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善良以人名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是1998年。那年我15岁,在乡镇中学读初三,校刊《萤光》第九期是那年印刷的,彩色封面,内文排版也很精致,除了没有刊号外,同前面八期油印的比起来,它是一本真正的刊物。让我自豪的是,里面刊登了我写的一首小诗。杂志的封一和封二刊登的是县文联的一些照片,记忆最深的是一本叫《沮漳文汇》的杂志和一个叫“善良”的作家的照片,照片下面的文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善良的作品《母亲的世界》获得省级大奖的喜讯。
1998年,我生活的乡镇与村庄虽然还很封闭,就读的中学还没有用电脑教学,但电视机的普及,让村民们对乡镇之外的世界认识的并不陌生。但我是例外,我是全镇、甚至是全县唯独一个家隐居在山林里,周边没有半个邻居的学生。我的小学、中学同学从一出生,除停电外,点的都是电灯,只有我点的是煤油灯。家里不通电,周边没有邻居,家人不和睦,一直到初中毕业,我的书包里除了几本教科书外,很少弄得到课外书。初中三年是住校,封闭式管理,班级里和宿舍里都没有电视,我和所有住校生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内心里有一些平衡,但小学六年,每当听见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论昨天晚上看的电视剧时,我一句都插不上嘴,同学们抛给我的是各种轻蔑、鄙视、嘲笑,严重伤害了我小小敏感的自尊心。在学校同在家里一样,无论在什么场合,大多数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孤独着。
我的学生生涯只有小学跟初中,六年小学生活真正在校的时间加起来最多只有四年。家庭环境虽然原始,但我的学习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比较拔尖,特别是作文,经常被老师在班上当范文读。而我写的那些作文,无论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都是幻想出来的。有一次老师要我们写一篇电视剧观后感,我因为家里没有电视,周边也没有邻居而被老师怀疑和同学们嘲笑,哭过一次,但我最后以《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剧写了一篇感想,老师给了85分,是班里面的最高分,因此,老师更加怀疑我说的家庭情况是假话。假话我没有说,我也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到今天也没有看过,之所以能写出来,是在某个早晨上学的路上,听见同伴们在讲述它,我把听到的内容展开想象写了一篇。
2000年之前,在我的目光和想象里,外婆居住的村庄就是远安县城,远安县城就是北京、上海大都市。17岁前,我进县城的次数加起来不到20次,因此,我对生活在这座县城里的人们充满着羡慕和崇拜。在没有看到第九期的校刊《萤光》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县城里有一个文联,有一本杂志叫《沮漳文汇》,更不知道这座县城里除了“映泉”外,还有其他作家。让我惊讶的是,这本《萤光》上重点介绍的作家不是“映泉”,而是“善良”。作家映泉,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就知道,他的小说《桃花湾的娘儿们》出版后获奖和之后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电视剧,在当地妇孺皆知,是村民们茶余饭后议论的最重要话题。我知道他,是从母亲的讲述里。而在这本校刊上,虽然也讲到了映泉,但写他的文字不多,重点写的是“善良”,尤其是他的获奖作品《母亲的世界》,给人感觉,他的名气比映泉大。
那时,我肯定“善良”是他的笔名,跟“茅盾”一样。直到多年后才知道,“善良”不仅是他的笔名,也是他的真名。他姓彭,同我的数学启蒙老师,也是第一个班主任同姓。而他的获奖作品《母亲的世界》,我朝思暮想了许多年,始终没能读到,直到去年的这个时间,长城兄跟文联的宋主席帮我弄了三卷本《善良文集》,才如愿以偿地读到它。
二
