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比起你的态度,我更想了解你的思路

 新用户72368855 2020-07-31


在B站上,听西方古典音乐时,很多人都习惯把弹幕关掉。因为,在弹幕里,有太多的“无效观点”了。

你说这一版远远不如阿格里奇,我说这版太垃圾了还是应该听霍洛维茨,他说卡拉扬这场无法超越,她说俄国作品还是要听阿什肯纳齐……还有永恒的郎总、云总的粉丝互撕。

这里绝大部分,都是“无效观点”。

我们每个人,对古典音乐,都会有各自的偏好。五年前的我,和现在观点也不同。很多古典音乐的乐评,说到底,也不过是在发表个人观点罢了。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些弹幕是“无效”的呢?因为,“纯粹的观点表态”,只是阐述立场,不能给读者带来价值。这就是“无效观点”。

如果你告诉我,某几个小节,某人处理的更出彩;或是某一乐句,某人处理更到位,更接近作曲家本意,并告诉我你的理解:那么,就算我和你,有截然相反的偏好,我也会非常感激,并从中学习。

但你如果只是说:“巴伦博伊姆这里处理的,真是太不理想了!”对我来说,只是一句垃圾信息

然而,互联网的信息,总是越短、越鲜明,越是只有论点而无论据,越能广泛传播。音乐留言区里,一篇详细的分析,得到的赞数,常常远比不上一个抖机灵的、嘲讽音乐家的段子。

实际上,“弹幕”这种形式,就是鼓励短小信息。几乎可以断言,在弹幕区,难以完成任何有深度的、有来有回的讨论;能做到的,往往只是双方互相罗列观点,然后对骂罢了。

“无效观点”的极致,就是阴阳怪气。有些人喜欢写一大段话,戏仿他想批评者的口吻,从而制造出一种讽刺的效果。或者用大量的黑话、术语,以至于读者难以读懂。

指桑骂槐、隐喻、影射、鲁迅体、苏联笑话体……有时,看一个人写的文字,洋洋洒洒一大段话,其实概括其意思,仅仅只有一个观点。这对于读者的精力,是一种浪费。

我们的表达能力的普遍欠缺;互联网平台的字数限制;以及把最短最极端的声音推到前台的推荐算法——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无效观点”的泛滥。

过量的“无效观点”,不仅消耗阅读者的精力,更重要的是,消耗了“情绪资源”,阻碍了人们进行认真思考、深度讨论。

就像我们决定修一座大楼,正在讨论应该用什么结构。好的讨论,是各自拿出数据、模型、实验,证明自己的方案最稳定,以争取听众们的支持。不好的讨论,是各自大吼出自己的观点,较量谁的嗓门更大。更不好的讨论,是阴阳怪气、曲里拐弯地互相嘲讽、揶揄、抨击,这样,不止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更是对时间、资源和情绪的巨大消耗。

前面说到,当下我们的公共讨论中,“有效观点”的欠缺,源于表达能力的普遍不足,和互联网平台本身的特性。有读者可能会问:那么,审查/举报制度,是不是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呢?

我的看法是:是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关键因素。依据如下:第一,在看起来“没有那么多审查”的地区,比如港台,或是日语、英语网络上,情绪化的“无效观点”,同样是压倒性的多数。大部分讨论,仍然以观点口号扣帽子告终,同样立场先行,谈不上有什么逻辑。

第二,我们的网友,对于“有效观点”,还是比较宽容的。只要能拿出证据、拿出逻辑,那么,就算是很严厉的批评,也能被宽容和支持(甚至尊重)。比如,你要是指出下一季度可能在某几个领域有巨大的风险,并给出详细的说明,那么,你的预期就算再悲观,也不会被激烈攻击。

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微博上,有很多批判我们当下政策、制度的学者,他们在微博上写的很多针砭文章,是非常一针见血、非常不客气的。但是因为言之成理,思路清晰,能给读者带来知识和启发,所以这些文章大多能一直存在,不受干扰。

相反,有一些大V,被扣上“公知”的帽子,但你仔细看他们的微博,几乎每条都是一百字以内,大部分都是阴阳怪气,嘲讽、指桑骂槐、扣帽子,说一些优越感十足的话。你要想从他们的文字中,找出什么数字、证据、论证,或者解决方案——对不起,根本找不到。

这样的微博,就如同“XX演奏的没有XX好”这样的音乐评论,对于听众来说,毫无意义,纯属“无效信息”。那么,大家觉得反感,甚至予以回击,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网络暴力就是对的。扣帽子、人身攻击、滥用举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对的。)

那么,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我们应该为“无效观点”的泛滥做些什么?

我觉得,第一是“不看”:不去看那些纯粹是表达立场的观点。那些没有论据,没有论证的言论,或是纯属阴阳怪气的嘲讽和碰瓷,无论和你观点是否相同,都不要去理它,不要让它占用自己的情绪和精力。

第二就是“不写”:表达一个观点,一定要尽量严谨地把它说清楚,告诉大家,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哪些因素促成了你这么想。特别是,不要把复杂的思考和立场,窄化成二元的“是”与“否”,“支持”与“反对”。宁可为了讲清楚问题,而增长篇幅;也不要为了缩减字数,而压缩自己的观点。

不过,“无效观点”的泛滥,几乎是时代的必然,我们也无法对它作出改变;况且,发表“无效观点”,甚至是阴阳怪气的观点,也是每个人的不可干涉的自由。——上面所说的“不读”“不写”无效观点,只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罢了。

我们希望《关宁锦评论》能成为一个坦诚讨论、交锋、思辨的平台。这个世界,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让我们在地球的答题纸上,努力用思考写下一个「解」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