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037】马江华 | 印象林县邮电局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封面设计/曲海庆

东升书画”杯“老林县那些事”主题征文

【原创首发】作者  | 马江华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童年时期住在信息闭塞的农村,直到有天爷爷收到一封来信,才破天荒地知道千里之外的云南居然还有亲戚。碰到穿绿色制服、骑绿色自行车的人,后车架搭两大布袋东西,叮铃叮铃往大队部方向而去,即使前后挡泥板上印着“邮电”字样、当时不也并不清楚是做什么的。只是梦想长大后要是也有这么一辆自行车,能天南海北到处去转该有多好啊。直到家人托付我到县城邮电局寄信时,看到进进出出的绿车人、才逐渐明白了。

邮电局在东大街(太行路)与人民路交叉口西南角,大门朝向正北、营业厅面向东北的拐角三层楼。一溜长的绿面柜台把营业大厅界成了工作长廊与大厅,水磨石地面。大厅北墙边是长了四条腿的扁方柜形木桌双门对开绿色邮箱,西南面靠近柜台有个量包裹的落地大称,靠近门口的东北是长椅和条桌。大厅声音较低,大部分人一笔一画神情专注的模样,猜想信纸上的热辣与绵柔、直白与委婉,切切话语不亚于一次高考作文。当思念注入了笔端、浓情溶入了文字,故事开始铺上纸笺、牵挂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开始让两地对话踏上旅途。

无线电报则是“顺风耳级别”的传信大使,对亲人的万千嘱咐浓缩为电报信上的五六个字,融入“嘀嘀嗒嗒”的发报声中,飞向千里之外。而邮电局大门外铁皮圆筒状绿色的邮政信箱,也成了人生旅途中表情达意颇受大众“亲睐”的中转使者。

上高中时放学回来、路过邮电局营业厅时总要进去看一看,经常听到老熟人“咚、咚、咚”节奏不定地在信封上盖邮戳的声音,我也仿佛听到了远方收信人展开信纸的那一刻、目不转睛双手紧捏而心脏却“咚、咚、咚”跳动的声音。对邮票的情有独钟,隔三差五就买那花花绿绿之方寸天地,而等零花钱攒多了就买首日封或纪念封、极限明信片、小本票、小型张、版票,恨不得把没有的邮票全买到手、好回家仔细欣赏。门口卖杂志邮票的玻璃柜三轮车也成了我的“常客”,后又移到大厅东南角扩大了规模,再迁移到邮电局南开张独立的门面,杂志、邮票、纪念封等销售很火。三元伍角办理了一个邮票预订证,生怕没有了自己的。

当我把信带回老家,爷爷拿在手里仿佛感受到一颗滚烫的心、仿佛听到了远方亲人的呼唤,而亲人的身影也仿佛在邮票的方寸风景中徘徊回眸。读了几天信后,把盖销的邮票带背纸小心剪下或撕开、放进热水碗,几分钟后背胶或浆糊溶解散开、彻底干净地分离了。把邮票夹进吸水纸或干净的白纸里、压进厚书,甚至书上再加压一摞书或重物、以求平展。几天后翻开一看,处理后的邮票干净、整洁,乐哈劲儿嘴角都要裂到耳朵根儿了;要是哪回压皱了、心也象被什么压皱了似的,睁大眼睛看时心里默念着“下次注意、下次一定要注意!”。拿出专用的圆头镊子,小心插排进黄色小邮集本中。重复的邮票,也是乐此不疲、兴冲冲地重复这样处理。买的邮票就捏着没撕的白边,生怕弄脏了票面。闲暇之余,像浏览宝贝似的、一遍一遍地翻看,邮集也成了同龄人“羡慕与好奇的对象”。有时心血来潮,就自己制作明信片,贴上邮票到营业厅盖上邮戳,插进邮集、陶醉地欣赏"自制作品"。到了星期日,约同样爱好的伙伴,相互欣赏各自的邮集,有看中对方其中一枚,或是与已可配套的,就商量拿重复的邮票互换。

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小小的一枚邮票有普通票、纪念票、特种票之分,有时发行的邮票还带有附票。内容包罗万象:风景、人物、动植物、纪念日等等不一而足,是人生初次认识多彩世界的窗口,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学的继续,终于有一天和家人坐小车、把我送到了当时感觉很遥远的高校。不见了亲人的笑容、听不见了爸妈的唠叨,友谊暂时搁浅、爱情也不得不经受着海角天涯般的苦恋。跑当地的邮电局买信封邮票写信、收信,成为与家人倾诉交流的唯一渠道。标志性绿色邮局很好找,每月如果能来住三四封信、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想发一封二角钱的挂号信,一咬牙也就买了;而八角的邮政快件信函,感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一面心疼花了高价邮费、一面又想快点让家人看到信中难以割舍的亲情,很是纠结;转念想了一想,于是就在信中嘱咐盖销后的邮票一定要留着,回家后再交给我。其实三年也就顶多发了三二封快件,现在一回想到这里就想发笑,可又笑不出来。

某次来信中家人打听到郑州也有在读的同乡,很是高兴。虽然少年时的梦想现在看来有些天真,可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辆轻便自行车,放学期间到处跑;终于找到同乡并邀约成行,六人三辆自行车邙山一日游,算是圆了自己的梦想。

工作了、成家后,琐事多了,集邮活动逐渐减少、直至停顿。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通讯、新材料技术的兴起和发达,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与定制操作系统的结合产物----智能手机,密切溶入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告别了从古代的烽火狼烟发展到近现代的飞鸽传书、驿站邮递、无线电报。传统低速低效的信函淡出了居民生活、仅成为单位公函或广告偶尔使用的方式,但信封上大多是“国内邮资已付”的红戳、少有贴邮票的,心里有点儿不习惯和遗憾。邮电局营业厅的楼面,从水泥墙面、马赛克、白瓷砖到现在的石材干挂,已看不到当初的模样。门前绿皮邮筒不知何时没了影踪、换成了方形两脚邮箱。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特快专递、国际函件、营业厅南面增加的无人值守24小时智能包裹专柜营业厅,搭上了信息化快车,时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生活。听说集邮门市部迁移到了邮电局大楼内部,顺应时代潮流也在手机APP上开了网店,而穿越时空的邮票预订证至今还保存在手里。长年收集的几本邮票,浓缩了难以割舍的情感,历经多次搬家不曾遗失、紧紧地带在了身边。

在物质匮乏的少年时代,集邮活动让精神需求有了很大的满足。可是到了追求物质丰富的成年时期,精神需求似乎大片地萎缩了。一方面的贫乏,就会去追求用另一方面来弥补。不要问我们缺少什么,其实什么也不缺,就看如何平衡而已。

每当夜深人静翻开邮集时,勾起的回忆又一次温柔了心情。一页一页的五彩斑斓,度过了那个年代的业余生活,承载了友谊的桥梁、寄托了亲人的思念,也见证了初恋的甜蜜;也许好几代人都与“中国邮政”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终生难以忘怀的回忆。当浸透了浓情的信纸,满心欢喜地装进各色的信封,再贴上包罗万象的彩色邮票,双手塞入绿色的圆筒铁皮邮箱,等邮电局盖上了圆圆车轮般的黑色邮戳后,开始飞越千山万水、飞越春夏秋冬、飞越人生的时空,成为了青少年时代美妙与温馨的烙印。

马江华     网名踏浪,1971年生、河南财经学院毕业,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林州市诗词学会会员,爱好诗词、音乐。人生格言:今天能完成的事情,决不推到明天!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网图提供证明付酬   打赏>10元付酬   <10元平台维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