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内》〖221〗201705山东(15) (济宁市街景、太白楼、济宁市博物馆)

 姜春阳999 2020-08-01

“大脸猫”旅游随笔漫记《国内》221〗201705山东(15

(济宁市街景、太白楼、济宁市博物馆)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汪国真《旅行》)

远方如果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那我情愿错上加错,一错再错。

201705山东济宁市街景,济宁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济宁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自古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称。春秋时期五大圣人,即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孔孔伋和人类初祖伏羲、女娲、黄帝、少昊帝均出生于济宁。 

济宁东部是山区,中西部是平原、洼地和湖泊,河流纵横交错,交通十分方便,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兖石铁路和济新铁路横穿东西,又是104国道和327国道的交汇处。    

济宁人杰地灵,盛产小麦、玉米、稻谷、地瓜、棉花、花生、果品、瓜菜、畜产品和渔湖产品。矿产资源分布广、品种多、储量大,主要有煤、铁、铜、铅、大理石、花岗石等三十多种。济宁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已探明的储量200多亿吨。稀土储量1300多万吨。济宁是山东省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微山湖水面1260平方公里,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北引黄河、南饮长江,储水量达30亿立方米。

201705山东济宁市太白楼,济宁太白楼,又被俗称为李白(太白)酒楼或者谪仙楼,这里并不是诗仙的故居,而是后人因李白常常在此饮酒作诗,为了表达对李白的崇敬之心,吴兴人沈光为其题匾额“太白酒楼”并且撰写了《李翰林酒楼记》,后由古任城东门里迁移到明初城墙时去掉了“酒”字,流传至今。它的原名是“贺兰氏”酒楼,虽然现在已经不能在里面饮酒,但是周边还是有很多的“小酒馆”可供游客体验到“李白斗酒诗三千”的意境。济宁太白楼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墙上,坐北朝南,十间两层,斗拱飞檐,雄伟壮观,系古楼阁式建筑。

  远观太白楼,翘角飞檐,凌空而立,蔚为壮观。楼之四周院内,青松掩映,花木扶疏,方砖铺路,古朴典雅。登楼四观,高楼矗立,车水人流,古运河内舟来帆往,为太白楼增彩添辉。


济宁太白楼是1952年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连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诗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三公画像石”,楼的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和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有罕见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

济宁太白楼为两层砖木结构,楼内有“诗酒英豪”石匾和李白、杜甫、贺知章的“三公画像石”,楼外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和许许多多文人墨客途经此处留下的诗词歌赋,除了诗仙李白,甚至可以欣赏到乾隆帝的作品。

济宁太白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始终见证着诗仙李白文化在济宁的传承,是一代代济宁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标。

太白楼在中国一共有四处,分别是济宁太白楼马鞍山太白楼歙县太白楼、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太白楼。四处各具风格,济宁太白楼肃穆沉静,马鞍山太白楼庄严辉煌,歙县太白楼古朴素雅。其中李白在济宁生活二十余年,日日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李白在此得到玄宗皇帝的征召,受到玄宗皇帝的赐还后又归于此。所以济宁太白楼与李白最为密切。

201705山东济宁市博物馆,济宁市博物馆是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地方博物馆,自2008101日长年免费对市民开放.    

济宁市博物馆始建于19855月。馆舍占地31亩,由两部分组成。东部为铁塔寺古建筑群,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部为仿古建筑,占地面积20460,馆舍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楼8831平方米,是一处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有机结合的建筑群体,蔚为壮观。

宁市博物馆目前馆内收藏文物近万件,包括铜器、陶器、瓷器、玉珍、书画等十几个大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3件套,二级文物50件套,三级文物407件套。馆藏汉碑、汉画像石、春秋铜器、书刻工具、元代服饰、元明清瓷器、铁炮等至为珍贵,文物品位较高。

济宁市博物馆保存的古建筑有宋代铁塔、明代大雄宝殿、钟楼及僧王祠、汉碑馆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塔寺内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五楹,横阔19米,进深12.5米,高约12米,飞檐出挑,斗拱承托,内有十根通天木柱,前廊有八棱石柱四根,为明代所换。石柱上分别镌刻有对联,其建筑结构为宋代风格。

济宁市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固定展览,一是以反映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为主线的历史展览《济宁千秋》;二是以展示本市文物精品为主旨的展览《济宁精品文物》;三是以反映京杭大运河贯穿济宁史实为基础、以弘扬运河文化、振兴济宁经济为宗旨的展览《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四是现代著名书法家朱复戡《书法艺术展览》。

