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岁少女心肾衰竭,背后原因竟是它!我国35.7%的人处在这种疾病边缘,2招自测风险

 田园漫步168 2020-08-02

二十来岁的年纪,正是激扬青春的时候,然而在北京朝阳医院的急诊病房里,我们遇到一位特殊患者:21岁少女,因为心肾衰竭被家人送到这里抢救。究竟这个年轻姑娘身上发生了什么?

 案例 


据患者母亲说,去年4月,偶然发现她有点肿,到8月15日,脸也明显肿了,又过了一个月左右,她说自己眼睛看不清。到现在,她只有一只眼睛有一点点亮光,另一只眼睛已经完全失明

而据医生介绍,患者就医时全身浮肿、肾功能不全,现在已经基本接近于肾功能衰竭的地步,而且呼吸困难,需要用呼吸机帮助她呼吸。经过治疗,总体情况比刚入院时好一点,但预后仍然非常不好。

肾功能衰竭、呼吸困难、命悬一线,这些词汇原本不可能和一个21岁的年轻姑娘联系起来,现在却真实地发生在这位患者身上。在这仅仅1年的时间里,究竟是什么让一个花季少女生命垂危?

医生告诉我们,患者出现这些危急的情况,罪魁祸首竟是身体里的一项常见指标异常,到底这项指标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呢?

「 本期专家 」

1

一项指标异常

竟引发致命危机

2013年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这项指标严重超标、处于病理状态的人有10.9%;还有35.7%的人处于疾病前期,如果不加控制,3~5年也会演变成病理状态

1
指标异常诱发心肾衰竭

当身体这项指标异常升高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增加,不仅会危害血管健康,还会导致肾小球变大、增厚

肾小球相当于身体的滤网,病变的肾小球过滤功能受损,原本不应该滤出去的东西就会从身体中溜走,比如:白蛋白。

血管中白蛋白减少,就会造成低蛋白血症,从而引发水肿。水肿又会加重心脏负担,最终导致慢性心衰

2
指标异常,即血糖升高

这项指标其实就是血糖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并发症的概率越高,但为什么案例中的患者并发症进展如此迅速呢?

专家表示,患者可能很多年前就存在血糖升高的情况了,由于一直没有控制好,这才引起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蛋白尿、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脱离失明、心功能衰竭

糖尿病早期其实很难发现,很容易错过控制、治疗时期,甚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它究竟有没有蛛丝马迹?

2

2个小测试

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

血糖升高在发展成糖尿病之前,还有一个糖尿病前期,此时的空腹血糖介于6.1~7mmol/L之间,并且糖耐量实验异常

如果这个时期积极干预,我们是可以远离糖尿病的,一旦以下两个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

1
“变弱了”:握力下降

美国密歇根大学与北京大学的联合研究,对4500名美国人和6000名中国人进行了一个检测,结果发现: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这三项指标,与握力相关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可以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到肌肉组织,为肌肉组织供能,所以肌肉的力量较强;而糖代谢异常时,胰岛素作用减弱,肌肉没有充足的葡萄糖供应,肌肉力量就会下降。

所以,如果短时间内握力下降,就说明肌肉力量减弱,可能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要警惕糖尿病前期。

肌肉力量减弱,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反过来,锻炼肌肉就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有条件的人,可以自己用握力器测试握力,与下表进行对照,看是否达标。如果不达标,就说明肌肉力量弱,需要适度锻炼增肌了,以免增加糖尿病风险。

▲不同年龄握力参考表


2
“变笨了”:触感下降

【测试】闭上眼睛摸硬币,看看能否准确说出硬币的面值。如果不能,说明触感下降,可能提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影响周围神经的感知功能,最常出现感知功能下降的就是四肢末端

由于感知功能下降,这些患者可能水热也不觉得烫、脚踩到钉子也不觉得疼,所以很容易导致受伤,引发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

3

哪些人需要进行糖耐量测试?

