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婚妻悔婚妹妹主动替嫁,7年后穷小子成大将军,姐姐追悔莫及

 和佛赏花去 2020-08-02

梁启超有位得意的弟子叫蔡艮寅,是一位湖南裁缝的儿子,家里很贫寒。但此子从小就聪明好学,勤奋刻苦。13岁考中秀才,15岁时他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两人有着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教导下,加之自曾国藩那时起,湖南在晚清时期就已经革命气氛浓烈,这都使得蔡艮寅青少年时思想觉悟超前。

后来蔡艮寅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1899年,17岁的蔡艮寅只身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这时,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眈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00年蔡艮寅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愤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蔡锷。这就是后来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蔡锷将军。笔者的故事也就从这里说起。

蔡锷在梁启超的眼中是个年轻有为的青年,并且逐渐崭露头角,但在外人眼中他只是个身无分文的穷学生。他也已经快20岁了,婚事早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好在他7岁时就在山门镇的地主刘辉阁家中私塾读书,刘辉阁觉得孺子可教,日后一定不是凡夫俗子,所以不但主动提供学费、书籍和食宿,还做主把弟弟的女儿刘小姐许配给了蔡锷。只是当时两人年纪都小,等到两人长大了在拜堂成亲。

此时,还未等蔡家催婚,刘小姐着急了,因为她大蔡3岁,再不出嫁就成了老姑娘了。于是家境殷实的刘家来找蔡家商量婚事。蔡家父母自然同意,便催促儿子早日回家晚完婚。此时的蔡锷一心报国,他于是在留学日本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日本,他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由于他在陆军士官学校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22岁的蔡锷毕业回国,准备大干一场。他先回到家中,按照父母之命成家立业。他也没觉得父母包办的婚姻有何不妥,因为那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是这样过的。可就在蔡家欢欢喜喜的准备为他迎娶刘小姐过门时,没想到刘小姐拒绝完婚。

25岁的刘小姐为何不愿嫁蔡,只有她自己知道。笔者分析,第一嫌弃蔡家贫寒,自己过惯了富裕的生活,不想嫁入寒门;第二与蔡家赌气。蔡家本应在4年前完婚现如今拖延了4年,害得自己提心吊胆,也耽误了自己的青春;第三,也许刘小姐心有所属。

就在刘家父刘母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小姐的妹妹刘新英,站了出来表示自己代替姐姐嫁。那个年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大婚之前都不见面,谁嫁都是嫁。至于刘新英为何愿意嫁蔡家,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笔者分析,第一刘新英很懂事,替姐姐替父母分忧;第二,她耳濡目染知道他是有为青年,其实这个也不难,毕竟他13岁就中秀才;第三,蔡锷长得一表人才。年轻时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扬鞭跃马,威风凛凛,他指挥练兵,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最初刘新英也挺害怕穿帮,因为几年前定亲之时,蔡锷远远见过姐姐的样子。大婚之日,一切都非常顺利。其实,蔡锷早已经忘了刘小姐的模样。刘新英顶替姐姐嫁过去居然没有被发现。她温柔贤淑,孝敬公婆,操持家务,乖巧懂事。

两人相敬如宾,非常融洽。刘新英心地善良,不想隐瞒,就把替姐姐出嫁的事情全都告诉了蔡锷。他为人随和,没说什么。温和的对她说,我给你取个新名字,就叫刘侠贞吧。刘侠贞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作龙。7年后,蔡锷做到了云南省都督,真正的封疆大吏。刘小姐知道后后悔不已,抑郁成疾。而刘侠贞确实是眼光独到。可惜后来两人还是相当坎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