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汪塘,刻不容缓

 仰望星空张 2020-07-31

       今年的洪涝灾害,触目惊心,为了抗洪抢险,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洪涝仍给我们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面对洪涝灾害,我们应该思考,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最直观的原因是强降雨,但我们无法改变自然,有没有人为因素?我认为,造成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是破坏汪塘。自然给我们的本来是水资源,因为破坏汪塘,水资源反而被我们变成了洪水,造成那么大的灾害。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们无法改变自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保护好汪塘。只要保护好汪塘,我们就可以极大减轻甚至完全避免洪涝灾害,否则,洪涝灾害将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所以,我要说:保护汪塘刻不容缓。

保护汪塘   刻不容缓

张怀庆

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1.92亿亩,受灾人口1.61亿人,死亡15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6亿元。

    另一方面,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约有60%的城市供水不足,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因缺水而引起的土地沉降、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现象也日趋严重。

    一面是洪涝,一面是缺水,这种强烈的反差集中反映了我国水资源调蓄能力的严重不足。正是这种不足引起的水荒--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恶化--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这种洪涝和缺水并存的现状,我国采取了加固加高河堤以抵御洪水,修建水坝以拦蓄洪水的策略,大力修建水利工程。据统计,建国来,已经修建了8.6万多座水坝,并仍在持续建设。这虽然对防洪抗旱,增加水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数量众多的大堤大坝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  资金消耗大

    建设堤坝投资巨大,小型工程也需数亿元资金,中大型工程动辄要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而且,堤坝老化病险的速度相当快,对其进行养护、维修仍需投入巨资。据统计,2004年,全国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70.4亿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补助76.6亿元,为357座水库除险加固。可是我国目前有3万多座水库病险。由此可见,我国的8.6万多座水库,十几万公里的大堤,其养护、维修将成为我国巨大的资金黑洞。

    2  淤塞河道

    拦河修建的水坝,也拦住了流失的泥沙。泥沙沉淀,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抬高的河床抬升水位,这样就必须再加高堤坝。如此反复,就像黄河一样,形成了地上河和地上水库。

    3  隐藏灾难

高高的堤坝,拦蓄着巨大的水体,这些水体使我国179座城市,285座县城处于头顶一盆水的状态。一旦因各种自然因素或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堤坝决口,将导致灾难性后果。这样的灾难或大或小,我国每年都要发生。特别是1975年,河南驻马店水库决口,造成超过2.6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4  破坏生态

    众多的水坝将全国的江河都变成了梯级水库,完全改变了江河的自然格局,造成有河无流,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并导致一些水生生物的灭亡。

    面对堤坝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应该对建设水坝抱以谨慎的态度,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仅仅为了追求发电效益就纷纷拦河筑坝,让形势继续恶化。

纵观历史,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闹水荒,80年代以来,水荒由局部发展到全国,频率越来越频繁,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历年降雨量并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堤坝越建越多,水荒却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呢?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汪塘对水资源的巨大调蓄作用,不断的破坏汪塘。

单个的汪塘,储水量虽小,也许只有几千立方米或几万立方米,但汪塘,无论在山区、丘陵还是平原地区都可分布,量大面广,总储水量非常巨大。对于遏制水荒,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  抑制洪涝形成

在中国广大地区,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星罗棋布的汪塘,在下雨时,可以吸纳大量雨水,对水流起到滞留缓冲作用,避免其迅速汇入沟溪、江河,引发洪涝。即使降水量非常大,超越了汪塘储水和河道泻洪能力,汪塘的存在,也可以极大的减轻洪涝规模。

2  减少水土流失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左右。那么多的泥沙使大江大河成了条条浊流,这一点有目共睹。而汪塘,可以让雨水中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留在源头,避免其随雨水迅速流走,从而极大的减轻水土流失。

3  补充地下水

汪塘中的滞水缓慢渗入地下,可以补充地下水,以缓解我国地下水资源贫乏的局面。如果汪塘数量适宜的话,甚至可以完全弥补地下水的消耗,解除我国目前因地下水不足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同水库、河道相比,汪塘分布广泛且均匀,非常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补充。

4  避免溪河断流,湖泊干涸

汪塘中滞留的雨水,在雨后,仍会缓慢注入沟溪、湖泊、江河,做到细水长流。如果没有汪塘的滞水作用,雨水降到地面后,就会迅速汇入溪河,以洪水的形式流走,造成水资源流失,而一旦长期不下雨,就导致溪河断流,湖泊干涸。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几十个湖泊因干涸而消失。

5  灌溉农田

汪塘中的滞水,在干旱时,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以避免我国广大地区出现的连下两天水浸田,三天不雨地冒烟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双重损失。这样同时,还可以减轻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依赖,节省地下水资源。

