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王俭周 | 林州大锅饭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封面设计/曲海庆

【原创首发】作者  | 王俭周(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林州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无非“三大锅饭”:出生一大锅、结婚一大锅、走后一大锅。其中,出生时的大锅饭,主人还在襁褓之中,未必有印象,也压根儿吃不动;走时的大锅饭,主人已驾鹤西游,不再食人间烟火。这一来一去的两大锅饭,都是为别人准备的。只有结婚时的大锅饭,主人才有机会与亲朋好友一起共享。因此这一锅和另两锅相比较,注定是隆重、喜庆、热烈的。

        大锅饭是菜,主食是米饭。做米饭时,先用温水淘米、泡米,大锅内大火烧水待用。待水沸腾后,把泡好的米下入锅中,用大锅铲溜着锅底沿顺时针方向迅速搅动,以防米粒抱团,米完全入锅后则不再搅动。米饭八成熟时,舀出多余的米汤,关火。关火是个技术活,既要使火势迅速降下来,还得保持足够的余温。这里有个诀窍,就是用择下来的白菜帮子塞满炉膛压住火苗。关火后,米饭有个烘焙过程,此时一定要用湿布沿锅沿贴满一圈,以防水分过快蒸发。

         一锅成功米饭的标准是,米要不软不硬,粒粒劲道,芳香四溢。锅底还要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的锅巴,那是这锅米饭最完美的收笔,大家趋之若鹜竞相争夺便是对大师傅们最好的褒奖。


        想做好这一锅米饭,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充沛的体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州一中后勤上的付万生、郭新书、李增福等师傅,便是个中好手。

       米饭做好只是大锅饭成功的一小半儿。另一半似乎更为关键——大锅烩菜。米不怎么好吃还可以由菜来找补,可是大锅菜做坏了,那就是彻底失败了!


        林州的大锅烩菜主要由白菜、粉条、大肉、豆腐、腐竹、黄豆尖儿、丸子、皮渣、海带、蒜苗等食材组成。其中最具林州地方特色的是皮渣。上好的皮渣都是自己加工制作,要在头一天做好备用。


        开火倒油,待到油温八成后放入大葱、姜、花椒、八角,炒香后下肉翻炒。肉熟后另起锅倒油,先下黄豆芽和白菜翻炒,白菜要到“出汗”后,方可放入豆腐、海带、皮渣、粉条、丸子等食材。粉条“吃水”,入锅后要倒入足量的开水才能保证锅底的食材不糊。菜八成熟时,把肉还原回锅里,加适量的盐,再倒入酱油、香油、十三香、鸡精等调料,倒入老抽上色。最后是点睛之笔——出锅前撒上生蒜苗,如同兰州拉面上边撒的那一把菜叶(兰州拉面的菜叶由蒜苗、香葱、香菜组成。我感觉,林州大锅菜可以借鉴一下这个做法)。蒜苗要七分绿三分白,生撒在菜的表面,等开饭前,略微一翻,一锅以琥珀色为主调、绿色白色作点缀的大烩菜就算大功告成了。


        此时,米饭的清香,烩菜的浓香弥漫在空气中,诱使人口舌生津,早有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拿着勺子举着碗挤在了大锅前,等待开饭那一刻。

        开饭,是有讲究的——提前从大锅里打出一盆米一盆菜来,一碗一碗的端给女方的亲戚们——“新客”。因为此时的新客,即使他是你的老相识老朋友,甚至是刚成为亲戚的老街坊,也要“摆谱”的。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拖着长腔“挑着理儿”。他人生阅历丰富,知道此时不挑着点儿,以后可能就再没挑的机会了。男方则要表现出毕恭毕敬的态度来,即使有人是达官显贵,也要“点头哈腰”,以表示对新客们的尊重。


