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坝文化

 gudian386 2020-08-04

四坝文化

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年—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中文名四坝文化

所属年代距今约3900-3400年

分布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

属性河西走廊地区的青铜时代中期文化

主要遗址四坝滩遗址、东灰山遗址

发现时间1947年

    历史背景

    早在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调查.在此又采集到一批遗物。当年,安志敏先生撰文认为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应单独命名为四坝文化。当时未发现共存的铜器,所以推测该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但在后来正式发掘的各遗址中普遍出土铜器,因此,学术界才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197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玉门火烧沟进行该文化的第一次正式发掘,清理墓葬312座,出土铜器200余件,陶器近千件,还发现有精制加工的金、银耳环以及玉器等。这次发掘收获颇丰,但令人遗憾的是资料至今未全面发表。

    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酒泉干骨崖、民乐东灰山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354座,出土陶、石、骨、铜、金、银、玉器等1 000多件,较全面地揭示了四坝文化的基本面貌,其中东灰山资料全面发表。特别引起农史专家感兴趣的是,东灰山文化层中采集到了完整饱满的小麦粒,这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小麦标本。小麦起源于西亚,东灰山的发现表明至少在青铜时代我国已开始栽培小麦。

    2003年6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酒泉西河滩首次发现了四坝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此前的发掘均仅限于墓地。据报道,已发现房址50余座、窖穴60多座、烧烤坑350多座、陶窑5座、祭祀坑20多座,为了解当时人类居住、生活状况提供了新鲜资料。

    经过试掘的还有酒泉下河清的两个遗址,重点调查的有民乐西灰山、安西鹰窝树、玉门沙锅梁等遗址。

    文化特征

    综述

    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它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说明曾接受了它们的强烈影响。但三角形器盖、砷铜制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如火烧沟墓地彩陶超过半数以上,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脱落。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