佚,借助《针灸甲乙经》得以保存大部分精华内容。

  在丽江。有一位年逾9旬的老中医和士秀,被誉为“雪山神医”,也是民间公认的“丽江三杰”之一。如果不是学了中医,如果不是学了英语,也许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白沙老人。然而,学中医和学英语,却让这位老人的命运传奇不凡。1924年出生的和士秀,当年是丽江地区“高考状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后因身体原因转人语言专科学校,并于1949年毕业。同年加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来不幸罹患肺结核,正值壮年,却无奈放弃工作回乡休养。

  回乡后,和士秀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潜心钻研医学,悉心搜集纳和士秀行医救人的故事,被国内外的媒体接二连三采访极道。历史上,与和士秀有着同样心结和心愿的名医有很多:名医李再说皇甫谧,其个人的不幸成了中国医学的大幸,《针灸甲乙西族民间中草药方,跋山涉水尝百草,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草药郎中。“文革”期间,和士秀遭到批斗,再一次被命运重击。难得的是他没有倒下,1985年,经批准,他的“玉龙雪山本草诊所”终于挂牌,在随后的数十年,经和士秀救治过的人不计其数。诊所不大,偏居一隅,但他和他的诊所却名扬天下,因为他会说外语,加上医术精湛,就有不少外国友人来寻医问药。由于诊所总是聚集很多外国人,还一度闹出过笑话,被人怀疑是不是在搞什么间谍活动。

  据悉,和士秀先后收到一二百家媒体的采访邀请,有近40种语言的新闻在全球播极。他甚至得到荷兰、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多国政要,以及知名人士、影视明星们的慕名拜访。对此,和士秀在接受采访时说:不是我和士秀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祖国的传统中医了不起,为此才吸引了这么多的国际友人。”和士秀曾经帮助许多患者治愈疾病,也免费义诊过很多患者,其中有位美国白血病患者布莱尔连续十多年在其诊所拿药服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和士秀的医者仁心,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的病人来自世界各地,但我更希望他们只是客人,不是患者。“和士秀还一再与人提及,“因为自己也生过重病,深知病人的痛苦,所以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减少痛苦和压力。无德不成医,是我从医的初衷”。

  名医李中梓因痛感两个儿子被庸医药误致死,由仕转医;名医吴瑭,19岁时其父亲患病,四处求医,医治无效终卧床不起而死去,深受触动的他为自己不懂医术眼看病魔夺走父亲的生命,痛定思痛,决意学医;名医唐宗海,因父亲患血症多方求治无效后,由儒转医,开始潜心探索医术,尤其是血症,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症论》,集血症诊治之大成;名医黄元御,因眼疾无法继续求取功名转而学医;名医刘完素,因母亲患病,三次延医不治,不幸病逝,遂立志学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声名见于一乡一野之中的郎中,他们的从医缘由,也多半如此。久病成医,三折肱为良医,确为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观。从另一个方面看,也说明了中国人对亲情的莫大珍视。

  《针灸甲乙经》经》为皇甫谧在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也是他对中国医学最主要的贡献。他的经历是人生的普遍现象,由此可知,决定一个人最终走向和高度的,往往并不一定是起点,而是拐点。只有那些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才能“穷”且意坚,蚌病成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