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鹏 | 老屋的厦房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稍微了解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八大怪”,而“房子半边盖”就是其中一怪,这“半边盖”的房子不是别的,就是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民居——厦房。虽然现在在农村已经很少见到这种房子了,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样的房子却是很普遍的。

我的老家在陕西渭北平原凤翔县西南二十公里的一个叫槐原的小村子。我家住在村子南边,门朝南,门前是一条官道,在官道的南边就是全生产队夏天的时候最热闹也是最忙碌的地方——打麦场。记忆中在我家三分大的小院里,有两座这样的房子。一座坐东朝西,分两间,一间是我们全家五口人(父母和我们兄妹三人)的卧室,另一间做厨房。而另一座是临街的倒座厦房。在厦房的后背靠西边开着一扇木头的小门作为头门。我要说的就是这座倒座厦房。

据父亲讲,当时修这座厦房的时候是1976年,我已经三岁多了,那时也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当时跟伯父分家,临街的倒座厦房共三间,两间分给了伯父家。他们在搬走的时候,便把这两间房拆走了,只留下靠西边走门道的一间和半截土墙孤零零地断壁残垣地杵在那里。父亲和母亲一商议,决定修房子。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借来了钱。先是到县木材公司买回了七根丈五长(合五米左右)的檩条,可是还没有小椽。那年初夏的时候,天未亮父亲就拉着架子车出发,走了几十里地到县功,在那儿买了三十多根一丈左右的椽子。再走几十里地拉回来,拉到魏家崖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一个人实在没力气了,于是找附近的老乡借了一头骡子才帮忙把架子车拉上坡,再吃力地拉回家里,回来的时候已经半夜了。父亲说他那时候年轻,要搁现在是怎么都办不到的。就这样,我们在原来土墙的基础上,才把这座倒座的厦房修好。

厦房修好后没几年,生产队就拉牛散社解体了。慢慢地,政策也放开了。心明眼亮的父亲瞅准了商机,筹措了650元去河南买回了一台磨面机。于是,我家的倒座厦房就成了磨坊。那时候磨一百斤小麦加工费才六角钱,父亲和母亲两人苦熬苦挣,硬是靠着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里窘迫的经济状况。到了1986年我上初一的时候,父亲拆掉了原来我们住的那座厦房,在家里盖起了一座红砖青瓦的二层小楼。要知道当时这是我们村乃至周边的第一座二层小楼,我们一家甭提多高兴了!按照父亲的设计,“前厅后楼”,等经济宽裕了,前边的倒座也是要拆了盖成平房的。后来因为诸多因素,这个计划一直未能落实。2005年,我和哥哥一起,花了近6万元在倒座厦房的原址上盖起了三间平房,铝合金的窗户,而且外墙全部贴了白色的瓷砖,还新换了大红的铁门。看着新盖的房子,父亲站在大门前,满意地笑了。

周末回家,和父亲聊天,聊到我家倒座厦房的时候,父亲表情黯淡地说,“给你们兄弟俩结婚的时候,咱家前面还是那座倒座厦房,那时候土坯的厦房已经散了劲,后背都倾斜了,还拿垫棍支着”。父亲面露赧色,有晶莹的泪水在眼眶打转。其实,在我心里,这又何尝不是我的痛呢?到现在跟妻子讲起,妻都会说她家里来送亲的亲戚眼神里的遗憾和对她的埋怨。

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政策,十几年前我和妻子就在城里买了单元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厦房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