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课 家庭关系:怎么应对父母的“我都是为了你好”?

 阴影中游动的鱼 2020-08-01

运用心理学思维,教你轻松洞悉复杂关系,大家好,我是李松尉。 


 


我们讲完了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转换一下角色,进入我们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在跟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是孩子,但同时我们也是一个具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所以我们其实是在跟父母发展一种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我们今天先讨论这样的一个现象,有一部分的孩子,他太想去当一个好孩子、听话的孩子了,他太希望去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即使他成为一个成年人之后,他依然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来顺从他的父母。可是这样一来,我们有时反而不能确定什么东西是我们自己想要的。我们今天先来聊聊这个话题。


 


父母对我们有两类不同的要求:


第一类要求就是,要求你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这是他的希望,我们把它叫做外源性的要求,因为这是从外部传递到我们身上的。这样的要求,包括听话、懂事、守规矩、守纪律、努力、多快好省,这些都是外源性的要求。


 


第二类的要求就是要求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要听别人的,你要发自内心的去认同一件事儿,去想做一件事儿,这叫做内源性的要求,类似的词包括兴趣、热情、创造力、主动投入、积极等等。


 


妈妈说你要好好学习,这是外源性的要求,我们就好好学习,妈妈又说你不要我叫你学习你才学习,你要自觉自发的学习,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显然这两种要求是矛盾的,而且不光父母对孩子有这种情况,情侣之间也有,老板对员工也有。老板说:你们不要像挤牙膏一样,每次都是我催一下你们做一点事儿。员工说:你到底要我们做什么?你要我做的我们都做了,老板说我要的是你们积极一点,主动一点,你们要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儿。优秀的员工你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事做。我相信你们可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对话,然后你就会发现好像两个人都被绕进去了。


 


而且最郁闷的是外源性的要求它很容易做到,可是内源性的要求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因为不管你做什么,只要是别人要你做的,那就可以被解释为是我要你做你才这么做,那就不可能是自发的了。可以说把内源性和要求放在一块,它就是一个悖论。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人主动,你要他主动,他答应了他就还是被动的。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我们家孩子特别没主见,每次问他要吃什么买什么,他都说,你们说吧。他怎么才能有主见一点?我就拿这个悖论对付他。


 


我:我觉得你们家孩子挺有主见的。


我朋友:什么意思?他哪有主见了。


我说:你看你们想尽办法跟他说,你要说自己的想法,不要听我们的,可是他就特别执着的,我就不说自己的想法,我就要听你们的。你看这是不是也是有主见的一种表现。


这个观点对我的朋友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一直觉得所谓有主见的人,就应该是那种什么事儿都能提出自己想法的,但是什么事都不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可能也是有主见的一种表现,当然这是很特别的一种主见,我就要把自己给隐藏起来,一不小心又拐去讲孩子的问题了,现在拐回来讲我们自己怎么对付这种悖论?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价值观横行的时代,你只要愿意听的话,你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外界有数不清的要求。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不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来自国家的要求,来自社会的要求,来自你所在的企业单位,包括学校的要求,你身边的人的要求,甚至你每天看的书、看的文章,看到公众号的要求,当然最重要,影响可能也是最深远的,是小时候来自父母的要求,现在我们都长大了,父母不见得可以每天在我们耳边去念叨那些要求了,可是很多人会把父母的要求变成一个内化的声音, 就是你心里边还会不断回荡着,父母希望我做什么事情,或者父母绝对不能接受我做什么事儿,这些要求我们不会全部都听从,因为有的说法就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我们必须有选择性的去尝试。


 


比如说别人要求我努力工作,但是我不一定真的能做到,我们会拖延,我们尽管在心里边觉得应该把事情最快最好的完成,但是我们可能会一拖再拖。


 


可能我尝试了做一些事情,然后发现无论如何我都没法向别人要求的那么努力,我就知道我做不到。我觉得我应该做到,或者我知道你们大家都希望我做到,但是我做不到。反过来说,如果运气不错的话,我尝试了这份工作,然后我从工作里获得了乐趣,我会越做越有干劲,这说明我找到了内源性的动机。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好像是他们要我努力工作,我就努力工作,但是你心里知道不是这么简单,不是别人要我做什么,我就真的能做到什么,我做的每一件事儿永远包含了我自己的选择,做任何一件事都包含了外源性的和内源性的两部分动力。


 


有人希望我做这件事儿,这是容易看到的外源性的动力。我在别人希望的基础上自己授权做这件事,或者说我授权让自己去符合别人的希望,然后尽心尽力的做这件事儿。这是相对比较隐蔽的动力,是一般来说不太容易被看到或者被提出来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管做什么,只要我们做了,都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发的,它一定具有内源性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太承认这一点,我们更愿意说我做这件事是为了你,为了让你高兴,为了让你满意,为了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的时候我们对父母说这样的话,父母对我们也说这样的话,大家就这么来回互相伤害。


 


