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沈洪海的博客 沈洪海 写作近体诗不仅要讲求格律,更要讲究章法,务使诗章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先谈近体诗的常规章法——起承转合法。作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伸所咏之物;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是从题之反面着笔。起笔尤以来势突兀为胜。作诗承笔,或写意,或写景,或写事,用事,引证,要与起笔衔接,抱而不脱。作诗转笔,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其法有三:进一层转,如李商隐《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第三句是进一层转,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恰似凌晨残梦,自然呼出合笔“钟山何处有龙盘?”的反诘。推一层转,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三句是宕开一笔,制造悬念,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报个平安,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比任何相思言辞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是别开生面,另有深意的。反转:a、反差式反转,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关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从起句“求”、“访”,到承句赞扬贾生,再到文帝“前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对汉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作了形象传神的描绘,而“转”也就由“可怜”(可惜)同时轻轻拨转,并由“虚”(空自、徒然)作冷嘲,这一叹一讽,好比相声中的扣扣子,引而不发,留下悬念,而结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就象相声中的抖包袱,引满而发,一箭中鹄。b、假定式反转,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第三句从反面落笔,发出反思假想,反转直下,得出胜败易位,历史改写的结论。c、力排众议式反转,如罗隐《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第三句为反转,诗人站在广大贫苦百姓的立场上,对天诉说,为民请命,从“瑞雪兆丰年”的常论中,逆推出“为瑞不宜多”的反常结论,令人触目惊心。转笔总以能前后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所谓合笔,就是收合、结尾,可以是综合前文作结,也可宕开一步或透过一层作结,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佳构。唐人作诗谋篇,并未定章法,起承转合法,是元人扬载在其《诗法家数》中,据前人近体诗的多数情况,归纳出来的常规章法。清初大儒王夫之对于元人所说律诗四联依次是起承转合颇为反感,他说:“起承转合,一法也。试举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姜斋诗话》)他承认起承转合是律诗的一种章法,但不可执一以求,还有别的章法,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下面试谈近体诗的一些变化章法。 一、行云流水法 唐诗一些大家的诗往往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如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此诗“偶然”二字贯穿上下,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舒卷,似流水放任流淌,形迹无拘无束,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如果硬要搞出个“转”来,倒是大煞意境了。他的《出塞作》、《过香积寺》等等亦然。又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城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有起有承有结,而无转语,一气呵成。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中间转换,如行云流水,浑然无迹。绝句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一笔挥洒,想落天外,万里一泻,浑然天成。又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此诗第二至四句都是承,并无“转、结”。行云流水式的近体诗较多,此乃近体诗章法的最高格,岂可胶柱鼓瑟,执“转”以求。 二、倒叙法 所谓倒叙法,乃是从意脉结构上打破常规顺序,颠倒过来表述,或先写结果,后反向点明原因,或先说后面发生的事,再说前面的事。因果倒叙的,如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意蝉联而下,后句说明前句,环环相扣,玉润珠圆,一气呵成。先后倒叙的,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如顺着说,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夜半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而此诗采取倒叙手法,最后才说到“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故将其置于篇末。这样做,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和清寥,而且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尽在不言之中,更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思。这种章法,可以化平淡为奇峭,化板滞为跳脱,为不少诗人所采用。 三、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诗中,进行对比,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鲜明性和表现力,叫做对比法。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和《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章法均为对比法,而表现手法又各自不同。越中一首,前三句竭力渲染昔日之繁华,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今昔均为实写;苏台一首,则着重实写今日荒凉,以虚写暗示昔日之繁华,以古今不变的月亮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今衰昔盛之感自见。两诗均无转语,均不作议论,而题旨自明。 四、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有一种“一句一意”的格调,即用两组对偶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此章法叫“并列对合法”。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杜甫精于对偶,最喜运用此体格,而不见板滞,如他的“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香钱。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还有大家熟知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等。这些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清丽工致,浑无拼迹,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 五、意识流法 有些诗着重抒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顺序,而随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这种章法就叫“意识流法”。如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首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对比;颔联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似乎是描绘诗人所历实境,实际上是因身受阻隔而对意中人处境的想象;末联再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将爱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感叹融合起来。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随心里活动流程交错展现时空,有今日巴山夜雨之时空,有他日剪烛西窗之时空,在剪烛西窗之时空中,又有今日巴山夜雨之时空。在时空交织中,除了此时此地及彼时彼地的时空对映外,又互为回环错综,虚实相生,往复多姿,曲折缠绵,空灵含蓄。 以上五种变化章法,只是对古人诗章的初步归纳,难免以偏概全。至于钱明锵先生在其《绝句布局八法》(《中华诗词》二五年第七期、《中华诗词学会通讯》二一年第一期)中,将“承对合用法”、“先景后议法”、“先议后景法”和“末句寓情于景法”作为变化的章法,与起承转合法并列,而忽略了“行云流水法”等用得较多的章法,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对偶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非章法。我前面所举“并列对合法”之所以成为一种变化章法,是因为绝句的四个句子是并列关系,而非因用了对偶。不能认为绝句两联中有一联或两联对偶,就是无转语的章法。承对合用的绝句,可以是无转语的,也可以是有转语的。试看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诗前面两句是对起,一“见”一“闻”,第三句不是承,而是转,第四句结。“正是”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离乱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写景和议论,是两种写作手法,也非章法。先景后议也好,先议后景也好,有转无转,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前文所引李商隐《咏史》就是先景后议,第三句为转语。再看李商隐《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是先议后景,第三句推一层转,在诗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最后都汇集于大海,买下了沧海,也就控制了全部时间,不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至于末句寓情于景的近体诗,也不一定是无转语的,如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此诗首联起,颔联、颈联承,第七句推一层转,第八句合,以不答作答,勾出一幅清雅淡远的画面,让人细味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总之,指出近体诗章法的一般规律,是为了初学诗词者有法可依,但在分析具体作品和创作实践中,不能舍此莫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须求正容变,师法而不泥于法。明人李东阳说得好:“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升庵诗话》)清人沈德潜云:“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说诗晬语》)所谓文无定法,于诗亦然。当我们熟练地掌握了常规章法后,就要以意运法,超常发挥,别出机杼,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这样,我们的近体诗苑中,才能百花争艳,常开常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