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最大的愚蠢,是“好为人师”

 草篮子 2021-03-15
哲学人生网
反思人生的问题,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这就是我的哲学人生网。
57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哲学人生网音频

作者: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ID: zxrsnet)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人:

他们不管自己是否学识渊博,也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他们总是喜欢四处教别人做事。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意思是说,人的弊病,就是爱做别人的老师。

我们一定要警惕,防止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要知道,好为人师的人,往往不被人喜欢。


01

低情商的人,总喜欢教人做事

唐朝诗人刘禹锡名气很大,为人又爽快,但因为做人不够圆滑惹来了不少麻烦。

那时候社会上有这样一个风俗:

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考试前可以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拜会朝廷上有名望的官员,如果被认可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这被称之为“行卷”。

牛僧孺在赴京赶考的时候带着自己最好的作品拜会了刘禹锡,刘禹锡很客气地接待了他。

听说牛僧孺是来行卷的,刘禹锡二话不说就打开了他的文章,并当面对其文章大加修改。

因为刘禹锡在当时是有很大声望的文坛大家,所以他觉得,自己对牛僧孺的文章多加修改能帮助他学到更多的东西。

他不知道的是,牛僧孺是很小心眼的人。

看到刘禹锡对自己的文章毫不留情地修改了那么多,牛僧孺便对刘禹锡怀恨在心。

后来刘禹锡仕途不顺,牛僧孺当上宰相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地方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 刘禹锡与牛僧孺路上偶遇, 他们两人便一起找了个小店喝酒畅谈。

酒酣之际, 牛僧孺写下一首诗,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莫嫌恃酒轻言语, 憎把文章逼后尘。

刘禹锡听到这句诗之后大惊,立马酒醒了一大半,显然他是听出来牛僧孺对他当年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件事耿耿于怀。

他赶紧也作了一首诗回敬牛僧孺,暗含道歉之意,牛僧孺这才放下了对刘禹锡的怨恨。

刘禹锡后来对自己的弟子说: “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 谁料适得其反, 差点惹来大祸, 你们要以此为戒, 不要好为人师。”

深有感悟。

刘禹锡就是因为情商太低,才差点因为对牛僧孺的指教遭受横祸。

过度的积极往往都会造成极端事件的发生,好为人师的人,也常常不招人待见。

卡耐基也说过:不要提供免费的建议。

这和看别人下棋一样,如果一个人安静地看别人下棋倒不会引起别人的厌烦。

如果你看别人下棋的时候总是在边上指手画脚,说这一步棋下错了,那一步棋应该怎么下,等等,这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厌恶。

《名贤集》里面有句话:“观棋不语真君子。”

讲的就是在看别人下棋时,千万不能七嘴八舌,只有静静地观看棋局,才是真正的君子。

罗振宇在演讲的时候也说:

就算带着纯然的善意,也不要轻易对他人下结论。

很多时候,只是一味的想指导别人而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就是情商太低,这在被指导的人眼里就是一种流氓行径。

图片

02

情商高的人,知分寸

世上的很多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字。

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之前看过这样一段话:

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是这样的。

情商高的人懂得交际的智慧,他们知分寸,会和别人良性互动,而不是高高在上,耳提面命。

事实上,动辄喜欢指点江山,好为人师,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陈丹青曾说,我在很多时候都是无知的,所以我从来不敢随便指点别人。

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母亲坚持认为他的孩子应该成为一名钢琴师,每天都监督孩子苦练钢琴。

孩子压力很大并且内心极度不愿意,但母亲对此置之不理。

她认为孩子不懂事,等他成功了,就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了。

一天早上,母亲要带孩子去参加一场钢琴比赛,孩子磨磨蹭蹭不想去,母亲在旁边絮絮叨叨催促呵斥。

忽然,孩子将一只被刀子插透的手掌递到母亲面前说:“妈妈,你看,我不能去参加这场比赛了。”

这位母亲教育孩子没有分寸,自以为是的结果就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作家张佳玮曾说:

帮助别人,是为别人着想;干涉别人,是为自己着想。

在心理学上说,人都有领导别人的欲望。

这是人都会有的一个通病,很多人喜欢指责别人,总以为自己的智慧、学识比别人高明。

事实上,如果自己真有好的修养,喜欢帮助别人,那是人性的一个长处。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修养都达不到高水准,而喜欢去纠正别人,那他就是佛家所说的“贡高”、“我慢”。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以为是”。

古往今来,有大学问者都是谦逊低调、知分寸的人。

好为人师者往往华而不实,虚有其表。

图片

03

与人交往,不要总急着当老师

作家粥左罗说过:

大多数情况下,你和你的爱人、同学、朋友、同事,都有类似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这种东西都有一定的圈层属性,也就是说,这个圈层里的常识性的道理和逻辑,大家都懂,用不着你讲。

好为人师,体现的是自我炫耀,自满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进。

这种“好为人师”为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仅仅为的是贪图训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虚荣而已。

“好为人师”的人,意在求荣,实际上结果往往是取辱。

关于如何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希望下面这两招,可以帮到你:

1. 给别人提意见,首先你得充分地肯定他。

如果有人要你针对某件事给他提意见,你不能全盘否定他。

很多人喜欢为别人的事情乱出主意,总觉得自己的意见比别人好,这其实是情商低的体现。

要知道,别人想要你解惑,而不是为了被你贬低。

谨记:不论别人做得对还是错,你都要给人家留足面子。

2. 沉默是金。

鲁迅说:当我保持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当我开口的时候我感到空虚。

大家的世界观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

大家所处环境不同,所以面对问题的立场不同。

所以在很多时候,你的“自以为是”到底是“帮忙”还是“帮倒忙”,这是个未知数,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

这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时候就是慎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主动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

如遇可教之人,自己又正好有相关经验,可以适当点拨。

如遇不可教之人,就保持沉默,让他从失败和教训中去学习。

当然,教育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稍不注意,就会显得说教时高人一等。

如果不注意内容,说话说不到点上,站在自己的角度揣测,大段大段地对别人说教,不了解对方需求和想法。结果说出来的只是毫无营养的话。

点亮“赞”和“在看”,愿我们都能控制自己爱教人做事的欲望,做谦逊之人。

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哲学人生网,数百万人关注的微信大号,反思人生的问题,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