我们经常会用这种外源性的说法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回过头来又说,你应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儿,你不要老听别人的,你怎么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呢?这样人怎么回答呢?这个悖论的实质其实就是把别人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混为一谈。相对来说,中国人可能更容易遇到这种混淆,因为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他很提倡这种舍己为人的文化。我记得以前看小李飞刀,我就觉得李寻欢这个角色非常可气,他跟好朋友同时喜欢一个女人,然后他就主动退出了,理由是我要成全你们俩。


 


这很荒唐。他可以退出,理由是因为我想当一个好人,因为我需要回避冲突,但是不应该是我退出,是为了让你们幸福,他有什么资格说这种话,这会把所有人都卷到悖论里边。因为我们会问他,你到底要的是什么?他不能从内源的角度来解释他的选择。回到跟父母的关系上,我们经常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是父母的影响,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爸爸妈妈让我这样做的。这种说法其实同样在压抑我们的个人意愿,我见过很多人,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跟父母的想法绑到一起,绑得很紧,我过得好是因为父母帮我做了正确的选择,我过得不开心,是因为我在做一些我不想做,但是父母说应该做的事儿。


 


这种说法都是把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动机混为一谈。所以我建议如果你用这种说法来解释你的行为,你可以考虑换一个角度,重新看一下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里边,有多少自发的、主动的内源的动机,你有没有在享受你做的这件事,或者你是否觉得做的这件事情跟你自己息息相关,把别人的想法暂时放到一边,别人是让你做这件事了,但是你做的这么爽,或者做的这么不爽,这里边的困难、挑战、乐趣,它都是你自己的经验。但是从我们的角度看,很多时候我们明明不想做这件事,父母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都是为了你好,对吧?这种话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句话,噎死你,你反驳觉得自己很不领情,不反驳吗?心里又觉得很委屈。


 


就像有一个朋友留言:我妈跟我说话的时候很喜欢用教训式的口吻,你要如何这样的句式,每次她这么一说,我就会莫名的愤怒,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妈给我打电话,我跟她说我在炖鸭子,她就说你要多放红枣和桂圆,不然太凉。我知道这话没什么恶意,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听到就莫名的不爽,而且我忽然就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再放红枣和桂圆了,我强压着怒火说,我从网上查了菜谱不用你教,然后两个人都很不爽的挂了电话,说不清为什么?虽然知道我妈这是关心我,但我觉得愤怒,有时候还会做梦和我妈吵架,甚至在梦里使劲捏我妈的脸,说我都这么大了,为什么你还管我?


 


每次发完火我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但是下次又忍不住要生气,我该怎么办?


 


李老师你看这种情况很常见,我妈也是总是会念叨我,每天要喝汤,吃饭,不要看手机,会胃痛,虽然知道是在关心我,但是每次听到的时候心里就会有点不是滋味,好像我很糟糕,这么大了还照顾不好自己。


你刚说的这句话“这么大了,还照顾不好自己”是你的想法,还是你妈的想法?


 


我觉得是妈妈们普遍的想法,我在办公室问了一圈,大家都有同感,就觉得从小我们就被妈妈这么念叨的,在妈妈看来,因为我们照顾不好自己,她们才必须时时刻刻的叮嘱我们,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养生,应该怎么过日子,妈妈们叮嘱了,指导了之后,你就会把自己照顾好,其实她们叮嘱不叮嘱,我们都会把自己照顾好,问题就在这里,我觉得这明明是自己的事情,很多事情妈妈不说,我自己也会做,但是她说了一声,好像就变成我在遵守她的命令才这么做一样,这一点就会让人有一些不舒服,是会特别不爽,所以在她看来的话,她好像还觉得自己的指导是非常有效果的。


因为,你看我说了以后你就做了,然后你现在过得这么好,那都是因为我指导得好,所以她就更有必要继续指导你的生活了。所以这个朋友才说被妈妈说了一句,她反而不愿意放红枣和桂圆了。我能理解这种对抗的情绪,它其实不是在对抗这件事本身,它就是对抗这种感受,好像是说我们离开了父母的指导,连做饭该放什么食材都不知道了一样。


 


这就是我们做事情有两类不同的动机,外源性的动机和内源性的动机。像炖鸭子、放桂圆和红枣,还有吃饭的时候不要看手机,这些其实本来都是内源性的,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愿意这样去生活。


 


但是父母在旁边,他用命令式的口吻说一下,然后忽然就变成外源性的了。然后事情还是同样的事情,但是性质一下子就变了,我们的感受也就变了,当一件事变成爸爸妈妈让我这么做的时候,它就隐含了一个判断,我没有办法照顾我自己,我觉得那是让人不舒服或者是愤怒的根本原因,我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我做这件事本来就是出于我自己的判断,但只要父母说一声,只说一声,它就变成我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证据了。这也太冤了。而且其实就算提问的朋友,比如说他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五星级的粤菜大厨,然后他炖鸭子的水平全国第一,其实按照这个互动模式,他的妈妈还是会继续指导他,如果他把鸭子炖的更好了,说明妈妈指导有方,以后还要继续指导。