很多人以为体检报告中,只要空腹血糖这一项没有“↑”就是正常的,其实不然。

比如空腹血糖在5.7~6.1mmol/L之间,虽然化验单上没有“↑”,但已经属于正常高值。如果对这些人进行糖耐量测试,就很可能出现异常。

所以,空腹血糖在5.7~6.1mmol/L的人,建议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如果2小时后血糖大于7.8mmol/L,说明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了,应及时干预,否则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此外,以下7类人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建议进行糖耐量测试。

年龄大于45岁,空腹血糖处于5.7~6.1mmol/L之间;

肥胖,体质指数≥24;

有糖尿病家族史;

以往有过糖耐量异常;

有代谢疾病和大血管病变;

妊娠糖尿病病史或分娩过巨大儿(超过8斤);

持续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耐量实验相对比较复杂,我们也可以自己在家检测:先测空腹血糖,然后吃2两馒头或米饭,从吃第一口时算起,检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

4

糖尿病前期的三个控糖雷区

如果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就要积极进行生活干预,辅助控糖了。但生活中一些看似健康的控糖方法,很可能是“雷区”。

1
粗杂粮可以多吃?

很多控糖人群都会用玉米、土豆等粗杂粮来替代精米白面,觉得它们很健康,可以多吃。

但实际上,这些食物也含有一定量的淀粉,比如:玉米70.6g/百克、土豆25g/百克、红薯27.7g/百克、山药11.6g/百克。如果吃太多,同样会升高血糖。

其实,高血糖患者精米白面也是可以吃的,但要注意与其他食材搭配,并且控制好量。专家为我们推荐了一份“主食中的胰岛素”,一起来学一下吧。

控糖饭

做控糖饭,有一个原则:一半三等分。即一半米饭、一半蔬菜,其中蔬菜可任选三样,按照1:1:1的比例搭配。举个例子:

食材大米1份,黄瓜、胡萝卜、豌豆各1/3份。

做法黄瓜、胡萝卜切丁,与豌豆一起放在洗好的大米上,按照正常的焖饭比例加水,煮熟即可。

2
“无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现如今,“无糖”饮料逐渐受到人们青睐,不少人认为它更健康,而且有助于减肥。事实真是如此吗?

专家表示,“无糖”饮料中的甜味剂不产生热量,也不参与葡萄糖的代谢,可以直接从肾脏排出。但也有研究表明,甜味剂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血糖升高,喝“无糖”饮料同样会增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痴呆、脑卒中的风险

另外,“无糖”饮料中其实也是含有碳水化合物的,过量饮用,同样不利于减肥或预防糖尿病。

3
少吃多餐能预防糖尿病吗?

少吃多餐是时下非常流行的健康理念,被认为有助于控糖、减肥,很多人也在遵照这个理念进行。我们在办公室架设的监控摄像头也记录到,的确有不少人习惯在上午、下午吃零食加餐。这真的健康吗?

专家表示,“少吃多餐”并非人人适合。血糖会在三餐后出现波峰,健康人群会迅速调动胰岛素,将血糖拉到平稳水平。而如果长期加餐,则会增加两个血糖的峰值,长期以往,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甚至增加糖尿病风险

一般只建议容易出现餐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或糖前期患者少吃多餐,加餐可以选择低糖的果蔬,比如:大番茄、苹果、梨、柑橘、桃等。

大医生小课堂

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症阴虚体质(表现为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痰湿体质(常见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的人容易患糖尿病。这两类人群可以用黄玉茶来辅助预防糖尿病。

【配方】黄芪5g、玉竹3g、茯苓3g、山楂3g。

【功效】黄芪益气健脾,茯苓淡肾利湿,两者合在一起能渗湿降浊,增强脾胃功能;玉竹养阴生津,山楂调节血脂、中和口味。具体用法用量请遵医嘱。


更多知识


臭豆腐、螺蛳粉、榴莲……这些食物为什么那么臭?究竟健不健康?看完你就知道了~


气血不足,五脏皆病!一个食疗方,气血双补,滋养全身,越吃越年轻~


别只盯着血压数值高低了!高血压患者这些指标不合格,可能暗藏致命危机,赶紧自查


早餐就吃它了!养气血、健脾胃、护血管、抗疲劳,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这3种疤痕,可能是潜在的癌症,快看你身上有没有!这种体质的人尤其要当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