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记事本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8-04

有段时间没有见到父亲了。

听说,最近他一直在大别山深处,在那里和他的同事一起修建京九铁路线防洪护坡。

晴天,修筑防洪工事;降雨,巡视水害情况。

父亲做事条理分明,丝毫不乱,这得益于他平时爱用记事本的习惯。




不论走到哪里,父亲的包里总少不了记事本,以随身带的方式便于随时记。

工作上的大小事务,都爱写在记事本上。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工作电话一来,父亲先要拿出记事本做个记录。

随后,紧急事项,当下即进行落实;不急事项,做一个规划,安排的井井有条。

一年又一年,父亲不厌其烦地记录着。在父母的家里,柜子里,抽屉里,都能见到记事本的身影。

一摞摞的记事本,大小、薄厚也不尽相同。翻开记事本,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行书字体。

细细查看,记录的无一例外,全是工作事项。

生怕有什么重要事项回头再翻,记录的很详细,也没有舍得扔,越攒越多。




父亲缺乏艺术范儿。字里行间没有华丽辞藻,显不出文采,有的只是工作记录,平铺直叙,通俗易懂。

细究字体,“点横撇捺”看不出书体出处,“提按顿挫”没有笔法大家的痕迹。

俗话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父亲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制定好的计划,要想法去完成,从端正有力的字体就能透露出丝丝端倪。

其实,父亲使用记事本的习惯养成由来已久。

儿时,家里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买卖。那时候,基本都是赊账,买家大多为同村人,彼此也互相放心。

既无欠条,也无签字,仅一本记事本,用来记载销售信息,结款情况。

父亲学历不高。每有学习培训,父亲都极为认真的参与,然后带回好几大本笔记,是常有的事。

笔记的内容不仅有文字,还有手绘图案,排版适宜,疏密有度。

利用仅有的学识,父亲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靠着一本扫盲图书,逐页逐篇的讲解,教会了母亲识字。




计算机引入办公应用以后,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父亲,又踏上了学习之路。

有几次,父亲邀我到他办公室指导他操作计算机。

借机,我参观了一下,桌椅定置摆放,文件柜里的书籍资料分门别类。

我想,这也是平日里养成的一个习惯吧!

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受父亲的熏陶,参加工作以后,我也喜欢使用记事本。

我的记事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记载学习摘录、心得体会;一类是日常工作事项安排。

还别说,真管用!做完一事划销一项,防止疏漏;记录重点信息,便于事后查询;也能使人思路更加清晰,增加些许统筹规划的理念。

时光匆匆流逝,随着工作年限慢慢增多,父亲茂盛的黑发变成了稀疏的银丝。

越来越临近退休的父亲,工作激情没有丝毫的减弱,记事本也一直在写。

终究,我也没有弄清楚父亲具体写了多少记事本。

后来,我了解到,和父亲一样喜欢用记事本的铁路人不在少数。

小小的记事本,记载了工作履历,书写了青春年华,镌刻了一名铁路工人的匠心。











作者简介


芩箬书生,供职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麻城车务段,新闻类题材文章曾刊发于《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等报纸,爱好写作、摄影、书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