济宁市博物馆馆藏汉碑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享有“天下汉碑半济宁”的赞誉。我国现存汉碑不过60块,而济宁就占有38块,其中博物馆就收藏有11石。这些碑刻原来散存在济宁文庙院内,损坏严重。民国十八年由教育局长王大恕等人,集中移置于汉碑馆,加以保护至今,如馆藏的《景君碑》、《郑固碑》、《武荣碑》、《鲁峻碑》等均为汉碑精品,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济宁市博物馆有不少为馆藏珍品。如春秋时期的雕刻工具,包括刀、削、针、凿等27件,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套保存完整的雕刻工具;春秋时期的另一珍品是全套铜礼器,包括7个列鼎,1个陪鼎,6个簋。它是奴隶主用来吃饭、宴请宾客、祭祀活动的器具;博物馆从民间征集而来的北宋雕板印刷经卷,据说是一部至今尚无人读懂的“天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堪称“镇馆之宝”的元代贴花露胎龙纹龙泉盘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只直径不过20厘米的瓷盘,通体青亮润泽,盘内一对腾龙精雕细刻,栩栩如生,显示出我国古代人民精湛的工艺。

济宁博物馆现保存的古建筑有宋代铁塔、明代大雄宝殿、钟楼及僧王祠、汉碑馆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05山东济宁市博物馆--朱复戡艺术馆,朱复戡是一位极有分量的大家。他渊博多才,工诗文,精金石,擅书画,精研六书,博览群籍,融会贯通,识力兼臻。凡有所作,无不古浑秀穆,度越前人,别开蹊径,而自成宗派,实千年来一人而已。  要了解朱复戡先生的艺术成就,不妨从其书法、绘画、篆刻三方面入手。

朱复戡篆、隶、楷、行、草诸书体俱擅,尤以篆书及行草书最具代表性。篆书是朱复戡一生研究和创作的重点,其研究和创作涉及石鼓、秦诏版、小篆及青铜铭文。他的书风雄浑厚重,笔力扛鼎,具有博大凝重、庄严肃穆之庙堂气。挚友刘海粟对其篆书评价极高:“笔墨之间,渊然有思,醰然有味,游神于三代,冥心于造化。”朱复戡的篆书得益于对古文字的考证和研究。他不但关注《毛公鼎》《散氏盘》《大孟鼎》及《虢季子白盘》等青铜铭文,对秦汉简牍、陶文、砖瓦文等也有自己独到见解。秦诏版在我国书法史上影响巨大,朱复戡通过深入揣摩、学习,他写的篆书无论风格还是技法,深得秦诏版精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已经超越了秦诏版,作品厚重、正大、高古,富金石气息,在临写及创作上,可谓无出其右者。在草书创作领域,朱复戡先生也是成就非凡。他擅章草、大草、行草诸体,尤其是他的“以篆入草”,一改原有草书飘逸灵动、秀美婉转之书风,使得草书更显浑厚、古朴。朱复戡还以篆隶字法相渗,兼取“二王”架构,使其草书的笔法与字法更加丰富多变,真正把“碑学”与“帖学”融为一体。朱复戡先生对草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汉魏以降重行草,草书本由篆书出”,“书刻先须通金石”。朱复戡的篆刻,早年受吴昌硕、赵之谦影响,同时旁及皖浙名家,风格上趋向于流丽娴雅。中年后,他宗法商周秦汉,向源头取法,印风高古浑厚,并具自家面目。“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气势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刀之法,调节字之重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为曲,易方为圆。至耄耋之年,仍气吞斗牛,阳刚之气慑人心魂,揆诸历代书法大家,亦不多见。”朱复戡先生以三代金文、秦诏刻石,从源头至原创变化入印,凭其扎实的文字考证,成为印学开派的又一金石大家。

朱复戡先生是一位全能大家,诗书画印俱全。偶尔绘画,品格极高,所绘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均以篆书线条出入,体现了中国画高古雄丽之风貌。朱复戡先生文学修养深厚,诗词功夫了得,故在其绘画中,多擅以自作诗词为画中题款,诗、画、书法均属上品。

作为一位文化巨人,朱先生由沪上至岱麓,历经风雨。在艺术上,曰雄强,曰茂穆,曰宏达,熔古铸今,富有金石气、书卷气,意蕴深邃,包罗宏富,个性突出,自成宗派,一生遨游于艺术殿堂的最高层。然而,朱复戡在暮岁检阅自己以往的作品时,在一本手拓篆刻集序言中却称自己“早期不够成熟,中期精湛不足,晚期苍劲有余”。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朱复戡先生在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终得苍劲浑朴、炉火纯青。

朱复戡(1902-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以复戡号行,祖籍鄞县(今浙江宁波) 梅墟人,生于上海。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从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设计。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迁居山东济南、泰安,80年代返寓上海。历任政协山东省委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高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等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