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鄄城苏氏|“三世三品指挥使,南北二京六尚书”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8-02

鄄城北王趙苏氏

“三世三品指挥使,南北二京六尚书”

山东鄄(juan,音卷)城县城西南方向15公里,有一集镇曰“北王趙”。据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苏祐著《谷原文草》(收入《四库全书》)记载:“春秋晋、宋、卫、曹尝同盟于清丘。有宋熙宁四年石刻,上书临濮之东,清丘之源。北王趙集而后名。”

由此可见,北王趙村原为古清丘,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此处曾是晋、宋、卫、曹同盟之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卫国城濮(今北王趙附近临濮镇)发生了“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典出于此。
关于“北王趙”地名的来历,目前说法不一。但都认同与明初北方有一王爷来此定居有关。

明代,濮州之南名门望族,首数北王趙苏氏。人称“三世三品指挥使,南北二京六尚书”,是名副其实的簪缨之族。
据北王趙苏氏《重修始祖祠堂与族谱碑记》:“始祖克明,字进迪。公生于元季,明洪武兴,隐于濮,相传为元室宗派”。在苏氏祠堂中,有一付代代相传的楹联:“昔实元朝君亲,今为苏氏始祖”。

三世三品指挥使
元末明初,中原一带战乱频仍,再加黄河屡决,瘟疫肆虐,致使人烟稀少。苏氏始祖克明等人,携眷由元大都(今北京)来东昌府濮州西南六十里,濮水之阳定居。
洪武初,明政府为发展生产,休养生息,组织山西洪洞大批移民来此屯垦。苏氏先祖与当地老户、洪洞移民各姓氏先祖,披荆斩棘,拓荒农耕,结庐为舍,立村设砦。汗水洒遍濮、曹二州,使濮州之南荒野变成为一块块良田。
当时,地方不靖,土匪猖獗。为应对当地土匪的骚扰,苏氏先祖积极组织各村壮丁,并招纳当地散兵游勇,开展练武,亦农亦武,拥兵自卫。在鲁西南,很快发展成为一支数千人的地方武装,称之为乡兵。

土匪常骚扰濮州衙门,严重影响州衙政务。苏氏二世祖苏义,曾率乡兵进驻州衙,维持秩序数月。
洪武四年(1371年),明政府决定在东昌府设立平山卫。北王趙苏氏,因屯垦和守土有功,濮州之南乡兵,全部收编为卫军。
卫、所制度,是明政府吸取历史上的屯田经验,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组织形式。明太祖以创设这一军制为荣,曾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因此,从京师到府州,都设立了卫、所。按照明制,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卫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下辖从三品至从九品军官近百名。北王趙苏氏六世苏淞、七世苏檖,先后任平山卫指挥使。
另外,明代中央机关设有锦衣卫(情报机构)。其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下设千户所,其长官称千户,官阶为正五品。北王趙苏氏,曾有七人(濂、棨、光勋、光复、墩、秉铨、泓)世袭(诰赠)锦衣卫千户。
明嘉靖四十年,诰命:苏棨为明威将军南镇抚司锦衣卫指挥使
南北二京六尚书
在明清科举时代,北王趙苏氏人才辈出。曾先后九人中举人、五人(苏祐、光泰、苏述、苏壮、苏灦、)登进士。名气较大的要数五世苏祐和九世苏壮、苏述。

