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为伊摆渡 | 小村唱大戏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封面设计/曲海庆

【原创首发】作者  |  为伊摆渡(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叫闺女,带女婿,小外甥也撵着去。——题记

       我这走过了一洼又一洼
       洼洼地里好庄稼
       咱社里要把电线架
       架了高压架低压
       高压电杆两丈二
       低压电杆一丈八

        ……
     
       我对豫剧钟爱,启蒙人当属于我的老奶。在十多个重孙子辈中,我是老奶最喜欢的一个。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小时候乖巧伶俐,重要的是我与老奶在豫剧上是“知音”。
     

      在俺们山村,冬季这个闲暇时节,最隆重、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唱大戏了。哪个村子请的剧团名气大、名角多、唱得好,且时间长,是很有面子的。
     
      这个时节,是老奶最忙碌也是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打听着哪个村子该唱戏了,什么时间,哪儿的剧团。村子要开演了,老奶迈着小脚,拎着小马扎,无论路途多远,那步子总是轻快的。
     
       在她的身后,常跟着一个瘦瘦的、剃着小平头、瞪着大眼睛的小男孩,便是我了。
     
       与别的小孩不同:那些小孩总是在戏台子底下疯也似得追逐打闹,或是掏出父母给的几角钱,买一支五颜六色的喷香酥。我却是静静地站在老奶身旁,看着台上的表演。
     

       那时也就五六岁的光景吧,对于豫剧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的。只是喜欢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脸谱,以及那红红绿绿的绣着奇异图案的服装。每当鼓板和唢呐响起的时候,心里会升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
     
       后来看的多了,听别人讲的多了,也能分辨出小旦、老旦、花旦和小生、须生、花脸来,并且能听懂简单的念白和唱词了。再后来能知道故事的梗概与由来,记住名段的唱句。这在同龄人中是不多见的。
    
       随着年龄增长,老奶的腿脚不灵便了,耳朵也背了,我便成了她的拐杖,成了她的专职解说员。我大声地给她讲解着,并且随着台上的音乐与演员同步而唱,常常引来周围大人们的啧啧称赞。
     
       上了初中后,功课逐渐增多,村子唱大戏的逐渐减少,老奶也故去。不知是没有时间,还是没有老奶的陪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在戏台子底下看一场完整的戏,但对豫剧的喜爱,却没有丝毫改变。
     

       参加工作后,虽然很少去戏院看戏,但常在电视上看戏曲节目。对于故事的内容,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里也看到了许多名家名段,以及他们的弟子们的精彩表演。
     
      听啊,小红娘在反驳老夫人:

      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
      老夫人慌忙中发出诺言
      谁能够退贼兵除去灾难
      你情愿把小姐许配姻缘
       ……
   

       悲呐,伍云召在城楼放声痛哭:


       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
       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
       我头上戴麻冠,身上穿重孝
       三军儿郎尽素袍

       都为的我的父命赴阴曹

        ……

       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的冤枉,秦香莲住郡州远在湖广  ……秦香莲怀抱琵琶,倾诉着被丈夫陈世美抛弃的满腔悲愤;
     
        月光下我把她仔细相看,只见她羞答答不语不言……倒霉大叔的月下相会,诙谐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七品芝麻官的一句话,成了后人怒斥官员不作为的警句;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将一个英姿飒爽、巾帼胜须眉的女英雄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里有两段与豫剧有关的花絮。

        一是:小时候,有一年的冬天晚上,随老奶去看戏。天冷,穿了父亲的棉大衣。正看在兴头上, 忽然内急,人多,挤也挤不出去。于是耍了小聪明,拉出小鸡鸡,尿尿停停,停停尿尿,生怕闹出动静来。还好,谁也没发现。戏罢回到家里,俺的娘啊!全尿到了棉大衣上,并且结了冰。
     
       另一个是:结识了一位网友。一次闲聊,她说她也很喜欢豫剧,我问她:“头上青丝剪两缕,大街换来席两张”是哪部戏中的台词?她说是《卷席筒》中苍娃嫂子唱的。我又问:为什么买了两张?她回答:大概是盖一张铺一张吧。  呵呵,其实这是秦香莲买给饿死的公爹公婆的。我这里并非嘲笑这位网友,只是觉得现在年轻人看戏、懂戏的越来越少了。
     
        星期天去公园散步,听到唱戏声就想往跟前凑,迈了几步就停了下来,只敢远听,不敢近观。何也?像我这个年龄,人家不把你当作另类才怪呢!

        既然“千呼万唤始出来”,还得“犹抱琵琶半遮面”,何不“躲进小楼成一统”?

        夜深人静的时候,兴致袭来,穿上长袍短褂,水袖曼舞,腰肢微扭,朱唇轻启:九尽春回杏花开,那鸿雁飞去紫燕来。蝴蝶儿双飞过墙外,想起了久别的奴夫张才……

        或离开“龙椅”,摇罗扇,捋须髯,面对衣架:常言说不看僧面看佛面,你不念皇儿念为王。孤王皇儿都不念,念他父为国保边疆……

        这时的我,就是桃花庵外,赏春思夫的窦氏女,是三哭殿里,化解矛盾的李世民。屋里的那些花花草草,家什物件,既是我的丫鬟仆人,文武大臣,又是我的司胡师傅和观众。恍惚间,又“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惟有这一方梨园天地,春去秋来,幕升幕落。
   
       听啊,鼓板敲起来了!二胡拉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
     
      看呀,老奶们迈着轻快的脚步,看戏来了!红红绿绿的人物粉墨登场了!
  
      “哐嘁,哐嘁……” 一两人千军万马,三五步走遍天下。
    
      小村唱大戏喽!

为伊摆渡   本名郭富强,文学爱好者。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网图提供证明付酬   打赏>10元付酬   <10元平台维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