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城盆地的战略价值分析

 9tx22v工人 2020-08-03

由于为关中地区和河北华北平原联结的桥梁,山西省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尤其是山西南部的运城盆地,因其和关中隔黄河相望,在帝国将都城设在关中时,其地位就更加的举足轻重。所谓的运城盆地,实际上是山西的涑水河谷,其北和临汾盆地以峨眉岭为界,西部为黄河,南部和东部为中条山。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设郡,因其在黄河东部,故称之河东。在此后的历史里,人们常将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称为河东。对于定都于关中地区的政权而言,河东地区对其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尤其是运城盆地,常成为这些政权的生命线。如在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盆地常为秦和晋、魏等国的重要战场。在西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初期,西汉政权还不太稳固,运城盆地为西汉帝国抵御匈奴南下以及抵御山东各国叛乱的核心地区。到了唐代时,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又是唐帝国抵御渔阳叛军和河北藩镇的前沿。等等

运城盆地的战略价值分析

运城盆地

运城盆地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息息相关。

一、运城盆地是山西、河北等地通往关中地区的枢纽

运城盆地的交通枢纽地位,首先体现在一个千古雄关的地位上,此关即著名的蒲津关。蒲津关在古代时,还有蒲坂、蒲津渡等称谓,其地处永济西部,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代时期,在大荔东部存在一个芮国,在山西运城附近,存在一个虞国。虞芮两国为土地纠纷,请周文王来调解,周文王就由关中地区由蒲津关渡过黄河。在此后的历史里,每当形势有变,蒲津关为必争之地。如秦同晋国以及分裂后而形成的魏国的战争,秦赵长平之战,韩信攻赵等等,蒲津关都是必经之地。

运城盆地的战略价值分析

关中和运城盆地的水运路线

但是,这里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自黄河从河津禹门口出黄土高原峡谷后,河水因在平原上流淌而非常的平缓,此段黄河,直到黄河大拐弯处的潼关北部,长达120公里,可谓处处可渡,为何只有蒲津关成为关中地区渡黄河而东最重要的渡口,并成为和函谷关、潼关等并称的雄关?这其实和运城盆地一条不怎么知名的河流有极大的关系,这条河流就是涑水河。涑水河源于绛县横岭关,往西南流经闻喜、临猗、永济而入黄河。在现代,涑水河的水量已经非常小,但在历史时期,其水量却是非常大的。因此,涑水河是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在古代时,由西安顺渭河而下,再由潼关北部转入黄河而北上,到永济涑水河口处,溯涑水河而上,就可到达绛县。此后,就即可北上太原,又可往东进入上党盆地,抑或往东南沿轵关陉到达河北。因此,涑水河口必然成为咽喉之地,历代王朝便在此处驻以重兵,由此,便形成了千古雄关蒲津关。

运城盆地的战略价值分析

蒲津关的水陆路

除了水路,蒲津关还是陆路枢纽。自运城盆地沿涑水河而到河口处的蒲津渡,就可以横渡黄河,从陆路直达西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公子咸奔晋,就在此作浮桥。此后,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隋文帝杨坚都在此处建有浮桥。到了唐代时,唐帝国定都关中,蒲津渡是长安和今山西、河北等地区联系的枢纽。由于蒲津渡浮桥常为黄河洪水冲坏而导致东西联系中断,为改善交通状况,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兵部尚书张说将浮桥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极大的改善了蒲津渡的交通状况。而该铁牛被称为“开元铁牛”,又叫“镇河铁牛”。两岸共有八座铁牛,呈负重状,栩栩如生。每牛旁各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神态各异。四牛四人让观看者叹为观止,如痴如醉。此桥后因黄河淤塞,河道变迁而废止,而铁牛也被淹没在黄河泥沙之下。

运城盆地的战略价值分析

唐代东部地区入关中的两条主线

在唐代时,唐帝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高度繁荣,此时,帝国形成了以长安为人员、物资等流动的中心的体系,而帝国内部的人员、物资等向长安流动,便是通过两条大动脉,其中,黄河以北的地区便是通过运城盆地由蒲津关渡黄河而达关中;黄河以南地区,则是通过崤函走廊经潼关而入关中。在唐开元年间,蒲州在一度成为帝国五京之中京。

