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专辑】单斐:又闻粽香忆当年

 龙溪文学驿站 2020-08-04

   龙  溪  文  学      

第 336 期

来稿须知

没在其他微信公众号首发的文字均可。拒接一稿多投!


又闻粽香忆当年

单斐

端午节吃粽子,和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一样,都是必备的节日美食。唯有不同的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又赋予了庄重的含义,那就是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传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自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鳖虾蟹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来保护他,这竹筒装米就是粽子的前身。

今又端午,不管是传说还是习俗,端午节这个节日吃粽子是必然的。这就如同过去的春节,无论贫富总要想方设法包几个饺子吃,吃了饺子才叫过年。端午节也是如此,或多或少要吃几个粽子,不管是自己包还是买,只要吃了就算是过了端午节。

小时候,总盼着过节,因为过节可以吃好东西。我说的这个好东西就是现在吃货嘴里的美食,什么夏天的烧烤冬天的火锅,这都是美食。我说的好东西在过去就是平常吃不到的食品,这些东西只有在过节才会有。

比如,我开篇所说。仲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清明节可以多吃的鸡蛋和单饼,当然还有过年的饺子,这些统统称为我儿时的好东西。

记忆中,儿时的月饼是用棕黄色的包装纸包装,一包四个是一斤,顶上压一张印有嫦娥奔月的四方红纸,用纸搓成的细绳系着,包装纸和红纸早就被月饼渗出的油渗透,嫦娥的图案略显模糊,而我从来不关心这些,一心想着里面的月饼该什么时候吃。

母亲说月饼要等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祭月后才能吃,我就天天盼着中秋节的到来。仲秋之夜月朗星稀,天空透彻似乎比别的夜晚深邃了许多。月亮慢慢升起来,特别的大又格外的圆,真如一面明镜挂在半空。我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焦急的等待着母亲赶快祭月结束,我就可以大快朵颐的开吃了。

然而,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母亲慢条斯理的摆上月饼、葡萄、苹果等供品,父亲则虔诚的焚香烧纸,好像是忘了还有我这个儿子在等着吃月饼。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我和妹妹就能各分到一个月饼,拿到月饼后我会先一掰两半,捡出里面的冰糖含在嘴里慢慢享受那份甜蜜。其次,月饼里的红的绿的吃起来爽爽的不知名的长丝也是要细细品尝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长丝是橘子皮做成的,感觉自己好没品味。一个月饼就这样在舍不得吃的情况下不觉下肚,意犹未尽怎么办!我知道奶奶肯定会给我留着,偷偷溜到奶奶房间,奶奶早有准备,总是非常默契的一进屋就递给我半个月饼,叮嘱上那句“快吃,不给呢个‘劈叉子’吃。”(‘劈叉子’是家乡土话,一般是指重男轻女的老人对女孩子的厌恶之称。)我心领神会,知道是别让妹妹看到,躲在门后一通狼吞虎咽瞬间解决,噎的我打着嗝快速离开。

这仲秋节要祭月,元宵节还要照灯。元宵节这天,夜幕降临以后,母亲就会点燃灯笼,让我提着挨个房间走,美其名曰照灯照到哪里,哪里就无病无灾安然无恙,照照老人屋老人都有福,照照小孩房遇难便成祥,照照猪自大,照鸡下蛋多。我应付着走完程序,母亲也念念有词的在我身后结束咒语。我撂下灯笼就直扑汤圆碗,那一咬便漏出浓浓糖汁的汤圆,带着芝麻的香气向我扑面而来,我欲罢不能瞬间陶醉在这美味之中,早就忘了刚才母亲让我照灯的烦恼。

后来,我慢慢长大,也明白了母亲照灯的含义,无非是寄托自己对家庭的美好向往和子女的健康成长。去年,元宵节给女儿买了个玩具灯笼,我回家调皮的逗年过古稀的母亲,“娘,咱俩一块照灯吧!”母亲笑着说:“你有孩子了,领着你闺女照吧!现在是你照顾娘,不是娘照顾你了。”听了娘的话心里酸酸的,默默的抱起打着小灯笼小闺女,慢慢走进每个房间,不谙世事的小女嚷着喊着要出去玩。我哄骗着她总算是走完了每个房间,心里默默祈祷着,有儿方知父母苦的道理越发的深刻。

儿时,感觉清明节是个特别开心的节日,不但有好吃的还可以荡秋千野外踏青放风筝。相比较玩我还是更想吃,我不是吃货,只因童年缺衣少吃。现在鸡蛋早就成了三餐的随意食品,甚至是不爱吃的食物。但这说的是现在,我小的时候鸡蛋尚缺,恰清明节可以吃上鸡蛋,又能多吃几个,就格外的开心。

