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格局越来越大的迹象

 wupin 2020-08-01

有书君说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于渑池大设宴席邀约赵惠文王。

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 蔺相如 便陪同赵王前往酒宴。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为什么 渑池之会 被誉为史上最不负使命的酒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无酒不成席”。

而中国历来每一场酒局,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西周末年,各地诸侯崛起、王室衰微。

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早已大权旁落。

春秋时期以后,诸侯争霸愈演愈烈,战国时期更是兼并灭国不断,最终形成七国实力相对强大的国家,即“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有那么一场酒局,被誉为史上“最不辱使命”的酒局。

那就是渑池之会。

唐代诗人汪遵有首诗写道: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 秦昭王 性命相威胁,迫使秦昭王为赵惠文王击缶。

他一定没有想到,因为这一举动,自己会在之后的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约赵惠文王在渑池开展一次友好的会谈。

60多年前, 秦国 邀请魏公子卬前来会盟,私下里却事先埋伏好士兵。

在会盟饮酒时,秦国发兵突袭,俘获魏公子卬,并突袭魏军,导致魏军惨败,不得不向秦国割地求和。

2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开展一次友好会谈。

怀着重修两国之好的愿景,楚怀王不顾大臣们的劝谏,欣然应邀。

结果,楚怀王一去不复返,被秦昭襄王扣留在了秦国,并最终客死他乡。

此次,秦昭王的邀请,会不会是旧计重演?

去,有可能重蹈楚怀王的覆辙,不去,又显得赵国软弱胆小。面对有着不良前科的强秦,赵惠文王犹豫了。

国家之义,大于个人之利。再三权衡后,赵惠文王决定还是前去赴会。

当然,明知强秦不怀好意,赵惠文王不可能毫无准备地前去会谈。

此次出行,蔺相如随行,老将 廉颇 带着大军在边境压阵。

为什么选这两个人呢?

原来,四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83年,秦国向赵国强要“和氏璧”,面对虎狼之秦,蔺相如临危受命,携璧入秦,与秦昭襄王周旋,最终完璧归赵。

与秦国打交道,蔺相如有经验。

而廉颇,则是当时公认的一流名将,赵国国防安全的保护神。

因此,此次出行,边境防卫必须由廉颇负责,赵惠文王方可放心。

来到边境,廉颇诀别道:

“大王此行,来往路途,加上会谈时间,一共不会超过三十天。 如果大王三十天后还没回来,请允许我们另立太子为新君,以绝秦国的妄想。”

因为面对的是虎狼之秦,因此,这场君臣诀别的场面,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而廉颇的话,虽然有大不敬之嫌,甚至有可能引来赵惠文王的猜忌,但为了赵国,为了减少谈判中赵惠文王的后顾之忧,他还是说了。

果然,秦国不是好相与的。

渑池之会上,秦昭王乘着酒兴正浓,对赵惠文王开始发难:

“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弹瑟。”

迫于秦国的压力,赵惠文王拨了几下瑟。

于是,秦昭王命史官记载: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

如果史书上留下这一笔,不仅是赵王的屈辱,更是向众诸侯国说明,赵国臣服于秦国。

蔺相如见秦昭王如此欺辱赵国,上前说:

“听说秦王擅长秦乐,请奏盆缶,以相娱乐。”

有些人,就喜欢仗着自己有点家底,使劲欺负别人,却不知,人都是有底线,有脾气的。

秦昭王大怒,不肯击缶,蔺相如再请,秦王仍不肯。

蔺相如威胁道: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性命受到威胁的秦昭王,只好随意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对赵国史官说: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两国之间,瞬间处于平等地位。

秦国大臣继续发难:

“请用赵国十五城向秦王献礼。”

蔺相如立即回击:

“请用咸阳城为赵王献礼。”

渑池之会上,秦赵明争暗斗,赵国以蔺相如为首,始终毫不示弱,处处反击,直至宴会结束,秦国始终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渑池之会,也堪称史上最不辱使命的饭局。

其实,自古以来,每一场外交,都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还记得2018年,美英法打击叙利亚前几天,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巴沙尔·贾法里在休息室里,临窗而坐,低头沉默不语的那张照片吗?