我第一次读到善良老师的作品是1999年夏天的某一天,书名叫《热土》,里面有十多篇文章,其中一篇叫《贺小先生》,作者署名“善良”。
《热土》是1997年我读初二时班主任发的,说要迎接二十一世纪到来,教育局要我们了解地方历史。此书是几个本土作家写的远安革命烈士的故事。毕业前,我一直没有时间阅读。毕业后,家人不准我升学,他们除了折磨我的思想,也折磨我的身体,还禁锢我的人身自由,半年不准我走出山外。除了下地劳动,每天少不了早晨跟下午去到山上放牛。我喜欢带一本书和一支笔、一个本子,把牛牵上山后,放它去自由吃草,我找一处地方坐下来阅读,记录心情。《热土》就是在那个夏天的山上读完的,十多个故事不同的作者,最让我欣赏的是署名叫“善良”写的《贺小先生》。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故事情节至今仍记得许多,尤其是里面的一首诗,除了第三、四句外,剩下的都太符合我当时苦涩、苦闷、压抑、无助的心情,并找到了发泄的出口。我将那两句诗修改后替换进去,组成了一首“新”诗。
善良老师原诗中的第三、四句我不记得了,但被我修改后组合起来的记忆犹新——
夕阳影里独徘徊,寂寞心扉对己开。
努创人生终不悔,憎厌声名有余哀。
心忧似海同谁说?孤愤如山自我埋。
一旦神州天柱折,万家墨面没蒿菜。
我记得很清楚,1999年的9月19日下午,学校的老师和镇里的干部一行九个人来家访,他们想做通家人的思想让我去读书。结果,家人当着所有人的面羞辱了我一顿。老师和干部站起来来到我的身旁,摸了摸我的头后一言不发地告别了。他们走后,我关起房间里的门忍住声音哭了一场,然后翻开笔记本,停留在这首被我修改过的诗歌上面。很久很久后,我从抽屉里找出来一个没有写过字的作文簿,在第一页第一行的正中间写下“枯萎的绿叶”五个字,再在第二行“的”字的后面打上破折号,写下:我的自传故事。
我想,萌动我写作的最初动机,应该就是从这首诗开始的。自传的故事到今天也没有写出来,但多年的寂寞心扉不再是对己而开,似海的心忧、如山的孤愤也不再是自我而埋。写作,它让我找到了寂寞发泄的出口,不仅如此,它还让我活出了一个高骏森,活得心旷。
2009年的春天,远安作协秘书长汪玉莲老师在谭岩老师的新浪博客后面发现了我,给我留言,请我回家乡文坛。我在注册用户名时思考用什么名字,突然想了起来,十年前,我在学生生涯的最后几个月给自己取了一个叫“心旷”的笔名,它只在同学们的留言簿上代表过我,毕业后,我就让它沉寂了。这次激活它,依然在家乡首用,感觉是命中注定。往事难忘,最难忘的是1999年9月19日下午,它让我的生命一瞬间死亡,却又被一个叫做“善良”的陌生作家给及时救活了。
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十年里,我活得比十年前更苦、更难,不同的是,写作让我找回了许多尊严,这个尊严的找回,我要感谢一个我从未见过面,他也从来不认识我,笔名叫做“善良”的作家。
三
第一次见到善良老师是2012年7月。家乡作协领导换届,汪玉莲老师打电话给我,诚恳地邀请我回去参加。遗憾的是,我回去后,会议时间因改动,提前开过了。
七月炎热似火,汪玉莲老师对我的回来,接待也是热情似火。她瞒着我,把文联、作协,甚至商界、政界的部分领导都叫过来见我,地点在远安论坛总版主陈光文先生开的餐厅里,房间名叫沮漳文苑,沮漳文苑是论坛文学版块的名字。
我从出生下来身份就卑微,毕业后虽然走出了山林,去到真正的大都市广州生活了十多年,但我仍然生活在最底层,大都市的繁华上流生活,我见都没有见到过,中流生活也没有享受过。这次回到远安,被我在17岁前认定的繁华大都市,我被作协的领导请到这么高档的餐厅里,见到了这么多一群上流身份的人士,尽管他们对我都十分的亲切和和蔼,但还是吓得我心里一直打着哆嗦。
汪玉莲老师向我一个个地介绍他们谁是谁,当介绍到善良老师时,我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并定格到了他的身上,仿佛,他是我一直在踏破铁鞋,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个人。汪玉莲老师介绍到:“善良老师是我们县文联的副主席,知名作家,真名叫彭善良,笔名叫善良。”
我的一双目光看着他的面部,不知道是喜悦,还是激动,抑或是惊讶。我结结巴巴的,语无伦次的不知道该怎么跟他打招呼。他穿着朴素、面容清瘦,头发有些花白,发型酷似艺术家。他的目光温和,笑容亲切,他伸出右手来同我握手,笑着先是喊我心旷,然后又叫高骏森。他说:“我们文联里的人都认识你,汪秘书长说了,你的新诗写得很好,我读过,真的很好。我很高兴,后生可畏!”
