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朗照双清楼

 龙溪文学驿站 2020-08-04

 明月朗照双清楼

                                                 文/肖曙光  朗诵/梁静

       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站在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龙溪新街42号,一座三开间旧式民房前,驻足凝望,久久不愿离去。

      这座民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是砖木结构两层楼的建筑。此刻,笼罩在淡淡清辉里的这座建筑,显得那样的静谧和安详。我抬头仰望,楼上那间斗室的窗户,仿佛正缓缓向我打开,于是,一幅画面便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120年前,月华皎洁的晚上,在这间斗室的窗前,总有两张年轻的面孔沐浴在月光里,他们或临窗赏月互诉衷肠,或对月吟诵诗句,或伏案作画习字。斗室里,惠风和畅,暖意萦怀,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这是一对新婚夫妇琴瑟和鸣温馨可人的画面。这对新婚夫妇就是廖仲恺和何香凝。何香凝因反抗缠足而保留下来的一双“天足”,正好符合廖仲恺遵照父亲遗嘱而提出来的择偶条件,他们因“天足”而结缘了。1897年10月,两人新婚后,住进了哥哥廖恩焘的家里,先是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一间房子里,但是两位喜爱读书的年轻人,为了有一个清净读书的环境,搬进了楼顶左侧晒台自搭的一间斗室里。斗室虽然简陋,但在他们的眼里却是天堂。在这里,他们研读诗文,切磋字画,讨论时政。有月光的夜晚,推开窗来,让溶溶月色流淌进这间小小的斗室里,两颗年轻的心不知不觉溶化在月色里,变得如月光一样澄碧干净了。

       这样的日子,令他们陶醉。当又一个明月朗照的夜里来临时,面对月色轻撒斗室,落下满地清辉的何香凝,不禁触景生情,脑海中浮现出杜甫“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的诗句,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于是,两人便把这间斗室命名为“双清楼”,希望“人月双清”。何香凝自号“双清楼主”。“双清”是何香凝希望自己为人处世,抛却一切杂念,达到清净的境界。

      双清楼里,他们度过了五年的幸福时光,即便后来他们搬离了这里,依旧念念不忘。廖仲恺将其诗集取名为《双清词草》,何香凝将其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

      双清楼孕育了他们真挚的爱情,也播撒了两人相濡以沫共同革命的种子。1902年他们先后抵达日本,在那里遇到了孙中山,从此两人一直追随他,并肩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廖仲恺与何香凝不仅是感情深厚的情侣,更是一对意志坚定的革命志士。何香凝赠诗廖仲恺,表达了她慷慨豪迈的革命情怀:“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支那史上名。”廖仲恺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国民党左派的旗帜。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收买的暴徒暗杀殉难。廖仲恺去世后,何香凝将他坚守的人生信条“精神不死”四字作为勉励,“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她不惧困难和危险,继承廖仲恺的遗志,继续投入报国事业中去。

      如今,双清楼早已人去楼空,但廖仲恺与何香凝同甘共苦的伉俪深情,舍身报国的革命情怀,如明月一般将熠熠光辉撒播下来,激励和影响着后人。

双清楼,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1159字)

         原载南方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