        给新客们打饭的同时,也要给自己预留点儿。不留一手,主人极有可能错过一生最重要的“这一锅饭”而遗憾一辈子。


        此时,婚礼的程序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大家的热情快要耗尽,有的已经急不可耐,甚至要掀开锅盖。掌勺的师傅们要装作生气的样子,用手按住锅盖,营造出一份紧张对峙的氛围来。“啪、啪、啪”火鞭一响,掌勺的师傅揭开锅盖,“抢饭”大戏开始上演。数百人围在锅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胸贴着背,背靠着胸,你推我搡,一来一往,他踩着他的脚面,她的膝盖顶到了她的腰眼儿……没关系,也不必道歉,大家都很通达。有的拿着盆,有的举着碗,还有人端着锅。挤在最前边的人,还能够从从容容地在大锅里左挑右捡,身后的人急不可耐地举着手,等着接过勺子来,口里不停地催促着“快点儿、快点儿”。有耐不住性子的女人,侧着身子从前边人的腋下,直接用碗从大锅里舀了一碗菜,笑呵呵地弓着身子,从人群里挤出来。这下可奏响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只见盆盆罐罐在大锅里上下翻飞,叮当作响……锅里的内容越少,抢的程度越激烈。有个子矮的,头发上眉毛上粘着若干米粒;有力气小的,被挤的自个倾了自个一身菜汤;还有人马失前蹄,狼狈不堪……

        大锅饭就是要抢,只有抢,才能把婚礼的活动推向高潮。


        有西部的客人来林州参加一朋友的婚宴,我教他如何抢大锅饭,友人很是兴奋,早早“自摸碗儿”挤进人群,当他端着“流天漫地”的一碗饭从人群里挤出来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称赞道:“林州的婚宴真好,不用正襟危坐,没有繁文缛节,而且喜庆。其热闹火爆程度不亚于云南的泼水节。”


       听到客人的赞扬,我心里美滋滋的,不免有些小嘚瑟:“那当然了,这就是地道的林州特色,全国仅此一份,没有假冒。”


        既是抢,说明了饭好吃,也说明主家为人处世好,口碑好。其实就是这样的,当你做好一大锅米饭烩菜而门可罗雀时,恐怕你就得反思人生了。

        我亲自见过一个场景,大概是事主不谙世道、也许是过于清高,过于严肃,以至于儿子结婚时没人凑热闹,“白光净面”的显得不是那么回事。妻子强装笑颜地拿起红头绳,在他男人头上挽了个发髻,再拿棉花团蘸了蘸墨水给她男人抹了抹脸,他男人尴尬地返过来再给妻子也扮上,其场面可谓“凄凉”!当然,他家的大锅饭也热闹不到那里去。


      有很多人对抢大锅饭这一行为颇有微词,认为这是不文明的体现,丢林州的人。我不很同意这种说法。这么多人去抢大锅饭,不可能都没素质。大家都抢过。我们驱车数十公里去赴宴,并不是冲着一碗米饭烩菜去的。不必计较是抢着吃还是排队吃!真正饭剩下来,给送到家,大约都会推着手说不要不要,吃不了。都是图热闹,谈素质高低就言重了。


        对林州抢大锅饭这一行为,或许会有很多的争论。不过我想,当我们的地域文化真正强大了,我们就会拥有很大的包容心,一些看似丑陋的表象,会质变为地方特色。就像云南的泼水节,大概也有这么个过程。

        等到客人们放下碗,大锅饭宴会就快要结束了。这时宾客要腆起肚子、打起饱隔、抹着油嘴、挑着牙缝里的肉丝向送客的主人频频点头,主人才能心安。主人站在路边,挨个儿递烟,客气地问陆陆续续离开的人们:“饭菜怎么样,没有吃好吧?”客人一定要回答:“吃好了,太好了,你家的大锅饭最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大锅饭。”主人最爱听这句话,就等着听这句话。即使饭菜有些不尽如人意,你也得违心地说好来满足主人的虚荣心,切不可耿直地提出“宝贵意见”,这叫人情世故!


        只有听到完美的评价,主家才算满意。


        婚宴结束了,主家还不算结束。那油迹斑斑的大锅,狼藉一地的碗、筷、盆子、菜根、炉灰在等着主家,够他们收拾一阵子的。

王俭周    芝兰园签约作者

一九六八年生,河顺镇栗家沟村人。长期从事建筑业。喜欢阅读,爱好文学。作品多为社会最基层的声音、脚手架上的文学。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网图提供证明付酬   打赏>10元付酬   <10元平台维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