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杀的开国功臣并不少

 小魏看世界 2020-08-03

唐太宗杀的开国功臣并不少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开国功臣似乎是杀不得的,似乎应该一起“坐天下”,否则就会有一顶“兔死狗烹”的帽子在“等着”。

但是,除了刘秀的东汉,其他朝代开国功臣被杀的现象却极其普遍。

既然是常态,必然有其因。

一般而言开国皇帝打下天下时,多已经50岁上下矣。在那个人均寿命很低的年代,这个年龄是很危险的,安排接班人已迫在眉睫,否则又将是一个朝代更替、血雨腥风。

而开国功臣们,毕竟资格老、功劳大,不免居功,不傲自傲——即使他自己谨慎,而其亲属、部下未必谨慎。这样形成一种尾大不掉的态势,储君威信很难确立。

为社会稳定,打击这些功臣,是很多皇帝认为必要的。

太宗的情况,其实还是有不小差别的。唐太宗李世民年轻,他比李建成小9到10岁、比秦琼小了20多岁,比李渊小了30多岁。当他登基时,李渊已经做了9年皇帝,一些重臣已经亡故,活着的也有不少已经老迈、淡出、边缘化,打击功臣的必要性已经大大缩水。

何况“玄武门事变”重新洗牌,秦琼等一帮老臣受到敲打(他们不管在开国中功劳多么大,现在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也无法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拥立功臣比),对储君的威胁进一步减弱。

但是太宗还是杀了不少功臣的:

亲王以上的有:李建成、李元吉、李元昌、李孝常、李幼良、李艺(罗艺),未遂的有:李渊。

宰相有:张亮、侯君集、刘思道,未遂的有:魏征、 李勣。

其他的重臣有:李君羡(秦琼的副手)、杜荷(杜如晦之子,驸马)、赵节、李安俨……

有几个人值得一提。

首先是刘思道即刘洎。刘洎投唐,是带了五十几座城池的。功大,又有能力,因而受到李渊、李世民重用。

但他后来被太宗赐死,很不正常。正统说法,说是褚遂良陷害的。646年1月,唐太宗征高句丽班师,返回定州,在途中患病,刘洎与中书令马周前去探视。褚遂良传问太宗起居时,刘洎哭着道:"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褚遂良却向唐太宗诬奏道:"刘洎曾说:'朝延大事不足忧虑,只要依循伊尹、霍光的故事,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这个味道,已经大变。不关心太宗病情是一方面,依循伊尹、霍光有主导皇家之味,也是大忌。

可太宗病愈追究此事时,尽管刘辩解、又有马周作证,但太宗却偏偏采纳褚遂良之言,赐死刘洎!

奇怪不?太宗的态度奇怪,其他重臣的态度也奇怪:褚遂良毕竟只是一面之词,而刘有马周作证,怎能轻信褚的?起码可以先放一放。可没有重臣出面。

但如果联系刘洎的一贯作为和太宗出征前的一席话,结论大约就顺理成章了。

刘洎耿直,谏言也直。贞观16年太宗要改史,被他阻止;18年太宗要大臣批评其过失,长孙无忌等大臣纷纷颂德,刘却批评太宗,说近来大臣发言稍不如圣意,太宗就马上严厉责备,如此下来,谁敢言?

比起魏征如何?方式上、言语上更直接!

魏征结果如何?太宗表示要杀之,被贤德皇后阻止,待魏征死后,太宗还是找了借口,剥夺了封赏,甚至毁了墓碑!

魏征毕竟年长,威胁不到储君,绕过了立储时需要表态、站队的难题、危险,所以躲过了直接被杀的厄运,即使死后遭难,也被平反了(毕竟已经是死老虎,太宗“出气”后也就算了)。

刘洎就不同了。屡屡令太宗“不爽”,待到李泰、李治争夺时,他又一度支持李泰。这本来也正常,李泰是太宗的长子,连太宗自己也一度立其为太子,大臣支持之还不正常?可太宗为李治的未来计,怎会对刘放心?

故可以这样看,太宗一为出气,二为李治安全,牺牲刘洎就自然了。

出征高句丽前,太宗"……臣不密则失身。你性情疏阔刚直,必会因此而遭祸,应当慎重行事"之言,表面上可以理解为对刘的好心告诫,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发出了信号。这样理解,褚遂良的“陷害”、太宗坚持采信褚的一面之词、长孙无忌等人默不作声等等这一切“异常”就显得正常了。

褚遂良一句话,刘洎就被杀,那么张亮等的“谋反”、李艺的造反、秦琼和李勣的谨慎也就可以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