二、运城盆地为古代盐税财赋基地

在运城盆地内,有著名的盐池。运城盐湖又叫解池,是运城盆地最大的盐池。在解池西部为硝池,硝池又叫女盐池;而在解池东部,则为鸭子池。此三大盐池是运城盆地内最大的盐湖,是古代中国著名的产盐区。据载,运城盐池所产之盐,“自然凝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为古代关中地区重要的食盐供应区。在汉代时,汉帝国对匈奴连年用兵,国家已不堪承受。为增加国家收入,元狩四年,汉武帝用桑弘羊等言,由国家专营盐铁之利,广设盐官,而河东安邑为首,正是由于有河东盐池庞大的财政支撑,汉帝国才能在汉匈战争中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自此后,河东盐池成为历代朝廷获取财政的重要来源。

运城盆地的战略价值分析

运城盆地的盐池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运城盐池成为曹操削平群雄重要的财赋来源。建安四年,曹操听从卫觊的计策,派监盐官前往管理盐池,以其利招服关中,于是,曹操很快就平定了盘踞于关中的韩遂马腾等。自此后,每当天下有变,运城盐池为各方争夺的重要目标,如南北朝时期,萧宝寅于长安发动叛乱,正平(今闻喜)人薛修义等聚众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阪以响应萧宝寅。长孙稚奉命讨伐叛乱,不先出兵关中,而先派遣部将杨侃击平占据盐池的薛修义等。在平定叛乱后,朝廷下诏废除盐池税。于是长孙稚表示反对,认为盐池密迩京畿,应该加以完善的管理。今四方动乱,财政枯竭。其之所以不先讨伐关中,而先解决河东者,非缓长安而急蒲坂,恐一失盐池,三军乏食。请求朝廷依常收税。到了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越演越烈,割据于河东的藩镇因有盐池之利而更加强盛,对帝国首都长安形成巨大威胁。光启初年(885年),宦官田令孜当权,由于帝国财政愈发枯竭,而安邑、解县盐池为藩帅王重荣所占据,田令孜便图谋收回盐池,自兼两池榷盐使,收取盐利来供养军队,而王重荣不肯。于是田令孜便迁移王重荣镇守泰宁,王重荣遂与李克用合谋举兵讨伐田令孜。

三、运城盆地是太原南下崤函走廊以至中原的必经之地。

在运城盆地南部,为险峻的中条山。中条山固然险峻,但在其中部的夏县和盐池之间,却有一段较为平坦的断陷带,便成了运城盆地南下的。此断陷带,便是著名的虞坂,也叫虞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存在一个叫虞的古国而名。关于由运城盆地南下崤函走廊的路线,为由夏县南下,在庙前镇开始上虞原的张店镇,然后下虞原到平陆县,再由古渡茅津渡黄河而到三门峡(古陕县),其路线大致和今国道G209一致。这条路线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今三门峡存在一个叫虢的古国,晋国为了吞并虢国,控制崤函走廊,遏制秦国东出之路,遂向虞国借道。弱小的虢国自然不是晋国的对手,很快被晋国攻灭。在灭掉虢国而回国时,晋国又顺势灭掉了虞国,这就是著名的“假虞灭虢”。

运城盆地的战略价值分析

晋假道灭虢的路线

平陆南部的茅津是这条路线的咽喉。茅津又叫大阳津,在北周时期,置有大阳关,唐代时,又建有大阳桥,有水手200人,规制仅次于蒲津渡和洛阳北部的咽喉河阳桥,由此可见其重要性。这条路线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太原南下洛阳、开封的主要路线之一。在安史之乱中,东都洛阳陷落,回鹘可汗来援,即由忻州,太原南下,经临汾、新绛,入运城盆地,然后上虞坂,到平陆,在茅津渡黄河到三门峡。唐末,李克用自陕(今三门峡)还晋阳(太原),也是由此。在五代时,契丹灭石晋,肆虐中原“打草谷”,中原百姓不堪契丹劫掠,纷纷起兵反抗,中原无主,刘知远趁机入主中原,其即在太原起兵,然后南下运城盆地,渡茅津,入大梁(开封)。

运城盆地的战略价值分析

刘知远南下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