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精神样板:苏东坡的境界与人生意义

 二哥哥2008 2020-08-04
中国人的精神样板:苏东坡的境界与人生意义

人到三十难免对生活有点矫情的感慨,稍微有了点人生阅历之后,再读古诗词也会有别样的体会。

最近读朱刚的《苏轼十讲》时,再次读到苏轼的词,结合朱刚的解读,就有不一样的体会。

书的第一讲算是朱刚用苏轼词里的三个关键词“鸿”、“牛”“月”,来总结他的一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里的鸿,意味着身世飘忽不定,所以一切境遇皆为偶然,无处可以长守,不能安定。用一句流行歌词就是“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最开始的状态,辗转多个城市漂泊不定,我曾经写过一句矫情的话叫“漂泊的人,注定没有安定的感情。”

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苏轼《送芝上人游庐山》

这里的牛,日日转圈操劳,重复而乏味,这不是我安定之后的生活吗?每天都是赶地铁、上班、加班、下班睡觉,日子陷入某种枯燥的重复操劳,更让人绝望。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苏轼《次韵江晦叔二首》

这里的“月”,指的是苏轼最后所追求人生境界,和获得解脱和觉悟的心灵。也就是苏轼的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的人生最终意义。

那么这种超脱与觉悟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超脱,我觉得我最喜欢的一首苏轼词比较能说明什么是超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这里我直接引用朱刚书中一段原文可能你更容易理解这种超脱:

人生为什么会有痛苦?说到底是由于欲求之不满足,抱负也好,权位也好,名利也好,寿命也好,无论其价值为正面或负面,其出于人心的追求,而不得满足则皆成为痛苦,并无二致。解除此痛苦的办法,只有两途:一是满足之,二是超越之。但满足之后,会有新的欲求和新的痛苦,所以是饮鸩止渴,不是真正的办法。真正的办法只有超越之。

所谓超越,并不是麻痹其痛苦的感觉,而是思考更为根本的东西:世界的本质、人生的命运等等,用今天的话说,这叫“终极关怀”。

中国人的精神样板:苏东坡的境界与人生意义

那么什么又是觉悟呢?

我的理解是书中“庐山访禅”一讲的内容,也就是苏轼最后参禅达到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彻底消除主客观对立,与自然与世界融为一体,世界是审美对象而不是占用对象。

说得鸡汤的一点,就是破除“我执”。现代人恰恰相反,正如德国哲学家韩炳哲说的“他者的消失”,自我无限的膨胀,正是现代种种病症的根源。

比较能体现这种觉悟的比如《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唯有真正的“闲人”,才能“拥有”这个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样板:苏东坡的境界与人生意义

看了苏轼的人生境界,我们再来看看,苏轼词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轼词的地位不仅仅因为写得好,还在于开创之功,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

朱刚在书中解释了我们对豪放派常见的一个误解,以为豪放是一种风格,与婉约的阴柔相对应,其实不然。

这得从词的起源说起,词最开始是写给青楼歌姬的唱词,一开始并不注重含义,后来一些词人开始借歌姬之口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被视为婉约派,也因此在文人眼中一直格调不高。

词发展到苏轼这里,变成了文人直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文体,这才是豪放派真正的内涵,从婉约派到豪放派的转变,大大提升了词和词人在文人圈子的地位。

最后,我想用苏轼感人至深怀念亡妻的词结尾: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前觉得这首词文字和情感就很感人,但是朱刚的视角让我觉得更好,就是从“千里孤坟”开始,其实是苏轼站在亡妻的角度来写的,亡妻在千里之外的孤坟里,连凄凉都无处诉说,就算看到苏轼应该也认不出来了,因为苏轼已老去...,最后,从“料得年年...”苏轼又才切回自己的视角。

所谓“感同身受”大抵如此,从对方的角度体会感情,不一味的自我表达和抒发,更符合我对爱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