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常全生 | 白佛寺的传说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白佛寺坐落在林州市姚村镇井湾村西白佛墁自然村红旗渠边。有石碑记载,该寺自明弘治之后曾重修多次,最后一次是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七月。修红旗渠时,渠线正好从寺院内穿过,故拆了该寺,现又在原址稍西红旗渠西边重修。

原白佛寺大殿内供奉有一尊一丈余高,纯洁、晶亮的白玉佛像,白佛寺也就因此而得名。

相传明代林州姚村镇李家岗村的李聪素以孝道著称,其子李平士在京为相,被朝廷派遣到云南省任巡按使,去查办贪官污吏,赈灾救民。一天,他办案路过大理县苍山,老天忽然下起了大雨,李巡按见前边有座庙宇,就急忙赶往该庙避雨。当他进到庙里一看,原来这里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庙顶早已坍塌,大殿内的一尊白玉大佛像被大雨淋着。李平士本来就是有名的孝子之后,又在京师从于林州老乡马柳泉中丞(河顺柳泉马都堂),修就一副慈善心肠,一见此景感叹不已,自言自语道:“怨不得此处连年灾荒,风气败坏,民不聊生,原来连一座庙宇都无人修缮,佛爷都遭此劫难,民怎可安生?”说罢便脱下自己的官袍给白玉佛爷披在身上,并说:“佛爷佛爷,此地官场腐败,叛酋多有,让你受此劫难,你干脆随我到我老家河南林州去吧,那里虽土地薄瘠,干旱缺水,但人性勤劳善良,你只要去了,我让我方民众在我家最好的地里给你修座庙宇,决不让你再如此受苦。”说罢,李平士就只穿一个红裹肚,赤着上身冒雨赶路。但奇怪的是,大雨仍旧下个不停,可李平士头上却始终有一块白云遮盖,酷像一顶大伞使雨一点儿也下不到他身上。

李平士回府之后,便开始考虑如何将白佛搬迁回河南林州老家之事。不料,第二天从京城传来圣旨,要他急速返京复命,李平士只好立即启程。路上,李平士还是一直惦念着搬迁白佛的事,心想:“在云南没容我安排妥当迁佛之事,我干脆趁回京路过老家林州李家岗之际,给家父交代一下,先在我家地上建好庙宇,等我复命后再返云南迁佛便好。”

李平士本来乘的是千里驹,又快马加鞭,只用了三天三夜便赶回了林州。他一进家门便与家父和村民说起云南白佛之事和他的想法。没等他说完,其父便说:“家中这两天出了一件奇事:昨天早起我去咱家西河东岸‘二亩地’时,一出村西便大吃一惊,头天我在地干活,还什么也没有,今天怎么在地中央有一尊白玉佛爷端坐在一莲花台上,慈眉善目的,身上还披着一件官袍。”

不等其父说完,李平士便急忙起身,说道:“我去看看,我去看看。”到那儿一看,果真如此。细看那尊白佛,正是云南大理白云山庙里那尊白佛,身上披的也正是自己的那件官袍。李平士连忙跪下给白玉佛爷磕头,说:“佛爷你怎么走得比我还快,我没把庙建好,叫你就坐在墁地,真是委屈你了,请佛爷恕罪。”说罢,便招集村众于白玉佛前,“白佛乃我在云南之恩师,昨晚飞将至此,请大家出工出力,就此为白佛修座庙宇,所需银两由我的俸禄积蓄支付。我给大家鞠躬致谢。”安顿之后,李平士继续北上返京。

不过多日,一座雕梁画柱、红墙琉瓦、金碧辉煌的庙宇就坐落在李家岗村西河东岸李平士家的“二亩地”上(今刘家岗村西)。从此,这块地就叫成了“庙地”,一直沿用至今。

白佛寺建成后每天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庙内功德箱中几乎每天是钱币盈满。李平士历代家人用此银两为百姓修路筑桥,济贫养孤,从不自用分文。有一年闹灾荒,地里颗粒不收,举家断炊,李家用寺内银两从山西籴回小米,在村公所支大锅煮粥以食乡邻,才使众多村民免于饿死。

