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东,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峁类型的命名地遗址,是陕北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石峁遗址有灰坑、白灰面居址及土坑墓、石棺墓、瓮棺葬,出土陶、玉、石器数百件,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 遗址规模1976年就被发现的石峁遗址,经过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了石峁城址,这是一处宏大的石砌城址。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城墙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高出地面,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 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为探讨石峁早期地貌变迁及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 “皇城台”错落有致如金字塔 经考古调查与勘探,专家发现,石峁城址是以“皇城台”为中心套合着内城和外城。“皇城台”是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8万平方米的台顶分布着成组的宫殿、池苑等建筑。其周边堑山砌筑着坚固雄厚的护坡石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达70米的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犹如巍峨的阶梯式金字塔。[1] 孙周勇表示,从考古调查来看,“皇城台”是以石头做护墙,由错落有致的一个个护坡构成的形象,犹如一个金字塔。考古队发现大概有九级石墙护坡、护墙,如此以来就存在一个至少九级的成叠状的护坡护墙将皇城台紧紧包围起来,“其复杂程度和建筑难度真是难以想象”。[2] 同样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在“皇城台”的台顶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此处还存在着壁画、鳄鱼骨板、鸵鸟蛋壳等珍贵文物。 发掘过程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神木县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古调查。 2012年,经大量考古调查、勘探和部分发掘,先后发现了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调查发现,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0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3] 2012年12月2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称,在5月至11月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中,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 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说,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部落首领人物死后使用人殉已成为通行的礼俗。但以年轻女性头盖骨用于奠基仪式或祭祀活动,在中国境内的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在陕北地区为首次发现。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 2013年4月20日至11月15日,考古人员完成了对陕西省神木县“中国史前规模最大城址”石峁遗址第二年度的主动性考古工作,主要发掘地点在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南北两侧城墙区域,发现了樊庄子祭坛、祭祀遗迹以及皇城台夯土基址、池苑遗址。 樊庄子祭坛、祭祀遗迹位于石峁城址外城东南方向,距离外城城墙约300米。祭坛具层阶结构,共3层。皇城台位于石峁城址内城中部偏西,历年来发现的遗迹遗物最为丰富集中。夯土基址小板块夯筑的迹象明显确凿,钻探所知的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池苑遗址紧接夯土基址北部,现存面积约300平方米,深逾2米。[4] 2013年,在外城东门两侧城墙区域的发掘,揭露出一套包括城墙、马面、角台在内的完整防御体系,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加之樊庄子祭坛、祭祀遗迹以及皇城台夯土基址、池苑遗址的发现。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