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所不及

 谷山居士 2020-08-03

北京 / 程延君

常常跟着胥荣东老师侍诊,加上平日每天泡在医院,有机会见到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亲眼见到针灸实实在在的疗效,着实令人振奋,但我始终有一个困惑,随着见到的病例增多,越来越凸显出来:为什么看起来几乎一样的疾病或者症状,同样的针刺方法,有的人疗效显著,有些却变化不大?比如很常见的面瘫,我所在医院针灸门诊的治愈率近70%,那30%的人呢?我注意到有些面瘫还是新发不久的,病程并不长,按经验来说应该有效才对啊!或许你会说这是个体差异,没办法,天下肯定有你治疗不了的病和人。可是我想知道,如果治疗跟预想的效果不一样,它的原因在哪里。

这个疑惑留在心里,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回过头看老师推荐的书籍,包括《针灸学术史大纲》《经脉源流论》等,是黄龙翔、赵京生、严建民等一批针灸史学家对经脉源流和含义的研究。从针灸的源头开始往下梳理,其间还参杂读了薛立功、刘春山等学者发掘黄帝内经十二经筋理论并应用到临床的书籍,以及董福慧、宣蛰人等西医学者,用脊柱学科和软组织学说等现代解剖理论,融汇于针灸治疗的书籍和资料(许多珍贵的资料未公开出版或是已经绝版,是老师将早年留存的印发给我们),还听了赵百孝教授的“筋、脉、肉、皮、骨”的层次论……各位大家,各有各的理论和针法,有一些观点闪耀其间,互相似有共通之处,在提示着一些应该被注意的重点,如:筋结、膀胱经自主调节作用、督脉的重要性、刺脉法、诊脉法、经筋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脏腑的关系……

而所有这些都说到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气血有盛衰,病位有浅深”。人和人的差异,病和病的差异,应该就在这里。

先说病位有浅深。针灸不传之秘在针刺浅深,针刺浅深是基于对人体疾病浅深层次的深刻认识,是医师长久实践后的精确把握,而不是教科书上“针刺1~2寸”的模糊概括。《内经》就提到“病深针浅”的问题。说明针刺浅深对治疗效果影响极大。内经时期把疾病层次分为皮、脉、肉、筋、骨,认为在皮治皮,在脉治脉……意思是病在哪个层次就在这个层次上治疗,分得很清楚,不仅如此,前辈们还发明了不同的针具……

现在延续下来的针法很多是采用其一点进行发挥,如头针、腹针刺在皮;经筋疗法,针刀、圆利针法等偏于刺软组织;刺络法专刺血脉;还有“专注刺激神经三十年”的脊髓神经根疗法和韩院士发明的电针疗法(外国人很喜欢这个疗法,因为操作简单,原理说得清楚,还有大量数据,研究起来非常方便)等等不一而足。很奇怪的是,各种针法虽然治疗的层次不同,针刺浅深不一,却都能独立出来,自成体系。每种理论从皮肤到内脏的疾病治好一群患者的比比皆是,不得不佩服。

不同针法治疗的疾病谱有交叉覆盖,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了人体各层次之间是沟通的,并且可以双向调节的。也就是,理论上存在殊途同归的可能性。可是为什么你还治不好?因为你太迷信理论了……看似圆满的理论,实施起来各种不顺,就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时有时无一样。其实要明白,每个针法有而且必须有侧重和局限的层次,举个例子:静脉曲张的治疗上,火针比刺络放血效果好,是因为火针灼烧皮肤、血管,促进了皮肤、血管的修复和回缩,伴随着放了一些瘀血,减轻血管负担,这是不是比单一放血疗法好很多呢?