 


如果他炖的不好,说明他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妈妈就更要指导了,这就是悖论的意思吧。而且妈妈会说,我只有相信你能自己照顾自己,我才会放手,孩子就会说只有你先放了手,我才有机会证明我的能力。


 


就像我心里知道我其实有能力照顾我和我的家庭,但是妈妈总不免会觉得那都是因为她指导的功劳。所以你看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妈妈看到我们其实是有能力照顾自己的,或者至少不那么需要她的指导,也能生活得挺好的?如果停在这个需要里边,如果你一直想要让妈妈看到说我是有能力的,我们就会一直愤怒下去,因为我们已经被悖论卷进去了。


 


我们做事情的动机就变成了让别人看到我们是主动的。一旦我们把自己要做的事变成给别人看的东西,我们就是被动的,所以我们也不知不觉的在用同样的悖论。是的,我们自己想做一些事儿,又希望这些事可以向别人证明我们的能力。它同样是把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动机混淆在了一起。所以我炖这只鸭子到底是因为我想吃这只鸭子,还是我想向父母证明我可以炖好一只鸭子?如果放了桂圆,红枣到底会不会让它更好吃,还是我要跟父母借这件事情来争夺权力?


 


把这两个是分开,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我们就不会再纠结要不要听话这个问题了。就好像街边上的人他在下棋,总会有人在背后支招,说走车或者走马,我到底要不要走这一步,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判断就好,跟他在后边说什么没关系,如果我走了,我心里知道,那不是因为他让我走我才走,而是因为我自己做了判断,我要这么做,假如我们自己能把混淆纠缠在一块的东西给解开,想明白哪部分是我要这么做,哪部分是我要别人看到我在这么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悖论所纠缠。


 


我们讲要让孩子学会求助,家长是可以帮助孩子的,但是前提是孩子他自己发起了求助,对他提出说我需要帮助,这个时候别人来帮他,但其实还是他自己的事,所以即使他听从了别人的指导,他也可以是出于内源性的动机才这么做的。他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我们说的混淆。一个发自内心做事的人,他可以自由的从外部去寻求意见,他不会不爽,因为他知道所有这些意见都是自己来选择性地听从。


 


也许给意见的人会很得意:你看他不行,我让他走,你看他才走。OK那是你们别人的想法,你可以那样想,但我心里知道不是这样,我知道我是有主见的,因为是我在为我这一盘棋下得好不好来负责。


 


关系洞察:


我们今天谈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对父母来讲,有时候真的一句话就可以毁掉孩子做事的全部热情。秘诀就是你把他自己想做的每件事儿都提前讲出来,变成一个命令。他醒来之后赖床,正准备起床的时候,你就跟他说赶紧起床。


他肚子饿了,正准备吃饭的时候,你跟他说早上必须得吃早饭,他的房间乱的快受不了了,正准备收拾,你就提醒他说,你看你房间都乱成什么样了?他觉得自己太胖了,他想减肥,你就说你看你胖的,你快去运动一下。很快。他就什么都不想做了。不管他做什么,他可能都会有一点屈辱,因为他觉得是父母让他做,他才做的。对父母来说,如果你想让孩子自发的为自己做事儿,你就要保护他的内源性动机,从心底里相信他是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不是说让他怎么样,而是从语言和行为上先把你自己的责任给摘下来。


 


对孩子这一方来说,遇到这种情况,你要多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谁?是为了我自己,还是因为我父母要求我这么做?如果是父母给我的命令,我很不爽,我就不做了。我不做这件事又是为了谁呢?是为了跟我的父母较劲吗?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跟父母较劲,你做不做这件事,其实都难免会让自己陷入纠结,因为你已经把自己放到了内源性和外源性混淆的一个位置上。如果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到,我每做一件事儿都是为了自己,都有内源性的动机,我们就不会因为有别人在旁边指手画脚而感到烦躁。


 


不管在别人看来我们靠不靠谱,我们到底有没有在为自己负责,起码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就在为自己负责。那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态度其实是可以被人感知到的。慢慢的那些指手画脚的人就会觉得很无趣,就好像他站在一个其实很有主见的棋手背后,他一直在给人支招,可是他慢慢总会发现,其实自己没有真的能够指挥棋手,他会觉得在后边说这些话其实挺多余的。很快他也会另开一个棋局,因为看人家下棋就不好玩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住自己的主见,父母就会慢慢的减少他们对我们生活的干预。


 


原因是因为不好玩,他们会去跳广场舞,会去看电视,会去爬山、交朋友什么的,反正他们会找更好玩的事情来做,这个时候就实现了我们跟他们的一个分离。但是很重要的事,我们千万不要想着我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把兴趣转到广场舞上,因为这又是一个内源性和外源性动机的混淆,如果你想让他们转移兴趣的话,他们就不会有内源性的兴趣。记住你只要做好你的事儿,他们就会为他们自己的人生负责。


谢谢大家,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启发,请分享给你爱的人,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