那时的我很激动、很羞涩、很难为情,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他这些话的。本来,我想对他说:“我读初中时就知道了您,知道您有一篇文章叫《母亲的世界》获得过省级大奖。我在1999年读过您发表在《热土》上的革命故事《贺小先生》,里面的一首诗救了我那时的生命和无助的青春,也给了我今天做人的尊严”。可因为太激动、太紧张、太害怕,这些话,我一个字都没有说出来。我甚至准备把那首诗背出来给他听的,结果也没有。直到今天我才说出来这些话,而他在六年前的2016年3月22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他,作为一名后生,这是我埋在心底永远的歉疚与自责。
那次聚餐,善良老师坐在我的斜对面。他话语不多,但喜欢学我说话,如今回忆起来,想必是他的可爱与淘气,以及对我的亲切,但那时的我心智很不成熟,觉得他这样做是在嘲讽我,让我很尴尬。
四
那次聚餐,是我跟善良老师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分别时,他主动找我要手机号和QQ号。之后,我俩在网上聊过几次天,他发给我他的新浪博客地址,叫我进去读他的文章,并希望我能提出意见。有一次他还发过来一个链接,是他的长篇参赛小说《泰雅魂》,叫我进去支持一下。记得他还给我打过两次电话,问我工作是否顺利,有没有写过小说,并建议我尝试写小说。
2014年我过得很糟糕,国庆假期回了一趟远安。老家的文友告诉我,善良老师病了,在宜昌住院。我问得的什么病?文友说是癌症。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没有再说话。
这病意味着什么,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我心里想,他要是在远安住院,我就去看看他,但在宜昌,我不方便。于是,我给他发了一条短信,他没有回,又打了一个电话,也没有接。
2014年端午节到2015年中秋节,我的日子过得是生不如死,也就没有怎么关注文学圈了。2015年3月,我告别岭南,去到江南漂泊。2016年3月22日早晨,我步行上班的路上,看见家乡作协微信群里发出来一则讣告,说文联副主席彭善良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今晨辞世。
这则讣告像是天边突然炸响的一声雷。记得我看到这则讣告时,身边有一个湖,湖两边的柳条吐出了绿絮,樱花、桃花、玉兰花也都开了,天空似明似暗,仿若有雨要下下来。我忍着悲痛继续去公司上班,一天的注意力都不在工作上,晚上下班回到房间,我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沉默》,副标题叫悼彭善良老师——
三月二十二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当噩耗从故乡传来
江南的桃花正在诗意地盛开
瞬间就从枝头掉落
那些弯腰在湖边挨挨挤挤的垂柳垂杨
此时把腰弯得更低
雨水落不下来
他们也规规矩矩地脱帽欠身、致礼
向着鄂西
现在,无论是挂在枝头的
还是落在地下的
抑或漂浮在水面的花瓣
都与诗句无关,与爱情无关
也无关盛唐的河流和早晨
这个春天
三月还没有走完
另一个三月还没有开始
认识您的人,或知道您的人
都带着潮湿的思念
在《母亲的世界》里沉默
一座山由此而爆发
一条河流,会跟着一只白鹤弯弯向西
留下的波痕全是善良二字
和一个徇徇儒雅长长飘逸的身影
当百年、千年过后
当沉默惊醒了春分后的第一声惊雷
你会听见有人用远安方言
在文学的殿堂上研讨一位远安籍作家的小说——
只要人性不灭,善良就永远活在人间
五
继《贺小先生》之后,我读到善良老师的作品除了在他的新浪博客里,剩下的都是在《沮漳文学》(前身叫《沮漳文汇》)上,《还有一条腿留给自己》《刘伶醉酒》等小说写得比电视剧还要精彩。我的母亲是极其挑剔的人,许多作家的作品,包括一些世界名著她都瞧不起,但她说读了《还有一条腿留给自己》后,流了许多眼泪。她说,这个叫善良的作家写的小说太好了。
