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旭升 | 我心中的那片净土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我是六零后。生在建国初期的这一代人,与新中国一路风雨,一同成长,如今已至天命之年。每每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心中总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谨以此文送给那些正在求学的莘莘学子们,希望对他们有所启迪。

学校

我们的小学原址是一座庙,最后改建为学校的。只有三栋土木结构的教室,其他的教室都在窑洞里。一向胆小的我早晨到校后如果太早,是不敢进教室的,因为在昏暗的油灯下看到墙壁上若有若无的画像时,总是尖叫着跑出来,等到其他同学来了才敢进教室。低年级同学没有桌凳,自己从家里带一个小凳子,用土块垒成的土台就是我们的课桌了。到了四年级时,新学校盖好了,条件才稍有改善。教室变成了砖土木结构的大厦房,配置了桌凳,但低年级同学还是自己带凳子,爬在土台上学习。

老师

后来我们的学校发展为七年制(小学初中为一个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两年,总共七年)。规模比较大的时候将近有二十个老师,公办老师只有五个。记得这些老师知识都很渊博,但是脾气有些古怪,特别是白岳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老师都是民办老师,每月只有五至七块钱的生活补助,但可以在生产队领高工分。这些老师工作都很认真,是他们开启了我知识的大门,把我领进了神圣的知识殿堂,我对这些老师一向怀有深深的敬意。至今还记得王五成老师的粉笔字写得很规范(可惜已经作古),黎东元老师总是拖堂,我们背地里叫他黎拉堂。

同学

小学同学极为熟悉,都是一个村的,既是同学,也是发小。大家一起上学,下课回家一起玩耍,还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在那个年代,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下午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印象最深的是积肥,种蓖麻、拾麦)。同学之间亲密无间,他是谁的兄弟姐妹都一清二楚。你不嫌他的满脸鼻涕,他不嫌你满是冻疮的手。偶尔发生矛盾,打得头破血流,或者找老师告状,可是过几天又和好如初,放学后又跑到一起玩去了。童年同学间的趣事至今还历历在目,那种纯真的友情永远不能忘却。好在现在有了手机微信,同学们之间联系沟通方便了许多。

学习条件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学习条件极为艰苦。课本很少,记忆中就三四本,极为爱惜。每学期开学领到新书后,首先要用牛皮纸或者旧报纸把新书包住,做一个封皮,再工工整整地写上名字,生怕损坏了。很少买作业本,练习本是用黄纸(一种商店用于包裹食物的便宜纸,一张只有二三分钱)裁剪后,用缝衣针装订成的。铅笔一直要用到再也握不住了才换新的。三年级开始用钢笔写字,钢笔坏了修一下将就着用,经常手、嘴、脸上到处都是墨水,回到家就成小花猫了。

在我记忆中,三间房子的教室就只有一个电灯泡,还经常停电。当时实行的是三趟制,早上到校早,窗户是旧报纸糊的,光线太暗,因此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用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有时为了省油几个人合用一盏灯,为了让火焰旺一点,就不时地用笔尖拨灯芯,有一次把钢笔烧坏了,回家后妈妈数落了很长时间。

寒冷的冬天,教室没有任何取暖设施,为了驱寒,我们就自制了火罐取暖。一般是用一个铁皮罐,在周围钻上许多小洞,再用铁丝做一个手把就行。早上去学校时一般是一个队的孩子集中,查人数后整队去学校,在整队前,大家相互借火种(已经烧着的木炭),加一些玉米芯,干树枝等做燃料,然后在空中抡几圈,火罐就呼呼地着了。着了后在上面撒一层厚厚的锯末等,抱在怀里取暖。有时不小心,棉袄被烧成洞的事时有发生,又免不了妈妈的一顿责罚。

学习

当时虽然学习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学习兴致很高。早晨鸡叫三遍后,就相互吆喝着去学校了。到校后先上早操,然后是早读,老师领读几遍后就自由读,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上空,打破了黎明的寂静,给山村校园增添了一分活气。早上和下午各上两节,中午上四节课。那时的课程除过语文数学外还有体育,音乐、美术、自然常识、写字等。

我特别爱学习,对知识怀有一种特殊的敬畏之情,上课听讲很认真,老师讲的内容使劲往我脑海里钻,就像扎了根一样,到现在都不会忘却。课文好像也很简单,几乎都能背过。课外书几乎没有,我只记得特别爱看画册,记忆最深的是《洪湖赤卫队》《列宁在十月》。到了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我的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心里有些小自得。

小学时算数学得很好,思维经常比老师的讲解要快半拍,老师还在讲,我就直接说出了答案,并且抢着回答问题,常常被有些淘气鬼叫作“小聪明”。那时经常举行统考和竞赛,我多次参加,并且多次为学校争光。

其他各科中我最爱上唱歌课了。那时唱的都是红色歌曲,到现在还能哼几句。
可是毛笔字总是写不好,每次大字本发下来大家都数得的红圈,看谁的最多,我总是把本子藏起来,不让同学看。

活动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活动设施几乎没有,只有一个篮球,还只在体育课上才能玩。我们就就地取材,玩一些比较简单的竞技性游戏。由于都是一个村的,彼此比较熟悉,玩得都很开心。玩得最多的是跳方格、踢瓦片、打陀螺、滚铁环、老鹰抓小鸡、野鸡翎河马城、弹石子、翻绞绞、拍皮球等活动。

如果时间稍长一点,就做一些手工制作,如折飞机、纸手枪等。爱好画画的同学就画画,喜欢读书的就读一些小画册。

星期天(那时每周只有一天假)或者下午放学后,我们就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在大自然中尽情戏耍。那时大人都统一参加劳动,家里姊妹多,无暇管束我们,作业很少,更没有辅导班,闲暇时间多,我们的活动内容也相当丰富。春季掐苜蓿,夏季在小河里耍水,秋季摘酸枣,挖药,冬季在结冰的河面滑冰,开心极了。

人生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就步入了知天命之年。但简单而快乐的少年求学经历却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洛城小学永远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我们在自然中成长,在劳动中进步,在学习中提升,特殊的年代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的一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成就了我们的事业,使我们成为了祖国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作者简介

卢旭升,网名永不言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在闲暇之余,徜徉于文学殿堂,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描写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聊以自娱,倍感开心。


卢旭升 | 九月灵山景如画

卢旭升 | 打麻将

卢旭升|岳 父 病 了

卢旭升|回老家

卢旭升|孔子的缔造者——颜征在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  魏晓兰

长按关注【时光捡漏】

捡拾生活点滴,留存美好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