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门障

 zqbxi 2020-08-03

石门障是西汉中晚期在塞外依附于长城修筑的军事指挥系统,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十分重要,所以《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清史稿·地理志》均有记载。

石门。(资料图片)

石门障是西汉中晚期在塞外依附于长城修筑的军事指挥系统,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十分重要,所以《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清史稿·地理志》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载:“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水经注》载:“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清史稿·地理志》载:“有鄂博口,古稒阳道。”

石门障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我区考古专家在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中,通过田野考古结合史料分析确认:包头市石拐区五当沟北岸古城塔村中一座已消失的古城为汉代石门障。

“在古城湾古城与大城西古城之间,五当沟流水注入黄河。五当沟应是《水经注》记载的石门水,石门山、石门障均应位于五当沟之中。”考古专家张文平说。

五当沟北自明安川流入大青山,主要流经包头石拐区。在五当沟,大约以石拐区古城塔村为界,古城塔村南侧,五当沟在险峻的山中向东形成一个大的拐弯,石拐或由此得名。在大拐弯处的西侧,有一条叫石门沟的支沟,形成古城塔村至五当沟下游之间的直线。石门沟的北端为高耸的山崖,在山崖中有人工开凿的一道底宽2米至2.5米的石门,向北过石门下山即达古城塔村。石门两侧山体高耸,应是《水经注》记载的石门山。石门障因石门而得名,石门最晚在汉代已经开凿而成,石门障在石门山左近。

障为山中小城,那么石门障是一座什么样的障城呢?这需从西汉五原郡的军事建制讲起。西汉五原郡设有西、中、东三个都尉,协助郡太守管理边防军事。这三个都尉均位于阴山之南,管辖的东西范围60余公里。都尉之下有若干候官。一个候官管理若干烽燧城障,统称为塞,如西汉张掖郡居延都尉甲渠候官管理下的烽燧城障统称为甲渠塞,而甲渠候官的治所为甲渠障。

石门障是西汉五原郡东部都尉管理之下的石门候官治所,而石门塞则包含若干烽燧城障。我区考古人员在五当沟沟内及其两侧山上,发现汉代当路塞长城墙体2段、烽燧5座、障城3座、遗址1处,均为石门塞的组成部分。这些遗迹中,哪一个是石门障呢?五当沟障城位于石门山东山下,地处五当沟大转弯处西侧的山前台地之上,扼守险要。障城平面大致呈梯形,土筑墙体,南墙长20米,北墙长32米,东墙、西墙均长22米。然而从作为石门候官治所的石门障来讲,五当沟障城显得规模偏小,且其位置不利于对五当沟的全面指挥。从石门向北,五当沟北岸有一片高台地,台地上坐落着古城塔村,据村中一位老人介绍,这里原来有一座古城,如今古城已了无痕迹。古城塔村所在高台地,处于五当沟大拐弯北侧,利于掌控整个五当沟,南面遥望石门,亦是北出石门沟首经之地。如此,位于古城塔村中已消失的古城,应是汉代的石门障。

据张文平介绍,进入东汉后,五当沟流域以及阴山以南的五当沟以东地区,成为归附汉朝的南匈奴驻牧地,稒阳、蒱泽二县均撤治,石门塞仅存塞道,塞防功能弱化。东汉时将五当沟流域泛称为稒阳塞,北魏为棝杨塞,均为地理概念,而非军事建制。清代以来,因当地有适合烧制陶瓷器的瓷土,陶瓷制造业大兴,由此推断汉代的“石门窑”也应在五当沟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