清晨,总是早早起来,让母亲给在耳旁插上松柏,意为耳聪目明。然后母亲会给剥开鸡蛋卷在单饼里递给我,我拤在手里挑两个壳硬的鸡蛋就头也不回地跑到大街上。边吃边和小伙伴们玩撞蛋。鸡蛋在这里非但能吃还有了玩具的功能,两个人各执一蛋顶撞在一起破了的为败方,赢了的继续和别的蛋顶撞,直到最后一个不破者为王,小伙伴们要各输给他一个鸡蛋。输了的沮丧万分,到口的美食就这么没了,赢了的自然是兴高采烈满载而归。

我从来没有赢过,所以直到现在那些什么抓奖了彩票了我从来没去碰过,因为我知道自己没那个命。

作家莫言说过“好吃不过饺子。”现在饺子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了,想吃就吃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无论是素馅、肉馅还是三鲜馅,应有尽有无需节日,更无需过年才能吃上饺子。

这在物质匮乏的八十年代还是要分着吃的,记得家里过节包饺子每人吃几个是有数量的,饺子馅也是单调的豆腐粉条陷和白菜馅,即便是这样也是每次吃的满嘴留香回味无穷。吃完自己的后,总是眼巴巴的看着母亲的碗,母亲总是会再匀给我几个。年少的我不懂感恩,风卷残云般吃完,反而认为母亲不爱吃饺子,才留给我吃。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吃完水饺后的母亲在锅台边多饮了半瓢饺子汤,我才知道母亲是没吃饱在用汤充饥。每每想起这一幕我的心就在流血,就会有难以名状的酸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对不起母亲。娘老了,我叮嘱妻子无论娘什么时候提出吃饺子都快包,哪怕是深更半夜。

妻子贤惠,深深应允,戏我年少贪吃亏娘理应回报。娘欣慰,反宽我夫妻俩有这个孝心就行,心中倍感愧疚。

粽子也不例外,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且是口味层出不穷,从原始的糯米大枣粽,发展到肉粽、海鲜粽、火腿粽、鸡腿粽、蔬菜粽,其馅的种类远远超过了其近亲——包子。其多种多样口味咸、甜、酸、辣超常人想象,真所谓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粽子做不到。

我独识小时候端午节的粽子,三角形碧绿的芦苇叶扎着七彩线,精致饱满又好看。不像现在的粽子五花八门形状各异,方、尖、圆、枕各有造型,好像是粽子的远亲近邻七大姑八大姨在端午节都来凑热闹沾粽子的光。我吃的粽子都是大姑带来孝敬奶奶的,我算是蹭饭的,跟着也吃个过过瘾。那种打开后的糯米清香至今让我回味,白白的亮晶晶的糯米完全融合在一起,如水晶般清澈透明,咬开一口粘粘的香香的,口鼻散香。越近红枣处枣肉早已在高温下绽放,枣红色染透了周围的糯米,如晶莹剔透的琥珀镶嵌其中,大枣的香甜喷涌而出,我早已不能自休,深深的咬下一大口,醉在了这粽香里。

如今,粽子已经不再是端午节才能吃到的美食,而是天天可以享有的副食品。楼下天天有“热粽子”的叫卖声,可我总觉得粽香离我很远,那些小时候的好东西,我曾经日思夜想,做梦都流出口水的好东西,现在每一样都在我身边,可怎么也激不起我想独有它们的那份躲藏式的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来对于那些过去的好东西和现在的好东西,我只能这样来解释了。


(校编:毛小玟)

作者简介

单斐,山东高密人,现供职于孚日集团,《孚日报》通讯员,中国家纺协会注册设计师,高密红高粱文学社会员。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红高粱文化》、《渤海文学》、《作家驿站》、《乡韵文学》、《龙溪文学》、《九州作家》、《潍坊日报》、《故事会》等各类平台报刊,多发表于文章阅读网、

顾   问:申平(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

主   编:毛小玟(龙溪文学会会长)

副主编:金文发(龙溪文学会副会长)

编   委:钟子阳、梁汉林、枫叶、黄嘉兰

主   播:叶志平、青春、葛奎兵、长安

               玉兰、李淑转、姜敏 

排   版:李修鹏、肖桂芳、侯荣玉


关于福利

欢迎来稿 !平台所得打赏全归作者。打赏金额低于五元(含5元)不发放,用于平台管理。朗读类、音画类作品,打赏由作者与播音、音画制作人员五五分成。打赏在七天后以红包形式发放。七天后未到账或有打赏,平台不再处理。

投稿类型为美文、诗词、小说、历史、音画、娱乐、摄影,书画,文学评论等。

请自选原创作品,最好已经在纸刊发表且未在公号发过的文稿,百字内个人简介,直接粘贴。长篇小说可以附件形式。拒绝一稿多投。投稿后请主动加微信13103357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