善良老师在宜昌文化圈里名气很大,身份虽然没有映泉老师高,但作品经常被文人们谈起,啧啧称赞,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母亲的世界》,跟路遥《平凡的世界》一样,成了人们介绍他和读者了解他绕不开的话题。遗憾的是,直到善良老师去世,我给他写的悼诗也提到了《母亲的世界》,作品我却始终没有读到,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直到去年文联寄来了《善良文集》,才知道是一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母亲默默的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在儿女们的面前做出了一个非平凡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儿女们,家庭该怎样经营,孩子该怎么教育,邻里该如何相处,路该怎样走,人该怎样活。小说读到最后,虽然不是悲剧,但留给读者的感受,犹如电影《万箭穿心》的结局,给观众无法说得清到底是悲还是喜,是对还是错的复杂心情。
远安是一座面积只有170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人口不到20万,是湖北省唯一不对外开放的县,与省内其他县比,较闭塞与落后,但这座县城的文化气息很浓郁,文人很多,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映泉老师,他是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文学院院长,是本县第一个专职作家,一生著作颇丰,长篇小说《桃花湾的娘儿们》同善良老师《母亲的世界》一样,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人们谈起他来少不了的话题,它比《母亲的世界》更有影响力,1986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随即在读者群里引起巨大好评,被多个影响力的大型刊物转载,并获得过国内各种文学大奖,还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了电视剧。郁闷的是,这部小说之后在市面上沉寂了,电视剧也看不到了,映泉的名字除了在省内文学圈里被人知晓外,并不像刘醒龙、池莉、方方等作家家喻户晓,其他远安籍的作家就更不必说。
我一直在思考和分析这个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后来认识了善良老师,我在他的新浪博客里发现他也在为这个问题纠结和苦恼,尤其是为他自己苦恼。再后来,通过读大量远安籍作家的作品,以及去年读完《善良文集》三卷本后,总结出来了四个原因:一、机遇。这是余华说的,一个作家的出名并不一定是靠写出来好作品,有许多人的作品比莫言、比我余华的要好,但他就是没有名气,这不是他的作品不行,而是他命里没有成名的机遇。二、专业和业余。远安籍专业作家貌似只有两个,已故的张映泉老师和现在的谭岩老师,剩下的都是业余写作者,业余写作者的重心不在写作上,而是在生活上。真正的文学创作,作者一定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去长途孤独跋涉,内心还要充满阳光,若做不到这些,写出来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长久共鸣。三、大众与小我。这是远安籍大多数写作者最致命的地方,他们的视野只圈定在1700多平方公里之内,面对的读者群体只是远安籍。真正的文学是不能封闭的,写出来了要扩散,不仅在圈内扩散,还要飘出圈内去到圈外扩散,要越扩越远,要飘出国门,飘向世界每一处有人的地方,因为文学是无国界的。莫言的文章写来写去,写的都是他的高密东北乡,高密的国土面积还没有远安大。莫言笔下无论是人物还是地方,都是极其普通的,但他的作品能被全世界读者接受,理由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属于全人类。铁凝也说过,人和人之间最能打动的是文学和艺术,丹麦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在地理概念上是一个小国,但因为它有了安徒生,他的一颗火柴点亮了全世界,你不能说它是一个文化弱国,文学弱国。四、时代。作家的作品不仅要代表他生活的这个时代,还要对未来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产生影响,单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不是永远的文学。文学是永葆青春的,是长盛不衰的,《道德经》是,《红楼梦》是,《再别康桥》是,《白鹿原》是,它们对应的作者也是。
