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的星空——程十发美术馆在线展览(十八)

 泊木沐 2020-08-04

>>灿若晨星——林风眠特展

(二)

作者:林风眠

作品:轧钢

创作年代:20世纪50年代

尺寸:45×48cm

林风眠曾就中国画革新提出过著名的三点建议:一则以自然为对象;二则采取科学方法;三则改进工具材料。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在调和中西艺术之路上且行且深。

《轧钢》是林风眠工业劳作题材的代表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新气象,也是当时的“自然”与“科学”。但林风眠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并没有表现宏大的钢铁厂机械设备场景,也没有体现“人海战术”,就像他一贯的人文主义精神——聚焦个体价值,画中撷取了几位正在劳作的工人,就像特写般描绘出来。人物的轮廓以大几何抽象概括,雅壮中有稚拙,兼具“西画之格,中画之魂”。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人物的衣着,体现的是林风眠独特的“白粉”技法,他往往将白色薄敷在其他的深色上,于是白色有了一种通透又扎实的效果,而非纯粹“留白”的虚幻,因为林风眠无论是色彩还是笔触,都是扎扎实实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艺术之美与人文之美相结合才具有真正感人的力量和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林风眠

作品:农妇(市场)

创作年代:20世纪50年代

尺寸:67×67 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这幅画有着明显的民间剪纸和年画的审美趣味。林风眠在艺术实践中勇于突破文人画审美趣味之束缚,以现代性的张力图式涵容多样性的民间艺术形式、符号与意蕴并加以创造性转换,从而使其艺术呈现出现代感与源自原生态的生命力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虽然他的艺术之路起源于法国,但林风眠终身创作的旨归都在于关注中国自己的传统并将之发扬、新生。

很特别的一点是,其实林风眠对工艺美术的关注除了传统的剪纸、皮影、年画,还有漆器、宋瓷等器物,他也善于从三维的器物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转译”为平面二维的表现方式。这即是说,他也将西方艺术的视野拓展了,突破细致写实的局限,融入了“写意”和古拙的意味,其实更贴近西方印象派以后的现代艺术——它们共同构成他创作的主要参照系。最重要的是,林风眠落脚于当下的生活,当下社会的变迁,比如淳朴的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劳动之美和劳动的力量,这是对生命本身最好的讴歌。

作者:林风眠

作品:渔妇

创作年代:20世纪50年代

尺寸:74×92.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不同时期画过不同题材的作品,不断变换的背景也在表现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红火岁月,林风眠也通过创作之笔流露出他的奋进与眺望之情。

《渔妇》中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妇女劳作场景,港口停泊的渔船,捕鱼的丰收,妇女们带着愉悦、坚毅神情和健康的身影……那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一个妇女从此能顶“半边天”的时代。正是呼应了这样的题材,《渔妇》中无论是色彩还是笔触都比较厚重、浓郁,画面的构图也饱满、充实,人物依旧是林风眠擅长的“剪纸”“皮影”般的块面速写。而远方的天空湛蓝,地平线透出夕阳余晖,这是一天即将结束,然而,又远未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