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祁镇靠“夺门之变“再登帝位,“真正的功臣”其实是于谦

 雨霁视角 2020-08-03

前言

明朝景泰8年,景帝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而此时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他在做什么呢?他是朱祁钰的拥立者,夺门之变虽然发生地很迅速,但是他真的一无所知吗?复盘整个事件时,却发现“夺门之变”发生之前,于谦是知道这场密谋行动的,他虽然没有亲自参与,但却是这场行动中最重要的角色,而且是朱祁镇成功复位的“最大功臣”。

夺门之变发生前,于谦在做什么

夺门之变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有组织的政变行动,整个政变从景泰8年正月十六日四更到十七日天明,前后也就几个小时的时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带领士兵砸坏南宫门,拥立朱祁镇复位,一个如此大的政变,作为明代宗的心腹、兵部尚书的于谦,在整晚都像失踪了一样,那他当时在做什么呢?

《明史·于谦传》记载:“谦自值也先之变,誓不与贼俱生。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

《西湖游览志馀》也说:“少保公当国时,往往宿朝房,不归私第属”

这两段记载都说明于谦是一个敬业的人,经常在朝廷中值班留守,昼夜不回家。而夺门之变发生的背景就是景泰帝病重,国家继承者出现了空缺,而引发了石亨等人为了邀功请赏,而拥立太上皇复位,那么此时作为国家重臣的于谦,最大的可能是留在朝廷处理公务。于谦作为兵部尚书,他留守兵部,难道不知道当晚会有政变吗?

于谦其实早已知晓当晚会有行动

根据谈迁在《国榷》当中的记载:“天顺元年正月,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

《西湖游览志馀》记载,“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从这两段记录来看,于谦其实已经提前得到风声,而且他的儿子还特意告知他当晚会发生政变,而于谦对于此事,却很淡定,一副置身事外的架势。

于谦既然提前知道政变消息,为何无动于衷

于谦性格耿直,说话直言不讳,在朝中得罪了许多人,而且也经常受到弹劾,而他却能平安无事,这一切都仰仗于明代宗朱祁钰对他的信任,可以说朱祁钰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朱祁钰也算是一代英主,即得知道主子有难,于谦为何不救主,反而默认石亨等人的行动,变相帮助朱祁镇复位呢?

古代忠臣分两种,一种忠于君,一种忠于国。忠于君的人如诸葛亮,只要是主子交代的事情,鞠躬尽瘁、呕心泣血也要完成;而忠于国的人,就不同了,他们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定、天下的太平,凡事从大局着眼,可以为了大局而牺牲小我,而于谦就属于后者,他要的是国家的安定,至于谁是皇帝,他并不在意,只要国家稳定,换谁当皇帝对他来讲都一样。就如同“土木堡之变”发生时,国内无主,于谦主张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号令天下,挽救大明帝国。面对瓦剌人的威胁时,他愿意牺牲皇帝的命,而换天下太平。

当于谦选择支持立朱祁钰为帝时,他已经选择了站在朱祁镇的对立面了,而当朱祁镇安全回国后,他的地位就非常的尴尬了,朱祁钰明显是不希望哥哥朱祁镇回国的,而此时于谦又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从于谦的角度看,他是不希望朱祁镇重回帝位的。

为何政变当晚,于谦却选择了支持朱祁镇呢?

作为兵部尚书,又留守在兵部办事处的于谦,他总督军务,而且提前知晓当晚会有行动,他若要集结军队镇压,简直易如反掌,但于谦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其实从他的《石灰吟》就能看出于谦的性格,也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支持朱祁镇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的”忠“是忠于国,他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他的心始终是对公不对私,他知道朱祁镇复位,他必死无疑,但他为了社稷江山,他视死如归,正如他的诗一样”粉身碎骨浑不怕“。士大夫的气节,在他身上体现得酣畅淋漓。毕竟当时,代宗朱祁钰已经病重,而又不愿意立太子,而当时朱祁镇年富力强,虽然他复位会对于谦不利,但是对社稷和百姓是有利,所以于谦愿意用自己一命换天下安定。

朱祁镇复位后,果然对于谦实行了打击报复,但朱祁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些罪名其实是强加给于谦的。若说“夺门之变”首功是石亨等人,但是其实这场政变能成功,最大的助力者应该是于谦,若不是他的默认,不阻止,这场政变恐怕早已是胎死腹中了,而且于谦明知他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但是他同样选择了牺牲小我,而成全这个国家的稳定。与石亨等人”可邀功赏“的小人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全称“西湖三杰”,时代可能给你一时的冤屈,但后世定会给予公正的评价。

参考资料:《国榷》--谈迁

        《西湖游览志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