在休息前的会上,他悲愤地慷慨陈词,痛斥美英法为侵略叙利亚找借口,但在他发言前,美英法驻联合国代表却早早转身退场了。

多么令人心碎的场景,当国家贫弱时,再厉害的外交官也无能为力。

两千多年前的秦赵渑池会盟,也一样。

秦昭王最终被迫敲了一下缶,而赵惠文王也未像楚怀王那样被扣留,说到底,是秦国没有与赵国撕破脸的实力。

就在渑池之会的前五年,秦国联合燕、赵、韩、魏、楚五国,将东方强国齐国打得一败涂地,自此,秦国成为七雄之首。

但是在攻齐的同时,赵国获得了富庶的河间之地,经济实力大增,加上赵国有廉颇这位当世一流名将,更有赵惠文王选贤任能,赵国一跃成为东方六国之首。

秦国想一统六国,赵国想称霸中原,两国就这样杠上了。

从公元前283年至公元前279年,双方开战四年,都有输有赢,秦国虽然占据上风,但赵国的实力也不差。

就在秦、赵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曾经溃败的齐国和一直被秦国欺压的楚国乘机壮大。

齐国视依附赵国的燕国为仇敌,楚国恨不得生吃秦国君臣的血肉。

就这样,双方的后院都起火了。

在战火纷飞的战国年代,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为集中主力攻打楚国,也为了避免赵国趁人之危,秦昭王决定找赵惠文王坐下来,一起好好聊聊未来,谈谈理想。

于是,有了渑池之邀。

而赵惠文王,也正为齐国的齐卷之势和燕国的节节败退感到头疼,想腾出手来收拾一下齐国。

在共同的需求下,渑池之会有了可行性。

渑池之会前,赵惠文王的犹豫,并非是真正惧怕秦昭王。

他在考量,秦国在此次会晤中有多少诚意,赵国是否有能力与之抗衡,自己值不值得以身犯险。

最终,廉颇一句:“王不行,赵弱且怯也。”让赵惠文王恍然大悟。

原来,渑池之邀,是秦国对赵国的试探,如不去,不仅是在其他国家面前显示赵国怕了秦国,更会打击日后抗秦中,赵国军民的士气;

如去,以赵国的实力,加上完全的准备,或可放手一搏。

况且,秦、赵之间,始终有一场你死我活之战,只是现在还不是全面开战的时候。

多方考量下,这才有了赵惠文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应约之举,也才有了廉颇对赵惠文王说的诀别之语,有了蔺相如以性命相威胁的 击缶 之请。

秦昭王敲缶,也不是真的怕蔺相如,而是他知道,此时赵国国力强盛,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并且名将廉颇就在边境严阵以待。

秦昭王更明白,假如逞一时之能,杀了蔺相如,扣了赵惠文王,自己不仅得不到半点好处,甚至有可能激怒赵国,促使赵、楚联合,那时候,秦国危矣。

说到底,渑池之盟的订立,只是时势和国力双重较量下,秦、赵双方的暂时讲和。

君不见,公元前273年,赵军与秦军在华阳开战对决,史称华阳之战。

休战了6年的秦、赵,在解除齐、楚的威胁后,开始了新一轮的争霸之战。

军人在战场上赢不回的利益,就别指望外交官能从谈判桌上拿回来。

蔺相如协助赵惠文王顺利完成渑池之会,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固然与他的个人机智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分不开;

但说到底,还依赖于赵国自身的实力和渑池之会前的周全准备。

渑池之会结束后,廉颇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列自己之上十分不满。

他放言,要是遇到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始终对廉颇回避退让。

别人以为他怕廉颇,他解释说: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之后,便有了我们十分熟悉的“负荆请罪”和“将相和”。

在蔺相如与廉颇的配合下,即使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始终屹立不倒。

国之存亡,文武之道,俱不可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