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上的沙漠古城

 公司总裁 2020-11-03

1930-1937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北部边疆额济纳沙漠里,发掘出土了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从此居延之名蜚声海内外。居延遗址群面积广大、历史悠久、文化遗存种类繁多,从当今行政区划来说,分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而以黑城、大同城、甲渠塞等为核心的重要遗存均位于额济纳旗。

居延地区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初设置居延都尉府,唐代设安北都护府,西夏设黑水镇燕军司,元朝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有黑城、大同城、红城、绿城等不同时期的城址十三座,其中久负盛名的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黑城。

(请横屏观看下图)

▼俯瞰沙漠中的黑城

-居延故地-

夏商周时期,居延地区隶属乌孙;秦朝,为大月氏领地;西汉初年,为匈奴牧地。“居延”是匈奴语,即“天”的意思,《水经注》解其意为“弱水流沙”。

汉代,居延地区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汉朝防御匈奴的战略屏障。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了保卫河西走廊的安全,开始大规模开发营建居延。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汉武帝征发兵卒18万到河西戍边屯田,增强了汉朝在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为“通西域”战略提供了保障。同年,筑居延城,并派强弩都尉路博德屯守居延,修汉长城,大规模地修筑障塞、烽燧,以遮断匈奴进入河西的通道,史称“遮虏障”。

“遮虏障”以居延城为中心,南达河西走廊北山之一的合黎山,由北入蒙古,向东在今乌拉特后旗北与汉光禄塞墙连接,形成了中国古代居延地区以汉长城为主,烽燧、亭障相互配置、有机衔接的防御体系。东汉时期,又在居延地区设张掖居延属国,属凉州管辖,治所在居延县。东汉献帝年间,在此设立西海郡。汉朝在居延地区设置郡、县、属国,发展军屯、民屯、商贸及手工业经济,开通邮驿,使得居延地区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唐代,居延地区是农牧文化的交融地带,是北方草原民族“参天可汗道”的必经之地。“参天可汗道”是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北方游牧民族首领为加强与唐朝的联系,提议开通的由漠北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唐垂拱二年(686年),唐王朝曾一度将“安北都护府”从漠北迁至漠南,都护府治所在大同城,即今额济纳旗境内。唐天宝二年(743年),唐王朝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负责防御突厥、回鹘等北方民族,并为归附的突厥、回鹘部众提供安定的生活家园,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过往的客商提供了歇脚、中转之地。著名诗人王维曾经来过这里,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不朽篇章。安史之乱时,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草原丝绸北道”。之后,居延地区先后为吐蕃、回鹘、契丹部所占据。

▼唐大中年间(847-859年)复通的丝绸之路经过阿拉善

西夏时期,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即黑城(蒙古语为“哈拉浩特”),是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也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西夏乾定四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一举攻破西夏黑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扩建黑城,并在此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统领山丹、西宁二州,黑城成为元朝的西北屯田区和用兵西域的补给站。

▼党项/西夏军事地理示意图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率5万骑兵出军西路,兵锋直指亦集乃路,黑城守将卜颜帖木尔战败,黑城废弃。此后,明朝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等的侵扰,在此大规模修筑了明长城。

(请横屏观看下图)

▼明长城遗址

-沙漠古城-

01

甲渠侯官遗址

甲渠候官遗址俗称破城子,位于额济纳旗南24千米处,在纳林河、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1930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这里发掘汉简5000余枚,甲渠候官遗址因此闻名于世。据出土汉简分析,它是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之长——甲渠候官的驻所。汉朝时期,在额济纳河流域汉塞上设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居延都尉府是居延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下设北部一线的殄北候官、西部一线的甲渠候官、南部一线的卅井候官等。

发掘前,甲渠候官遗址大部为砂砾覆盖。往西300米,南北排列“一”字形烽燧和双重塞墙遗迹。甲渠候官遗址是一座约2161平方米的城堡,夯土堡墙厚约2米。门在东墙偏南,门外有曲尺形护门墙。院内建居室、仓库等,其中一间40平方米,推测为候官住室。城西北角外附建一土坯方堡,土坯砌墙厚约4.5米,向候官城内开门。堡内靠西墙建屋,靠壁有磴道可登上墙顶,墙下曾出土有斗的柱子,说明小堡顶上建有大型防守瞭望用建筑。甲渠候官遗址除出土众多汉简外,还发掘出弓箭、铁甲、铁农具等重要器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横屏观看下图)

▼甲渠候官遗址

02

绿城遗址

绿城为古代军事设施遗址,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嘎郎图嘎查东南26千米处。绿城呈椭圆形状,四周墙体有部分消失,城里有商周、北魏、西夏、元遗迹。在绿城附近,还存留着许多清晰的田垄、民居院落等古代屯田区的遗址,由西南向东北还有一条宽2米的大型水渠贯穿整个遗址中心地区。

▼绿城遗址

▼水渠遗迹

03

红城遗址

红城是居延塞的一座城障,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嘎朗图嘎查西南19.5千米的戈壁上,蒙古语称为“乌兰德日布井”。1930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做第一次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为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府所辖障塞,据说建于西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是汉代居延遗址中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障塞遗址。障址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2.5米,南北宽22.5米。红城城墙由系大土坯砌筑,三层土坯一层芦苇草,南墙的东角有门,并筑有矮城堞。城外西南有一组烽燧呈直线延伸远去,与甲渠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红城遗址

04

大同城K789城址

大同城K789城址俗称马圈城,蒙古语称为“呼钦浩特”,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嘎朗图嘎查西南部18千米的红柳沙丘中,坐落在干涸古河床南岸的砾石平滩上。其文化内涵丰富且典型,曾经作为唐代安北都护府的所在地,在中国历史上的农牧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同城K789城址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址平面呈“回”字形。内城东西宽87米,南北长92米,夯筑的墙体保存较好。外城东西长223米,南北宽184米,东西墙筑以瓮城,四面墙体均已倾圮成土垄状。1930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作第一次考古调查时发现该城址,并对城址进行了记录和测绘,编号为K789城址。

▼大同城K789城址

05

黑城遗址

黑城,又称黑水城,蒙古语称“哈拉浩特”,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嘎郎图嘎查南18千米处的荒漠地带,始建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是西夏国建立在西北地区的重要边防要塞——“黑水镇燕军司”的驻地。如今,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

(请横屏观看下图)

▼黑城遗址

黑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城墙平均高度10米。墙体为夯筑,夯土层含较多的河泥及沙粒,均采自黑河河床。修建城墙时,在其内夹杂了横木、绳索和荆棘,以使墙体更加坚固。

▼黑城遗址平面图

城内有总管府路府司属的官衙和住宅等建筑的基址,佛塔、佛寺遗址散见于城内城外,城外有护城的羊马墙。东门外关厢地带还分布着大片密集的民居遗迹,东北有墓地,西南角建有一座伊斯兰教拱北(陵墓建筑),西北角佛塔遗迹分布较为集中。城墙西北角上,屹立着覆钵式佛塔,最高的一座为12米,成为黑城的独特标志。

▼黑城遗址内的佛塔

居延遗址所包括的一座座古城不仅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见证了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亲自站在那里,才能真实地感受它们曾经的辉煌与灿烂。

部分图文选自《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阿拉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