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说大禹治水

 飞天保龄 2020-08-02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圣人圣言,当然不错,但也会有例外。思得太多也便滥,滥则不如少思,甚至干脆不思而尽信所学。

   记得有文章讲过,历史上帝位世袭的滥觞是治水的夏禹,这一点看似白璧微瑕,我却常常认为治水英雄的光芒至少要为此暗淡一大半。你想想,那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大行,竟成了企谋一家之天下的水货,岂不是要多没劲有多没劲。

   孰不料一翻《史记》,卷二夏本纪中却说,夏禹死时是“以天下授益”的。益是禹帝股肱旧臣,经天纬地,导流九州,他们是共同战斗过来的。按当时的惯例,益也该继位。可是过了不久,益还是把帝位拱手让给了禹的儿子启。书上说是因为“启贡”而“益佐禹日浅”。其实并非尽然,因为禹的以天下授益和益让位于启是传统的立帝方式,只不过,禹登帝位后给自己起了个叫“姒”的姓,从此离开了原来的同姓公孙氏家族而独立了。这一手,在禹之上的舜、尧、帝喾、颛顼、黄帝依次承继过程中是没有的。

   禹并没有传位给儿子,既便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已使帝位世袭大有水到渠成之势,他是否仍想留层窗户纸由益主动点破呢?倘如此,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司马昭之心了。不过,以上只能是臆测,想当然耳。因为历史的事实是禹“以天下授益”的。若硬要说帝位世袭由夏禹始,那恐怕还是要先说清楚“以天下授益”这一点的背景为好。否则,总会使后人在对此事的学教之间多出不少隔膜,终至于滥思而罔了。

   所以,孔夫子又说“思而不学则殆”。

   圣人毕竟是圣人,信然。

                                 二

   世有定论,自从有了国家也就有了税收。

   当然,初期的国家,初期的税收,只能是一个界限并不明晰的渐进的过程,而真正能够认识、研究并在其中运用自如的人寥若晨星。

   虽然少,但毕竟,几千年前的大禹就是这样一颗异彩之星。

   《史记》载,大禹在登上帝位后,天下达到“贡,赋备矣”。国富民强最真切的反映点——税收,这时无论在质上量上均臻于成熟,且有了一定的规范。因此大禹才能“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经济的发展加上个人主观的努力,大禹终获人生事业的大成功。

   大禹治水,其实并非尽为治水。他深知治水的目的是为了致富,而致富又必须善理资财。治水中,他让益负责食品供应,大力推广良种而拾遗补缺;让稷负责分配,“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他自己也亲劳胼胝身体力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利”,广辟财源地利,聚而筹计使用,始终以资财的收支平衡来确保治水的大功以成。大禹实在不愧为一个民族精英,他也终于给历史献上了一个自取“姒”姓,分封诸子的别致的“经济之果”。

   大禹登帝位十年后,在浙江会稽大会诸侯论功计奖时,以身殉职。会稽者,会计也。他临终还在计划还在分配,真正做到位尊不忘国,至死仍计财了。

   古今善治天下者,必为政治大家胸怀与财经专家智慧的结合体无异。

   倘有惑,思大禹则明。

                                 三

   帝尧时,洪水滔滔,天下受害。于是尧命鲧治水,九年无成。求贤才,得舜。舜继帝位,杀鲧于羽山,任用鲧子禹,继续完成治水大业。

   舜用人不疑不避,是大英明。因此,才能有禹的不负重望。认真检讨父亲失败的教训之后而劳身焦思,栉风沐雨,十三年居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流九州,众民乃定,万国为治,以告成功于天下。

   十三年可不是个短时间。

   舜帝要大禹谈谈成功的原因,禹答道:“予何言,予思日孳孳。”意思是我没有多的话说,我每天都勤劳不懈。

   答话不长,用字不多,而恰好这正是大禹之所以成功千古,泽润后世的真谛。

   这一点,也正是史称鲧“治水无状”的一个最好的反衬。因为即是“无状”,那肯定就是没有认真思考昏昏盲盲的缘故,连认真都没有,又何谈勤勉?又何来成功?

   根治水患的成功,尤如一株大树,发达的根系也就只是“予思日孳孳”几个字。

   十三年,说长也长,长的是艰难险阻;说短也短,短的是只用数字表达即可。但归根结底是长久的,因为大禹已经永远活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当官为国民,“思日孳孳”,人民自会永久怀念,远古的大禹便是一个光辉的榜样。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甚或乱谋其政,便只能让人民唾弃。

   倘如此,那还真不如趁早卷铺盖回家卖红薯去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