从此,李家岗村日益兴旺,后改名为“白佛村”,明、清两朝又成为林州十三社之一的白佛社社治所在地,管辖着周围十几个村庄。今日的“姚村”,那时还是白佛社的一个砖瓦窑场,供应着县城以北的建房砖瓦。随着窑场规模的逐渐扩大,人们就把它叫成了“窑村”。时间一长,“窑村”便演变成了“姚村”。

话说李平士回京复命原是朝廷亲下诏谕,官升三级,另有重用。从此,李家在朝六代为相,代代忠良。明朝崇祯年间,李平士第五代孙李坤达在朝任抚院令,此时朝廷宠信佞臣,朝政腐败,贼寇猖獗,但李坤达仍是守正不阿,在任三载,剿匪安民,声绩赫然,因此受到奸臣嫉妒诬陷。当奸臣们了解到李氏数代为官是受白佛保佑时,便差使叛贼匪首偷偷潜入李氏老家,在夜深人静之时将白佛寺放火烧毁。

当人们跑去扑救时,寺庙已化为灰烬,只留下一座庙基,白佛也不知去向。大伙急忙寻找,却始终不见白佛踪影。第二天,人们继续到井湾村村西一带寻找。在一座小桥上,一白发老翁告诉大家白佛已避在西山下橡树林中了。人们上去一看,见白佛果真在此,于是又招集井湾周边村民就白佛座地重新修建了白佛寺庙。

白佛寺修好后,井湾村西的一片土薄石厚的山地都变成了肥沃良田。一年之后,寺院内又流出了一股清澈的泉水,至今长流不断,浇灌着寺院下面良田,并供村民饮用。终身饮用此泉水的老人,个个都是年过八旬而终。也有许多人用此泉水煎药治病,发现不是疗效倍增便是药到病除。从此以后,这片村庄就叫成了白佛墁村。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破除封建迷信拆佛掀庙。一天,一班民兵去白佛寺准备把佛像搬出,刚进寺门,就听“哗啦”一声,白佛自己碎成一块块晶白玉珠,酷似珍珠和舍利子洒落在地。当时,政府号召农民学文化,老百姓就捡来白佛碎玉当石笔在地头学文写字,用后也就丢弃在地头。有一年大闹蝗灾,蝗虫一夜之间可把整片庄稼树木吃得杆光叶净,但人们发现,凡地头丢有白佛玉块的田地均无蝗虫进入,庄稼仍旧枝繁叶茂,与其它地块形成鲜明对照。

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红旗渠时,渠线通过的白佛寺大殿正下是一块巨大花岗岩,镐挖钎打不济于事,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当时有两对准备结婚的青年,毅然推迟婚期坚持在工地,在原订婚期的头天晚上加班下工时,他们把炸药放在花岗岩石上,插上导火线,像贴膏药似的用泥巴盖在岩石上点燃,想高高兴兴放上一炮以做纪念。但十多分钟过后不见动静,他们想又是哑炮,一肚扫兴。第二天到工地一看,这块百余立方的巨大花岗岩已全炸开。工地一片欢腾,两对青年激动得紧紧拥抱在一起。人们说是修渠人的决心感动了白佛,白佛爷显灵助修渠。后来技术员解释说这是炸药的座向力作用所致。

红旗渠一干渠水从分水岭下来,由于坡陡水急,一路是奔腾翻滚,可到白佛寺下边时便变得平稳悠缓,似静水一般。当渠水满盈、红日中天时,慈善之人站立这段渠岸之上,便可看到渠内有七彩佛光隐隐闪现。

白佛寺所处位置的地理山势也十分奇特。人们若从井湾村顺刘家梯登上太行山顶向下俯瞰,便可看到白佛寺两侧两条主岭脉,酷似两条巨龙从太行山底窜出,伸至红旗渠岸西并同时向内弯曲、翘首,白佛寺就像一颗珠,两龙昂首相戏。白佛寺处一股云气不断冉冉向上,升发至高空,形成一片祥云,始终萦绕在白佛寺上空,尤其在天气晴朗时,祥云变化万千,有时像莲花盛开,有时像白龙翻腾,景象十分壮观。

常全生     74岁。 河南省林州市人。林钢退休职工。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网图提供证明付酬   打赏>10元付酬   <10元平台维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