6  改善自然环境

     1)保持生物多样性

一个汪塘,就孕育着一个生物群落。我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汪塘,给许多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2)调节气候

汪塘中水分的挥发,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和降雨,降低周围大气温度。因此,汪塘对调节气候,做到风调雨顺,也有重要影响。

     3)美化环境

汪塘盛载着的那一潭潭碧水,本身就是褐黄色的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7  净化水质

我国目前水污染现象非常严重,汪塘可以对滞留其中的污水起到自然净化的作用,以减轻水污染。

汪塘虽然对调蓄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却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得到切实的保护,致使其几十年来不断受到破坏:

    1被填平

由于汪塘本身直接的经济收益不如同等面积的土地,所以,为了增加土地利用面积,建国来,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填平汪塘的行为,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现在,并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农业机械的普及,继续加剧发展,致使汪塘的数量、面积同建国初期相比,大大减少。据估计,建国以来,我国已经有近一半的汪塘,因被填埋而消失,尤其在农村地区,已有80%以上的汪塘因被填埋而消失。

    2  被孤立

还有部分汪塘,被改造成了渔塘,为了防止雨水冲走塘鱼,这些汪塘,被人为的从雨水流径上分离出来,遭到孤立,从而失去了储存雨水的作用。

以上两种情形,使原有的数目众多的汪塘,失去了滞纳雨水的功能,迫使雨水由沟溪迅速汇入江河,引发洪涝,带来我国目前严重的水荒问题,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虽然我们陆续修建了世界上近半数的大坝,仍然不能解决破坏汪塘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的水荒形式依然越来越严峻。

要彻底改变我国面临的水荒形势,就要改变目前这种只注重筑堤建坝,搞大投资,建大工程治水,却不注重保护汪塘,致使其失去蓄水能力的做法。可以想象,那千千万万个被破坏的汪塘,我们要建设多少堤坝才能接纳它们释放出来的储水量?

    在治水规划中,我们应优先选择将雨水截滞在流径源头的汪塘中,让其分散储存的做法。这样,再配合适量的水坝拦截,就可以解决或减缓我国面临的很多水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面对汪塘逐渐被破坏,水荒形势日趋严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保护汪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了保护好汪塘,使其充分发挥调蓄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应做好以下几点:

1  认识到汪塘的重要性

目前,全社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汪塘的重要性。比如,我国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拨巨款筑堤建坝,拦蓄洪水,却疏于管理--对破坏汪塘,致使其失去截滞雨水能力的行为不加以制止。不仅如此,在很多地方,竟然在政策上鼓励破坏汪塘行为,对填埋汪塘行为予以财政补助。再如,在广大农村地区,因为汪塘直接经济收益低,往往被认为是废地,而遭到改造破坏。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摆事实,讲道理,让全社会认识到汪塘的重要性,增强自觉保护意识。

    2  制止填平汪塘行为

对为了增加土地利用面积,填平汪塘的行为,要进行立法制止。对重大工程建设,确需填平的,应在相应的雨水流径上开挖不小于原容积的汪塘,以接纳原汪塘的储水量,不增加下游河道的泻洪压力。

    3  制止孤立汪塘行为

对因被改造成渔塘而孤立的汪塘,应将其重新纳入到雨水流径上来,以发挥其功能。为防止塘鱼流失,可以在进出水口设置渔网拦截。

4  开挖新汪塘

如果在很大的区域内没有汪塘,应在雨水流径下游低洼处适宜的地方开挖适当容积的汪塘,以滞纳这片区域汇集的雨水,减轻对下游河道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洪涝形成,又保住了水资源。可以想象,如果汪塘足够多,蓄水能力足够,我们甚至可以完全避免洪涝的形成。

5  定期清淤 

汪塘中泥沙沉淀,会造成淤积。应在枯水期适时清淤,以保持其蓄水能力不缩减。

    由以上可以看出:汪塘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要保护它,让其发挥功能,却是如此简单易行,它不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建设、养护,只需合理规划、适当管理。所以汪塘治水实在值得我们大力提倡、推广。

只要保护好汪塘,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其对水资源的调蓄作用,构建我国和谐的水系网络:下雨后,自地表汇集的雨水,经小水沟首先流入汪塘,经过汪塘的截滞、缓冲,由沟渠汇入江河,再经江河上湖泊的二次缓冲作用,就基本上可以避免洪涝的生成。并形成细水长流的现状,以彻底改变我国水系面临的下雨就发洪水,不下雨就断流的局面。

总之,面对我国汪塘逐渐被破坏,水荒形势随着日益恶化的现状,我们要改变目前单纯依靠筑堤建坝治水的策略,注重保护汪塘,充分发挥其对水资源的巨大调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制止我国日益恶化的水荒形势,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并保障人民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0年7月3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