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天下】流水方舟丨太行,艺术之“境”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原创首发】作者 | 流水方舟(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艺术是有源的。

生活本身和生活所依托的环境就是艺术之源,亦即“境”——艺术产生的环境和基础。

典型生活和这生活所处的典型的自然山水,方能孕育出典型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美的艺术。

典型既是一种独特性,又是一种共性的凸显。所以,虽然一般生活和它所依托的自然山水也都有艺术与美,但并不是所有的“境”都能产生独特的艺术之美。就像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徽式建筑等,是有别于其他山水建筑,具有其独特之美的。

在林州5A景区太行大峡谷深处,就藏有一处典型的艺术之“境”。


八百里太行呈东北——西南走向横亘在中原大地上,可谓美景处处,但偏偏它把最奇、最险、最雄、最秀的景色放在了林州这段叫隆虑山的身上。高山夹着曲折幽深的峡谷,沟壑交叉纵横。谷底,河水小声地喧哗着走走停停,泛着波光,映着山影。

说是最奇、最险、最雄、最秀,一点也不虚妄。太行山在这里平均海拔最高,几道平行排列的大山山势犹如一道道屏障,阳刚劲露,突兀而起山间台壁交错,沟壑纵横幽深,植被高大浓密。给人以稳重、奇峻之感,又有大气苍凉之风。北方雄浑豪放、旷达高远的人文精神显露无疑。故自古誉为“北雄风光”之胜,为中国北方山水的典型代表。


而一处依托古旧民居改建而成的古朴、原生态的写生基地,恰就藏身在峡谷深处,且在峡谷最窄又转弯的部位,扼守着峡谷咽喉要道,远离峡谷开阔处的热闹和喧嚣,如深谷幽兰一般,静静地独居一隅。

写生基地背靠峡谷西侧丹崖,紧邻千古奇观“猪叫石”景区。穿民居西南而上,有羊肠小道曲折盘旋,直通高处崖崭边的“观景台”,凭临危崖,可俯视整个峡谷南北。回头崖崭之上,依然翠峰矗立,人不可攀。


不宽的露水河弯转流过写生基地门前,河床上乱石嶙峋,一股水声隐约,不见来去。过河便是峡谷东侧耸起的山峰。此处峡谷转弯西南而去,最窄处仅宽五六百米。推窗而望,四周峰如犬齿,丹崖如血,合围着如铁桶一般,似乎并无往来出路。而往南、往北去不远,又豁然开朗。

更奇的是这处写生基地的名字叫“艺境太行”。细嚼之,颇与艺术之“源”、之“境”相合,不觉让人心里颔首:主人定是深谙艺术之道之人。

道法山水,造化峡谷。“艺境太行”言外之意:太行不就是艺术之“境”、艺术之“源”吗?太行之博大,本就是书画不尽的艺术之“源”,又因了其典型的“北雄风光”,可不就成了典型艺术之美的“源”与“境”?


春天桃杏粉红,连翘黄嫩嵌入窗棂;夏有凉风浓荫与鸟兽高鸣;秋有瓜果与红叶、黄叶漫山遍野;冬有鹰徊高天,白雪暮云。

山雄奇、水净秀,沟谷幽深,一步百景。纵有千目,也难免顾此失彼。


云起峡谷,艺出秘境。写生于原始的河岸边、河床里、台壁上、古旧的民居处、山沟内、岩石古树旁、高台巅、悬崖边……可卧可坐、可俯可仰、可远可近、可大可小,随意放下画板,触目俱是奇景、大片。“断崖高起,流瀑四挂”,随阳光阴晴,云雾山岚遮映;随四季变化、雨雪风霜晕染,一草一木一石,一崖一峰一壑,几辈子你也画不完、写不完。

“青崖如点黛,赤壁若朝霞。”艺境太行所处占尽峡谷风光之胜。更兼之基地开设了太行山区特有的民间非遗教研课程:太行山区古老的荆编工艺、祖辈流传的手工纺织、千层底布鞋制作、搓麻绳、纳鞋垫、舂米、榨油、石磨……让来者大开眼界,并在民间艺人指导下亲自操作,深深体会并了解太行山区古老的生活之道与生活中蕴含的艺术。诚为难得的传统生活艺术与山水之美相辅相成的写生之地。


难怪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的大学院校纷纷把此地定为写生基地,年年前来采风、写生、创作。他们看重的是什么?不就是这里独特的生活艺术之“源”与自然艺术之“境”吗?

太行粗犷大气,为阳刚之山,全因了它的层层台壁和断崖式的矗立以及沟壑的深邃。在这里随手拍照,都是意境深远的国画。

有什么样的山,自然就有什么样的人和生活。太行山的典型就在于此,太行山区人们自古以来的生活也典型于此。这里的男人说话办事都有太行山的个性,女人都有太行水的秀美。著名的创业精神——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出在这里一点也不稀奇。而这些正是艺术所需要的典型的“源”与“境”。只不过艺境太行写生基地有幸,正好处在了这“源”与“境”的中心!

——  The  End  ——

流水方舟   实名刘俊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林州作协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著有诗集《趺坐的人》《与风絮语》。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