跟诊时,我发现病位较浅的疾病,如外感病,或者久坐缺少运动导致的亚健康状态、轻度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老师多以膀胱经和督脉的针刺为主,针刺常在皮、筋、肉之间,以松筋疏通、激发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阳气为主,多大面积快速浅刺,患者感觉疼痛少,治疗后周身轻松,情绪畅快,阳气振奋,表邪自解;皮肤的湿疹、痘痘、带状疱疹、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用火针治疗局部,针及皮肤而止;鼻炎多采用局部深刺,加上膀胱经督脉浅刺振奋阳气,另老师将一文献报道的下关穴长针透刺用于难治性鼻炎中,效果更佳!而同一种疾病,如面瘫,许多保守的浅刺法之下,或许掩盖了面部深层筋结未解的病源,导致气血不畅,肌肉恢复困难的事实,当然还有其他深层原因,下面会提到。这些实践都说明了,病有浅深,故针刺有浅深。

那么,所谓的气血有盛衰呢?有一句话,说“不明气血不可以为明医”,说明了解气血情况对治疗的重要性。内经讲人体生理,主要是从阴阳气血角度讲,脏腑理论倒是其次,因为阴阳气血对人体的概括更全面。同样的病,不同的人气血盛衰也是不同的,如难治的面瘫病人,多有脾胃之气不足,中气下陷,或是肝气郁结等因素,整个人的气血很难调动到面部,故恢复很慢。医院里见到老先生治疗很多患者加了双侧风池穴深刺(危险穴位请勿自行操作),大椎芒针深刺,双侧足三里深刺,就有调气血的意思。

老师治疗的如子宫肌瘤,多发的小肌瘤,偏于宫寒的效果好而且疗效稳定;肥胖痰湿盛的肌瘤大,时间长、效果慢而且容易反复。什么原因?气血流通不畅,加上气血不足。针刺是可以疏通气血的,通过老师的指力和手法也可以局部温补,但气血亏耗日久常常比宫寒麻烦许多,而肥胖者和肝气郁滞者配合中药和针刺一起则效果更好一些。记忆很深刻的是有一位膀胱癌晚期广泛转移的女性病人,被癌痛折磨,不思饮食,非常瘦弱,当时出于家属强烈要求帮患者减轻病痛,老师主要针刺调理胃气,后患者进食竟然在一点点改善,疼痛也逐渐减轻,虽然最后病人还是去世了,但家属十分感激,因为这几个月间让患者“少遭罪”。由此可见胃气决生死,也决定病情轻重转归。

老师调气血多见于三个方面。一是鼓荡气血,典型的如膀胱经浅刺,看似针刺浅,其实指力深厚。亲身体验的感受是,针刺的感觉都是成片的,如石投水,针完后患者很容易困倦思睡,常常嘱其充分休息,之后身体多很快恢复(我自己曾经昏睡过去一下午),而且比针前更加精神。这是因为启动膀胱经自主调节系统,鼓荡气血,重新构建平衡。二是补泻气血,主要是调气,如腰骶部疾病、胃寒、妇科盆腔疾病,多补法,常常针后病人觉得局部发热。一位因喝凉啤酒,自述胃部“有一坨冰”的患者治疗后“冰化了,胃暖了”。三是疏通气血,前面提到的,把人体的气血鼓荡起来了,重新平衡了,该补的补了,该泻的泻了,剩下的就该疏通一下道路了,局部的筋结、血痹通过针刺来疏通,经筋理论和刺络法这时就有很多具体的用法,老师在内经针刺的课程里有很详尽的介绍,这里不尽述了。另在跟随陈刚华老师学习过程中,有幸见到他用毫针导引气血:一位突发性耳聋伴高血压危象的70岁老太太,诉头痛头晕、呼吸粗重,面色红、洪脉,神志尚可。患者躺着予针刺手足内侧三阴经穴,导引气血,可见老太面色逐渐缓和,呼吸渐稳,很是神奇。针灸虽然门类繁多,而气血阴阳有定律,需要我们学习的实在太多了。

以上是我对“气血有盛衰,针刺有浅深”的一点思考,以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多论证,还望各位前辈多指点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