▲苏祐像
苏祐(1492—1571),字允吉,号舜泽,又号谷原。正德癸酉举于乡,嘉靖丙戌登进士,授吴县令,广东道御史。
嘉靖十二年(1533),大同兵士苦于工役,发生兵变,杀总兵李瑾。明世宗派苏祐为监军,平定叛军,安抚兵士,大同遂安。此后,苏祐先后调任江西督学副使、山西参政(治雁门三关)、大理少卿、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兵部侍郎。又以本职兼佥都御史,行宣大总督事。嘉靖癸丑年(公元1553年),苏祐升为右都御史。
不久,乱军十万,南入紫荆关。苏祐疾驰前往,顶风冒雨,日夜兼行,在永安堡与敌交战,五天内杀敌四百余人,敌军逃遁。此事奏告天子,皇帝下旨,举国欢庆,祭告天地,通告边防,提升苏祐为兵部尚书。并诰赠其父苏恩、祖父苏亮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荫孙棨锦衣卫千户,赐金币。
苏祐后因弹劾奸相严嵩遭报复、诬陷,以“不报军饷事”被革职入狱,削籍为平民。隆庆丁卯官复原职。次年上疏致仕(退休)。隆庆五年病故。朝廷派礼部主事梁孜为其主持谕祭营葬事。
苏祐广颔美髯,有万里封侯之相。生际明时,位至大司马,赐金币者七,加俸级者二,荫子孙人胄监者、锦衣者三。苏祐居官清谨严肃,动以法纪,为持循自为令,以至督抚未尝妄市一缣帛,私取一赎金。
明都御史梁梦龙撰《苏尚书传》中赞曰:先生丰宇,厚德具文。武才起儒,术间将略,扬历中外,勋业卓然。至云中之讨叛,紫荆之败虏,乃其荦荦大者。虽不幸中遭忌阻,卒能光复旧物,始终称完名茂福焉。
苏祐文武双全,爱好诗文,一生著述颇丰,文学水平在朝中素负盛名。其著作有《孙吴子集解》、《三关纪要》、《法家裒(pou)集》、《谷原文草》、《逌旃(you zhan读悠毡)琐言》等。其中《谷原文草》被《四库全书》收录。

▲苏壮像
北王趙苏氏九世苏壮,字洹水,号阳长,崇祯丁卯举人,辛未进士。曾任苏淞巡抚、诰授资政大夫(指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资政大夫为文散官名,为正二品升授之阶。
主司记录文献,为皇帝出示资料进行觐见),拜南京刑部尚书。苏壮之父苏光德 、祖父苏本分别获诰赠资政大夫、刑部尚书。

▲苏述像
在明代,北王趙苏氏名人,除两尚书外,还有钦差御史苏述河南布政使司苏光泰。
苏述,字绍尼,号彭符,明朝万历丙午举人,丁未会试中进士,出任河南襄城知县,壬子补尉氏知县,庚申授浙江道监察御史。

特别值得大书的是,明天启三年,文人出身的苏述,以皇帝特使,奉旨赴云贵赏边(慰抚边防军民),曾率军平定了云贵叛乱,为国家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朝廷为褒扬其功,特敕建牌坊一座,以荣耀乡里。
苏光泰,字交宇,号来卿,戊子举人,万历己丑进士,诰授通政大夫,河南布政使司(省最高长官,三品)。
清代,北王趙苏氏家族,数苏灦显耀。苏灦,字练浦,雍正壬子举人,癸丑进士,任刑部主事(五品),敕封承德郎,崇祀乡贤。

从明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中原一带兵燹战乱,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再加濮、曹二州地处黄河两岸,属黄泛重灾区,一次次的黄河溢决,把鲁西南夷为平地。

更加一段期间人为劫难,许多石料碑刻有的深淤地下10米左右,有的砸烂不再复存。不查阅历史资料,谁也难以全面了解北王趙和苏氏家族昔日的辉煌。来到现场,只能通过一件件地上仅存的碑刻,一块块政府制作的文物保护标牌,席炉席氏“七十二盘铁炉日夜为平山卫打造兵器”的传说,勾起今人的不尽遐想。
现在,北王趙一带,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三处(苏氏祠堂、苏述御史牌坊和苏恩墓石雕群),还有司马桥、玄武庙、灵济寺等几处地下文物待发掘。当地政府和苏氏家族,已建成鄄城北王趙苏氏博物馆。
他们决心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北王趙建设成菏泽市北部一游览热地,用以拉动一方经济。
参考文献:
1、《明史》
2、《濮州志》
3、鄄城北王趙《苏氏族谱》

撰文:苗安洲 苏衍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