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答|什么样的父母付出再多也养不出好孩子

 听小悟育儿 2020-08-02
Q:什么样的父母付出再多也养不出好孩子

A: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妈妈的角色一辈子也只有一次,不懂得育儿的本质,有再多的小孩,再累再辛苦,孩子也不一定会体谅你所付出的一切,甚至会认为理所应当,如此透支亲情,也只会让家庭问题更加凸显。
 
个人认为,养育好孩子,就是养育一个内心满足、有幸福感、知感恩、有原则的孩子,这些都无关乎家庭中大人的学历、背景、财力或其他,只关乎爱的方式。
 
大吼大叫、爱唠叨、逼孩子上补习班、打骂孩子等等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对自己角色的认知,对孩子与自己关系的定位,对孩子在家庭中渴望得到那部分的理解。



要养育好孩子,我们就不能做这样的3类父母:


  •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血缘将我们连接在一起,但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庸,他也会长大,会有自己的一片天,亲情不是束缚,不是绑架。
 
言语伤害、贬低孩子、随意打骂、偷看日记、严密监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因为不懂得尊重孩子,尊重他生而为人的自信、隐私和尊严。孩子是我的,我就愿意打愿意骂的想法根植于心。
 
多年以后,当我们年迈老去,孩子会不会想,是我妈,他是我爸,我想怎样对他们就怎样对待他们,打他们、虐待他们、愿意赡养就赡养,不愿意赡养别人也管不着,同样无视你活着的尊严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看见孩子就看见了自己,尊重是相互的,不要因为他是孩子,他还年幼,就不去尊重他,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亲情也不例外。
 
即使在物质上对他再好,你再觉得自己辛苦,也弥补不了内心的创伤,这与金钱无关。

  • 不愿意倾听孩子的父母


为人父母后,好像会选择性忘记自己小时候,干错事情的手足无措、没人帮忙的无助、半夜尿床的难堪,还有挨骂时候的唯唯诺诺.

那时候的那个小小的人儿,多希望能有人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些温暖的话,信心和幸福也会一点一点盈满小人儿的内心。
 
事实是,很多父母会忘记。总是打着要让他(她)独立、要让他(她)长记性的幌子,严厉的批评孩子、指责孩子、用各种罚站、罚面壁、罚扫地的方式惩罚他们。

从不问孩子是不是真的有难言之隐,有什么担心,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等等。
 
当每次倾诉换来的都是指责和嘲讽的时候,孩子就不再想要跟父母解释,不管多大的痛、多大的伤心都自己扛着... ...

如果来自外界的帮助或天生强大的内心能帮他度过,那他们会强大起来,可是没有度过的孩子呢,向前是深渊,向后也没有了退路,他会好吗?
 
想一想最近频发的新闻事件,那些跳楼的孩子们,如果有一个温暖的臂膀可以拥抱,有一个肆意流淌泪水的怀抱,小人儿也不会绝望到如此地步。

  • 不留成长空间的父母


人性没有优劣之分,天赋因人而异,可是总有妈妈想要揠苗助长。

无视孩子个体的独一无二,把孩子和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希望孩子样样精通;

无视孩子个体的发育规律,逼着孩子做各种训练,报各种补习班,从来不问孩子是否真的喜欢,是否真的适合,只是觉得把孩子交给专业的人去打造,就能达到成绩好、学习棒,以后会有好工作、挣大钱的目的。

幸福不幸福、内心是不是会自卑,这些生而为人的本质需求,都变的不重要了。
 
这样的孩子常常会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需求,爸妈说什么就是什么,连他们都说我不好,那我可能真的不好,随波逐流,焦虑但又无从排解。
这种创伤需要一辈子来治愈。


尊重、倾听和空间,这些都是孩子心底渴望得到的东西,也是大人最容易忽视的事情。
 
偶尔的抱怨、怒吼是难免的,大人也是人,也有心情不好、孤立无援的时候,养育孩子时难免会有错误发生,人非圣贤,允许自己偶尔的难受和不完美。
 
但也要及时自省,要有觉察,事情发生后,要及时跟孩子沟通、道歉,而不是为了自己成人的面子找托辞,你的抱怨和怒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也会越来越平和,自己平和了,孩子才能平和。

只有我们尊重孩子、愿意倾听孩子,给他足够的成长空间。

孩子吃什么不重要,和家人吃最重要;玩什么不重要,和家人玩最重要;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

受了什么委屈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有温暖的家在支持、鼓励、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一步退路,一个放松、歇息的地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也会尝试着去理解妈妈,内心也始终幸福、自信,而这样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我们与孩子,也是人与人,说到底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携手前行这段旅程,你是我的父母,我是你们的孩子,我们一起成长。


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左手的掌纹》

因为孩子,我们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也有机会感知自己的童年,感知那个纯粹的自我,与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孩子给我了我们再一次学习真正长大的机会。

改变固化的角色认知,才能给亲子关系带来新的契机,让错误不再代际间重演。




作者:听小悟育儿(aym8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