善良老师的《善良文集》三卷本是他去世几年后湖北文联整理出版的,以此纪念这个曾为湖北文学做出过贡献的基层作家。里面收录了他的一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十八篇短篇小说和六篇随笔。小说出版后,在省、市、县文联分别开了座谈会,实现了我给他悼诗里写的:“当沉默惊醒了春分后的第一声惊雷/你会听见有人用远安方言/在文学的殿堂上研讨一位远安籍作家的小说”。我觉得文联这样做是对的,相信这也是善良老师生前最大的心愿,若他在地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记得王小波去世后,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将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封面盖在他的遗体上,随一起他火化掉。我不知道善良老师的三卷本文集出版后,远安文联有没有带着它们去到他的墓前将之焚化,以慰他在天永远安息。
六
文字是对一个写作者最快的熟悉和最精准的认知。读完三卷本《善良文集》,我对善良老师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明白了他文章写得很好,为什么火不起来,以及,他为什么会得癌症。
他在中国文学圈里火不起来,上面四条他占了两条半,比重最大的是第一条跟第二条。第一条机遇,不是他命里没有,而是错过。他是50年代生人,50年代后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是80年代,也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那时他30岁左右,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对他这个优秀写手来说,若是苦其心志地搞创作,完全有可能成为莫言、贾平凹这样家喻户晓的大家。有人告诉我,在文学最灿烂的时候,他放下笔下海了,结果失败,再回到文学圈,文学已经不被人接受了。第二条是第一条的绊脚石,他下海不是自愿,是生活逼迫,这从他的随笔里能找到答案,他是真孝子,对母亲的孝顺感天动地。他又是一个温和、感性,还特别敏感的人。做人,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善良老师恰恰是一个情深慧极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苦其心志地搞创作呢。第三条他占了半条,也是受第二条所绊。鲁迅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这里的存在对善良老师,就是他的一家都要靠他活下去。这时候,他自己的希望便成了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而文学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这个“高”是全人类的高,不是只限于身边人的高,这对善良老师是有很大困难的。尽管这样,他写出来的作品还是比许多作家的要优秀,可见,他是一个真正高瞻远瞩的作家。
也是从他的随笔里,尤其是《为母亲建房》这篇随笔,让我们读懂了里外一个最真实的善良,同时还读出了他得癌症的病因——情深、慧极导致长期以来的气血淤堵,凝结成了他最后的肿块。他的长篇小说《叔叔,长大后让我嫁给你》,里面的男主人公的遭遇像极了他自己,也是得了癌症,但他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积极自救,转危为安了。可惜,那只是小说里的人物,现实是绝情的,没有给他希望。
《善良文集》是我求助长城兄帮忙弄来的,在朋友圈里看见他发的文集封面,被上面的一首诗感动,认定是写给善良老师的墓志铭。我太渴望读到这本书,于是,鼓足勇气发信息给长城兄。他去文联找到宋主席,宋主席给我邮寄了过来。读了书才知道,封面上的这首诗不是他的墓志铭,是长篇小说男主人公的养女得知他得了癌症后偷偷写的日记其中的一节——其实是他自己写的。——
基石有破碎的时候,
但它的坚硬,
永葆它的品质不会消失,
悠悠一缕魂魄,
将化作与山川同在的龙脉。
宝剑摧折了,
但它的断片会更加锋利,
其璀璨的精华,
将光照后人,
气贯长虹!
叔叔,
你让我明白了,
一切都有挫折,
重要的是绝不放弃!
七
我觉得,这首诗应该刻到他的墓碑上,让每一个路过的人看见后,知道的不仅仅是这里埋了一个叫做彭善良的作家,还必须要知道,这个作家生前的作品,告诉我们,生活,该怎样去面对。
2022.4.9—10 杭州钱塘冯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