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的节日

 陈吐 2020-08-02

2020.08.02

    下午,躺在书房里在家人群里看到二妹发的照片和视频,丰盛的午餐。二妹在说:“今天是六月十三呦!你们都吃包子了吗?”又在3点多看到妻子在此群中说:“这么丰盛的午餐。六月十三是什么节日?还要吃包子。”二妹回答说:“以前的风俗。我哥知道,六月十三吃包子。”走出书房进入厨房,看到妻子在和面、切馅,我问:“干什么?”她答:“蒸包子。”

    关于六月十三吃包子,记得我不止一次跟妻子讲过,可她还是没有记住,让我遗憾。可看到二妹说六月十三吃包子,妻子就也和面、切馅、开始蒸包子,好让我感动!

    看着妻子在厨房忙,我坐在厨房外一动不动,大脑在飞速运转,回忆着老家的节日。

    我知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都过哪些节日、怎样过节日,不同的地方差别是很大的。我的老家在冀东农村,22岁前我一直是在老家长大的,一年间要过的节日非常熟悉,可究竟有多大范围这样过,我就不知道了。

    那时候家乡还比较穷,不过年过节是很少吃肉的,过生日也只是蒸高粱米饭、熬一顿懒豆腐(豆腐与豆腐渣不分开,用干咸菜煮)。所以,孩子们是天天盼过年过节。

    那时候一年间的节日是这样的:

    正月初一,早上吃饺子,中午蒸大米饭和粘糕(也叫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有煮和炸两种吃法。

    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

    六月十三,吃包子。

    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

    腊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高粱米饭、熬豆腐脑。

    大年三十,中午吃肉,晚上我们家吃素:煮素馅饺子、面条、煎素馅包棱(用泡软的豆腐皮,包上豆腐等素馅,用油煎)。

         这么多节日,平时肉吃不到,元宵、粽子、月饼更是一年只吃一次,但我最盼的就是六月十三,我最爱吃妈妈蒸的那宣腾腾、韭菜肉丁馅大包子,并因此把吃包子当作最大的享受。

    在这里讲一个我曾讲过多次的故事:上高中时,放秋假,老师们到我们学校办学习班。办学习班是集中吃住的,学校安排我和几个同学到学习班上帮厨。帮厨,帮助伙房大师傅干活,吃的是很好的。一天中午吃包子,就是我最爱吃的韭菜肉丁馅包子。大师傅说:“老师们是每人4个(一两面一个),不能给露馅的,露馅的我们都先吃掉。”我们由屉里向外捡包子时就故意把包子弄露馅,等老师们全领完后,我们已经吃饱了。就见大师傅拿出很多纯肉馅(没有韭菜的),又包起包子,说是“咱们吃的”。咱们吃的包子出屉了,已经吃饱的我们几个同学当然还要吃,我记着我可能前后吃了15个。吃完饭我们都撑得不行了,想去玩会儿篮球,可谁都不能弯下腰捡地上的球。只得回我们住的学校实验室,我们没有床,铺盖是在地上的稻草上的,太低了,我们都没办法弯腰坐下去。

    过年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那天吃腊八粥,人们都知道因为什么,而且有很多人写文章不断地阐述。可六月十三为什么吃包子,二妹说我知道,其实我也是一直不太知道。记得小时候问过父亲,父亲告诉我是“观音菩萨升天,用蒸包子的汽帮助菩萨上升”。可后来听到一些佛教的节日,并没有这一天。

    妻子把包子蒸好了,喊我“吃包子”,我吃了3个很香的包子,心里还惦记着“为什么六月十三吃包子?”又回到书房查手机,从网上看到,有“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其他菩萨、佛的纪念日也都不在六月十三,比较近的有“六月初三,韦陀菩萨圣诞;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可这两位菩萨,在我们老家很少听说。不过有一点让我确认六月十三这个日子的确很重要,那就是有很多人在问“六月十三是个什么节”,说明全国有很多地方是把这一天当做节日来过的,尽管网上的回答都是驴唇不对马嘴。其中有一个回答令我感兴趣,说是新麦子下来了,园子里还有菜,吃顿包子庆贺一下,解解馋——其实好多节日设立的最初意向,可能都是为了改善一下生活,用已有的条件慰劳一下常年的辛苦和饥渴的嘴。

    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吃,重点突出吃什么,即使不是节日也要编出一些说法来而为了吃,比如北京的“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打饼摊鸡蛋”。这足以说明,尽管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可一直都是吃不太饱吃不太好的,非年非节不来客人不动荤腥,是广大农村千百年来的常态。有一句过年话“年年有余”就说明,绝大多数家庭是一年的粮食吃不上一年的。由于年画中把“余”画成“鱼”,如今演变成年夜饭一定要有鱼——看,还是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