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辉说语文:在发现和质疑中向更深处漫溯

 荣辉有约 2020-08-02

(图片源自网络)

我随便写,你随便看 

写在前面:课文是什么?不过是一个例子,一个引导孩子听说读写的例子。教学是什么?不过是借用一个个这样的例子,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和乐观的情绪。两者之间,可有什么妙招摆渡?荣辉支个招来给你看——

——彭荣辉

那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二泉映月》。课罢,讲台前收拾东西,正准备离开,忽然一个孩子凑过来:“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我侧身去看,原来是罗。对罗的印象,这孩子虽然不喜主动表达,但很是聪颖和执著。尤难能可贵的是,常常随身携带一本字典。课堂上,只要遇着不太确定的汉字读音或是词语意思,他总是第一时间举本字典高高举起他的小手。但更多时候,他很腼腆。

“请说。”我看着罗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他将课本翻了开来。

“老师,你看,这一段有这样一句话‘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个顺序可不可以颠倒?”罗翻开他的书,然后指着文中的一个地方小心翼翼地对我说

这是《二泉映月》中的句子,出现在文中第五自然段,是写作者由阿炳委婉连绵的琴声所引发的联想。但是罗说“颠倒”,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颠倒?怎么说?”毕竟,这只是一个句子。

“我的意思是,‘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和‘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个分句可不可以颠倒顺序?”

我似乎有些明白罗的意思了:“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问,如果这个句子这样写‘这似乎是阿炳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或者这样写‘这似乎是阿炳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在怀念恩重如山的师父,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可不可以?大概是这个样子的,对吗?”

“嗯。”罗点了点头,一脸释然。

可是,陷入困境的是我。抱歉,这个问题我始料不及。“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过。你提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一边实话实说,我一边就将罗的书接了过来。

这是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前四自然段写了什么呢?我快速将前四个自然段浏览了一遍。然后,很快我便懂得作者的意图。“还记得前四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吗?”我问罗。

罗接过书,一边翻,一边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回答:“第一段讲惠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第二段讲一年中秋之夜,在二泉边师父告诉阿炳,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得懂泉声……第三段写阿炳历经磨难,但仍未放弃对音乐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第四段,则写阿炳又一年中秋夜来到二泉,听着泉水声,他想起师父,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

“对。你看,这几个意思,和后面刚刚你提到的句子,是否有相关联的地方?”

“嗯——”

罗犹豫不决。“不急,我们按顺序来看。先看‘在赞叹二泉的优美景色’,文章前面第几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第一自然段。”这一回,罗反应很快,“课文里有写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是了,后面第4自然段也有写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再看‘在怀念对恩重如山的师父’,文章前面第几自然段写了师父?”

“我知道,是第二自然段。”罗显得有点激动。

我正准备继续往下引导,罗突然抢过话头:“老师,我知道了,‘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其实就对应了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就是写阿炳在师父离开之后他所遭受的困苦折磨。”

“对头。”我笑着点点头,“那么现在,你明白这句话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你想象的那些个颠倒的样子了么?”

“明白了。这样写,可以体现文章的写作顺序……

“是的,不论什么文章,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讲究。譬如这个句子,它就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且,不只如此。你再看‘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在前的写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是写眼睛……

“是眼睛看到的。”罗再一次抢过话头。

“后面‘在怀念’‘在思索’,则是写心里……

“都是写心里想到的。”

“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这个逻辑可以理解吗?我们刚刚学过一个词语与‘看’相关,还记得吗?”

“睹物思人!”

罗几乎是喊出来。“是的,由眼前看到的美景,阿炳很自然就想到了师父。为什么呢?因为前面师父和他一起在二泉边的时候,师父让他听,他只听出淙淙的流水声,师父告诉他——”

“你年经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对。现在他长大了,他听出师父所说的那些奇妙的声音了吗?”

“听到了。”

“他听到了什么 ?”

“他似乎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还有倔强的呐喊……

“是的。可是为什么小的时候听不到,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老师去,你以为会听到吗?”

“不能。不对,应该是不一定。”

“为什么?”

“因为老师可能不像阿炳那样有那么多的苦难经历。”

“说得好。阿炳有哪些经历?”

“师父离开人世。然后,他又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再后来,他又被骗失了道观,每天只能靠卖艺为生,生活很穷困,还要经受疾病的折磨。”

“是呀,再次来到二泉边,听着泉声,阿炳很自然想到师父的话,想到自己的经历,于是,情不能己,然后琴声就出来……你看,这个不仅仅是写作的思路,其实也是阿炳的情感发展线索。而先写看到听到,这是外在的;后写想到的,这是内在的……

“由外到内!”罗再次喊出来。

“对,这又符合我们的正常思维逻辑。”

“嗯。”

“现在你以为这个句子里面的三个小分句,前后位置可以颠倒么?”

“不可以。”

“哈,好。那么,你从今天的问答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作者写作都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并不是随便乱写的。” “还有么?譬如说,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可以——”

“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把前后的段落好好读一读,然后来解决。”

“对!这个收获大。再次肯定一下,你勇于提出问题,这个习惯好。以后读书,就应该这样,多多发现,多多质疑。有不明白,自己解决不了,就问,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此之谓‘勤学好问’!”

“嗯。”

“其实,经你一说,我突然发现,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句子,如第4自然段有写‘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还有第5自然段你提到的这个句子后面的一个句子‘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甚至还有这一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如果你喜欢,不妨想想,可否随意调整分句之间的顺序。”

“好。”

……

本是随口一说,但可喜的是,第二天刚进教室,罗便飞了过来:“老师,那几个句子我都……

然后,便是罗兴高采烈地演说。

课文是什么?不过是一个例子,一个引导孩子听说读写的例子。教学是什么?不过是借用一个个这样的例子,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和乐观的情绪。两者之间,可有什么妙招摆渡?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的思考,不妨在孩子的发现和质疑声中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父亲,教师,写作者。写过一些文字,发表过一些文章,编著过几本图书,出版过三本个人专著。无所谓追求,简单生活,简约工作,致力于做更好的自己,做尽可能多的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