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8月24日,苏轼已经离世919年了,但今天的我们仍在读苏轼的诗词,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人说,因为他有才,此话不假。在各版本的《宋词排行榜》中,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未跌出过前5,这是他的实力。 有人说,是因为我们欣赏他的乐观,此话也不假。林语堂先生说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人生起点很高,却摔得挺狠,但哪怕眼前是惊涛骇浪他还是能说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然而,千年文坛,我们其实是不缺有才和乐观的文人的,所以苏轼身上一定还有别的文人不具备的特点。大家如果有机会到杭州的苏堤,到惠州孤山上的苏东坡纪念馆,到海南的浮栗泉、东坡桥、东坡路等地去看看,就会明白苏轼是一个有着极强文人使命感的人。 我们以苏轼在海南儋州的经历为例。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被送到了荒凉的儋州,那时候的儋州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涯海角”。这样的高龄很多人以为他活不长了,可是没多久他的一句“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就传回了京城,人家已经把儋州当成了第二故乡,吃牡蛎吃得开心得很。在儋州,他挖出了当地第一口泉水“浮栗泉”,为的是让当地百姓喝上干净水。北宋时的儋州,100多年未有人中过进士,但苏轼待过后,这里就出了乡贡。 一个到哪里都会“发光”的文人,照耀的从来不只是他自己,还有他身边的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他和一些文人的交往上也能体现出来。 一:小秀才冒用苏轼的名讳,被他逮个正着,苏轼的一系列操作值得点赞 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遇到这样一个案子。一位来自福建秀才吴味道,中了个乡贡进士,家乡同仁给他凑了10万钱让他赶路去京城考试。这个吴味道是个聪明人,他用这笔钱买了四百丈薄丝,打算拿到京城卖,卖钱了就能回馈老家读不起书的贫困学子。可是又想到沿途税务官署都要抽税,所以他就把这些薄丝密封在箱子里,在箱子外面写上苏轼的名字,假装这是苏轼送给弟弟苏辙的东西。 以苏轼和苏辙的名气,这一路硬是没有人敢查他的东西。可他路过杭州时,不知道苏轼正好在此任职,于是就被逮了个正着。吴味道惶恐不已,讲明原委后各种求饶。 接下来苏轼的一系列操作令人佩服。苏轼叫人把原来贴在箱子上的封条名衔拿掉,亲自写上“送至东京竹竿巷”7个字(东京即现在的开封)。怕他还会遇到麻烦,苏轼接着又写了封书信给苏辙。这样一来,假的就全变成了真的。苏轼操作完这些,还鼓励吴味道,让他不要担心,有了这些再也不会有人敢拦他。吴味道感激不已,第二年中进士后,专门感谢他。 二:为海南学子写了半首诗 苏轼在儋州时,为鼓励当地学子好好念书,办了不少书院。当时儋州自宋开朝以来,还没有出过进士,苏轼发现了一个好苗子姜唐佐后,给他写了这样半首诗: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何等霸气!我不信此地地脉断了,也不信就不会有破天荒的一天。他写完这半首诗后对姜唐佐说等你高中后,我给你完成全诗。结果,姜唐佐发奋努力,成为海南有史记载的第一位举人,后被赐进士。1103年,东坡已经离世,姜唐佐拜见了苏辙,苏辙感慨万千,替哥哥补全了此诗: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拜谢,此事极大的鼓励了海南学子,从此当地文风盛行,历代琼士皆以姜唐佐为榜样。 小结:我们今天还要读苏轼,是因为他有才,他乐观,更是因为他不但能过好自己的一生,更能照耀他人前行的道路,这一点是很少有文人能具备的能力。人在吃了多年苦后,会有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有的人心会变硬,会对他人的种种表现出麻木;有的心会更加柔软,他会对别人的苦感同身受。很显然,东坡属于后者。他吃过的苦,成了他的财富,也成了千年文坛的财富,这就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念着他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