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台湾伤科泰斗 林两传医师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创建的林氏结构还原疗法的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对相关领域的思考和研究。林老师医文兼通,言而有据,俱出心裁;且行文流畅,体裁不拘,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其文不仅可读性极强, 其理念更是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自2020年起,德中教育公众号开设专栏转载林两传医话系列,邀君同行,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在成为明医的道路上。 静态触诊和动态触诊 林兩傳 2014.08.26 伤科治疗阶段分为触诊及治疗的操作。 治疗的操作过程中,须要一种动中静的定力,如此才能在操作中,持续看清手下肌肉骨头筋膜的变化,一直在持续清明的掌握中。 触诊分为两种,一种静态触诊,一种是动态触诊。 静态触诊是完全不动病人,只静静触摸感知病人身体结构中,中轴与横轴的关系,肋骨排列状况,腹背之间,及微细的关节对位,所有过程,手中所触需要在脑中呈象,有点观想的意味。 另外一种动态触诊,须轻重不同的摇动转动病人,推动脊柱,抬手提脚,旋动关节,推移肌肉,挪移不同层次筋膜,目的是要弄清楚系统可动性,筋膜滑移的方向,锁住结构的肌肉层次,牵引病灶的张力来源。 这两种触诊各有难度,静态触诊难在思维架构,须有身体结构互动间的各种细腻推演,形成思维观,才能在短暂手触探索中清楚观想出整个体象,而观想出的体象,在治疗上属于战略层次。 而动态触诊难在手感的训练,须在轻重不同的挪移推动中,感知不同肌肉层的收缩状态及偏移,不同筋膜层的阻滞和牵引状况,手下须出现微观世界的立体形貌,从而找出须处理治疗的各个症结点,在治疗上是属于战术层次。
体象决定症结治疗的次第,症结治疗重塑新的体象,当新旧体象对比,疑惑就产生,会启动再次动态触诊,寻找思维漏洞或手感不足之处,医者的清明就在其中增长。  中轴与势 林兩傳 2017.10.28 中轴是个抽象概念,指一段肢体(或躯体)的中心线,这个中心线可能是直的,可能是弯曲的,看肢体怎么摆,或从那里到那里。 所以分别看时,手指有一个中轴,手臂的上臂下臂各一个中轴,但是由肩臂到手指一体的中轴,未必会和前面三个重合。 中轴也是一个随时变动的概念,坐姿和站姿,躯体的中轴不同,弯坐和仰坐,中轴也不同。 中轴是一个用于操做中的概念,“摆好中轴”或“让中轴呈现”。比如说手臂,要摆在一个“势”连贯的状态,中轴才会呈现出来,如果手臂有扭曲或转折,中轴就没有办法呈现,会呈现断续态。 中轴要呈现,必需肢体的筋膜处在没有转折,最外层筋膜张力均等连贯的状态,即沿着中轴横向转动筋膜,左右转时张力要相同。 中轴呈现时,状态会处在一种空松,前后左右张力均等的状态,这样才能引动深浅层筋膜的对位,才能躲开张力调整骨位。 势也是一个操作中使用的概念。常常在治疗中,会依着某个东西去重组其他的结构,在重组的过程中,就要有势的概念,势对了,筋膜连贯,才能完成重组。 比如说,用针还原结构,针刺在张力的末端,透过筋膜的觉知跟传导,身体会自行还原,这时医生要先把病人身体的势摆好,这个还原才能完成。拉正足弓,用针还原脚腿筋膜,还原骨盘时,就是依着对位的足弓,把势连上,藉针的刺激,筋膜系统自行转正拉正骨盘。 势的连贯,就是由所依点往上或往外延伸时,状态的筋膜系统左右张力要均等,其实也就是中轴要呈现的意思。只是这时着眼点在有个所依点的连贯延伸。 像用筋膜去对位骨架时,要翻正全身筋膜的,使骨架的旋转张力消失,就要把身体摆直,筋膜的翻动才能连贯,这时摆直的身体,就是所需要的势。 势的概念另外一个使用情况,是调整一个关节时,要躲开长程的筋膜张力,才能使该关节的开阖到极限,才能完成重组。这时肢体常常处在一个弯曲或扭转的状态,但是其中中轴必须呈现。这个弯曲旋转的姿势,就是必须找到的势。  台湾演讲 有关主轴
今天希望說的是,許許多多的疾患,是會有結構變化伴隨的,不管是因還是果,藉著結構的改變,可以同時影響循環神經荷爾蒙甚至免疫系統的,這也是針法手法有效的原因。
針法手法的作用,真正高明的是一種導引的思維,藉著一個引動(製造張力差,喚醒覺知),引導相關的系統一起變化,一個已經規劃好的還原路徑,達到治療的目的。中間所有變化,來自身體各系統張力平衡的自我控制。
皮膚是張力系統中最重要一環,所有引起皮膚張力變化的刺激,必然引起其下所有組織的張力變化,所以有表症必先解表,否則對它下面結構的治療,都是無效的。經由皮膚的張力梯度刺激,只要引導得宜,可以還原所有系統的。 余 香港 12:12 老師今天說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就是表的概念,用表層來帶動下面的筋膜對位,或者是表的不流通對於人的影响。老師在演示中展現了當中的效果,一個頭痛的患者,成因是因為踝前的疤痕,皮把下面的筋膜繃住,導致了舟狀骨和契狀骨,骶髂關節,腹部,頸部都出現了相應的表象(張力不對),把疤痕與皮下筋膜的粘結解開就解決問題。一個微少的局部,影響可以很大,所以反過來,在局部的張力差也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關鍵我們能不能找出要造張力差的地方和引動的路徑,讓局部跟整體的筋膜可以連動。
今天重溫了診斷的方式和次第,補充了我沒注意的張力落差。
今天終於看到了如何引導終端筋膜去解決問題。路徑要流暢,就要注意筋膜能否流得過,還有深淺層筋膜都要對好,這看着就容易,做起來應該很難? ̄タツ可是對的上,小小的腳尾指就解決了骶髂關節,肋骨不對引起的手臂問題。老師把重點都說了。這是我的初步印象,表達不太好?゚我要到臨床當中繼續消化。
三個軸線 林兩傳 2020.05.14 這是最近回答一個學生,有關三個軸線的問題。
所謂三個軸線,縱線,橫軸,前後軸,主要指的是會讓結構變形的三個力量,影響縱向變形的力量,縱向形成的狀態我們稱它叫縱軸,有生理上意義的是縱向的旋轉。影響橫向變形的力量,所呈現出來,由雙手經過中央胸廓的狀態我們稱它叫橫軸,可以把它想成是兩頭尖的梭狀結構,其中一樣是存在著一種旋轉。同樣的,影響脊柱前後曲線改變的力量,所呈現出來的狀態我們稱它叫前後軸。影響前後軸主要的力量是腹腔內的臟器和骶髂關節的形狀。
前後軸的檢查主要摸的是骶骨、尾椎的形狀,腹腔則是和與縱軸橫軸交會的關係,如果縱橫軸調整好都沒有問題了,胸廓下方和恥骨上方,各兩個軸線影響的交會處,還是無法平整聯合,就是前後軸出了問題,操作的手法就是腹部深淺層結構網路的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