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晓兰 | 一直在路上

 时光捡漏 2020-08-03

在读书会上的心得交流

关于范老师的这部小说《热土》,已经有很多位前辈老师写过评论、感想,大家从宏观的思想性艺术性的角度进行了总结,从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表述的方法进行了剖析,让我更深刻的解读了这部作品,也更深入的认识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

在这里,我就以一个初学者的小视角来说说感想。

《热土》我是听完的,说实话,我个人感觉听书和看书的效果差远了,建议大家听过了最好再读,精读。

整部作品的震撼自是不消说,但有两个地方让我记忆最深刻。

第一个是黑娃的身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境清贫年龄已大的革委会主任麻红武娶到了富农的女儿、也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王巧儿,巧儿是不愿意的,但是她爸爸说:“巧儿啊,爸爸对不起你,爸爸给你挣了个富农,使你受委屈了。这成分爸爸这一辈子都改不了了。你就是不为我,也为你自己想想,嫁了麻红武,你的小孩至少是个贫农呀。”听到这里,我真的是为巧儿流泪了。因为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类似小说的故事,叫《牛闷和他的女人》,故事中,牛闷和孔灵的婚姻也是如出一辙。我没有经历那个时代,所以当时发现这个素材的时候,以为他是个典型,故事编发以后,很多前辈老师都说这不是个案,我也没太注意。但当热土播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转型期间,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会有很多典型的事情发生,而写作的人,就要能敏锐地发现和捕捉到这些改变,在事件中去挖掘人性的美丑善恶、展示人物的爱恨情仇,用笔去弘扬讴歌,去批判揭露,这样才会出好的作品,才会产生好的社会价值。

第二个,是老支书苏广年的葬礼。小说里写到不用灵车而是用龙杠的原因,还有绞绑龙杠和出殡风俗,都让我特别深刻。去年,我写过一篇《抬丧》的小故事,主题是西府地区丧葬风俗的变革,为了弄清楚这些礼仪规程,可是费了老功夫了,自己经历不多,就要向老人讨教,但是各人说的又有差异,这个小故事的素材一直放了四年,直到拿到鲁旭主席编撰的《凤翔民俗》一书,才有了可靠的依据,才敢动笔去写。听到苏广年葬礼这一段时,我就特别感慨,我的小故事,卡壳这么久,费了那么多神,而同样的丧葬情节,在范老师38万字的小说中,却只能是算是冰山一角。且不说整部作品的思想高度,宏伟构架,但就作品中对凤翔豆花泡馍、大小饭局酒局、打麻将、农村红白喜事等的西府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讲述,这需要多么庞大的知识储备、多么深厚的文学素养、多么丰富的社会阅历?我想,范老师能轻松驾驭这么一部小说,这些都来自于他大量的阅读积淀和深刻的生活体悟,这于我们这些初进文学殿堂的小白们,是一个行进的标杆。曾经听范老师说过,他一年要读近百册的书,而《热土》的大原型也是自己的生活历程,所以范老师和他的这部作品必然让我们仰止。

今天读书会,来了这么多的读友,里边更不乏写作爱好者,我个人认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阅读积累是准备,生活阅历是机会,只有储备充足的知识素养,才能抓住生活馈赠的一切写作资源。

当然,我们不一定都要执笔写作,都要著书成家。还是那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那就先从门槛最低的读书出发吧,期许有一天,在不经意间遇见最想成为的自己,卸下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这,也就是我们坐在一起举行读书会的初心吧!读书这条路上,从来都不止你一个人,你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还有我,还有大家!

END

作者简介


魏晓兰,最小的七零后。一个没有理想,简单爱笑,热爱生活的女汉纸。偶尔码码文字,晒晒小确幸 ,聊聊小感动。

精彩悦读

魏晓兰 | 又见柿子红

魏晓兰 | 母亲的添箱

魏晓兰 | 会“活人”的爹

魏晓兰 | 抬  丧(上)

魏晓兰 | 抬  丧(下)

魏晓兰|家在原根根

有性格的公众号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