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陷害阮小七的王禀,实为抗金英雄,坚守太原8个月殉国

 春秋砚 2020-08-03

按照《水浒传》的写法,梁山好汉在征方腊时,英雄开始凋零,战后幸存者则各奔东西。阮小七受封为盖天军做都统制,上任几个月后,被王禀、赵谭怀报复,从而丢官,阮小七又成庶民,他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梁山泊石碣村,打鱼为业奉养老母。

一、打方腊的真相

王禀与阮小七有什么矛盾,从而招致报复?

攻打方腊时的最后阶段,童贯奉宋徽宗之命前来劳军并助战。他的部将王禀在乌龙岭将南兵指挥景德斩于马下,并参加了帮源洞的最后一战。在帮源洞,阮小七搜出一个箱子,内装平天冠、衮龙袍、碧玉带、白玉、无忧履,总之就是皇帝的行头。阮小七当即穿戴起来嬉戏,被王禀、赵谭怀看见,双方发生争执:

"王禀、赵谭骂道:'你这厮莫非要学方腊,做这等样子!'阮小七大怒,指着王禀、赵谭道:'你这两个直得甚鸟!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时,你这两个驴马头,早被方腊已都砍下了'......,当时阮小七夺了小校枪,便奔上来戳王禀。"《水浒传·一百十八回》

双方的冲突被赶来的宋江等制止。后来虽经劝解,但王禀对此事耿耿于怀,从此怀恨在心,并在后来屡屡向童贯告状,阮小七终被解职。

在《水浒传》中,王禀有一定的武力值,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不过,这些都是小说演绎的。

现实中的征方腊,公元1121年,宋军由童贯、谭稹主导、分兵进剿,童贯一路由王禀实际指挥,王禀首先遭遇方腊部将方七佛部,将其击败后,连克杭州、睦州。

青溪县战败,方腊带领7万部下退守帮源洞。宋军东路王禀、西路刘镇围攻帮源洞,方腊起义失败。可见,镇压方腊的过程,王禀是主力。

二、太原被围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侵,西路军由宗翰亲自率领,兵锋直指并州。有守边之责的童贯,时任河北河东宣抚使,但其不积极组织抵抗,反而谋划逃跑。

并州(太原)知府张孝纯、副总管王禀坚决反对,但童贯狡辩,"我只是宣抚,不负责守土",当夜就与亲信一道弃城而逃。

"贯受命宣抚,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贯,置帅何为?"孝纯拊掌叹曰:"平生童太师作几许威望,及临事乃蓄缩畏慑,奉头鼠窜,何面目复见天子乎?"《宋史》

太原城知府张孝纯是位文官,不懂军事,因而坐镇府中。王禀为副都总管统领宣抚司兵,守城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此时的太原早已不是唐朝、五代十国时坚固的城池,早在宋太宗攻灭北汉时,鉴于太原有王气,城池固若金汤,赵光义下令拆毁了旧城。潘美新建的太原远不如原城,城池周长仅十里,居民不足两万。

王禀将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百姓都组织起来,分发武器昼夜守城。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军开始攻城,他们用云梯、偏桥、抛石车等武器猛攻太原,但都被击退。

久攻不下,完颜宗翰只好把太原城团团围困,切断对外的所有通道。城内粮食早已实行了配给,但坐吃山空,终究还是会有山穷水尽的时候。

三、宁死不屈

太原守城的军民没有等来援军,朝廷的特使却进城了。当然,这是经过宗翰同意的,金兵让开一条路,将宋臣路允迪送到开远门下,坐在吊篮中拽上城去。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的一天,在开远门上,兵部尚书路允迪对知州张孝纯、总管王禀及守城军民宣读圣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讲和。守城军民拒绝了皇帝的命令,他们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城市。

太原被围困超过了八个月,金兵的攻城努力都被王禀挫败。王禀带着长子王荀在城墙上驰驱,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到了靖康元年九月,城内断粮、马匹牲畜、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城中所有树上的绿叶、树皮都已吃尽,军民死伤大半,朝廷主战派组织了几次救援也都失败。九月十三日,金兵突入城内,知府张孝纯被俘,王禀则与金兵展开巷战,身中刀枪数十处,父子一同战死沙场。

结语:

靖康年间,朝廷上弥漫着退让求和、苟且偷安的论调,而太原军民用自己的不屈拖住金军南下的步伐数月之久。王禀以身殉国,为靖康灰暗的历史涂上了一层血色。

《水浒传》中的王禀不是真实的王禀,真实的王禀是位英勇抗金、血战到底的英雄。

王禀之孙王沆恰巧不在太原,从而躲过一劫,后由家仆带到江南。宋高宗赵构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王沆接袭了王位,赐第盐官,王氏家族由此在盐官发展壮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