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狠人”思维:言语上,你表现得越高明,别人越反感

 新用户08306761 2020-08-03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自我优越感,在思想、认识、见解这些不见形、不好比大小的方面,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自己的便是最好的,从内心深处不愿接受别人与己不同的观点,更愿意在别人面前显摆,喜欢指导他人。

更有甚者,特别好为人师,不管别人需要与否,常常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出现,动则指手划脚,口沫横飞,恨不得用内力将自己的见识打入别人的大脑,孰不知,别人不仅不肯接受他的意见,还会反感他的行径,即使是好心,但未必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诗名很大,但做人不够圆通,惹来不少麻烦。当时有项风俗,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

襄阳有位才子牛僧孺这年到京城赴试,便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见刘禹锡。刘禹锡很客气地招待他,明白了他的来意之后,便打开了牛僧孺的大作,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他的文章。刘禹锡应该算是牛僧孺的前辈,同时又是当时文坛大家,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对他的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但是牛僧孺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他从此对刘禹锡记恨在心。

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刘禹锡仕途一直不很得意,而牛僧孺却官运亨通,最后成了当朝宰相,而这时,刘禹锡还是个小小的地方官。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相遇在官道上,两人便一起投店,喝酒畅谈。酒酣之际,牛僧孺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之语,显然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刘禹锡见诗后大惊,方想起从前的事,赶紧和诗一首,以示悔意,牛僧孺才解前怨。刘禹锡惊魂未定,后来对弟子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惹来大祸,你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好为人师。”

因此,生活中,跟人相处,不要跟人在语言见识上比高低,因为生活中没有法官,没有谁来判定孰优孰劣。在工作中,没有话语权时,没有必要表现自己的高明;对人没有指导的职责和义务,也就不要指导,乐个轻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