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方解六郁,气郁、血瘀、痰湿、火郁、食郁、湿郁一扫而光!

 沧海一滴水8uba 2020-08-04
一、百病皆生于气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理论体系最完善的中医学著作,在流传过程中分为了《素问》、《灵枢》两部分。

大家肯定也有所耳闻,只不过说的没这么完整而已。之所以明确的说一下,是想告诉大家,《黄帝内经》是一本医学著作。

好像不用我说,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啊!

不,我一点也不觉得!《黄帝内经》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古人称“通篇皆韵”,比如诗经汉赋唐诗宋词为什么流传广泛、朗朗上口,就是有节律、有意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行金曲之类的。

外国人欣赏不来,中国人初读又会被这种错落有致的长短句所吸引,而忘记了探寻它的意义。

好比“低头思故乡”、“飞流直下三千尺”,习以为常,以至于大家都理解字面意思,而忽略了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读《内经》时,通常都是割裂的一句一句理解文意,而忽略了医理,这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么。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大略一看还是能明白表达什么意思的,无非就是天人合一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要顺应自然之类的。

没问题,但这个理解偏于哲学层次、用于养生还行,流于表浅。意思就是大道理懂得再多,对实际生活毫无帮助。

01

什么叫“天地气生”?“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节气、时辰,人有经脉、关节。

02

什么叫“四时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随着气候的变化,人出现不同的反应。

因此我们治病/养生,最终目的是“生”、“成”,即调和天地四时,抽象的总结是调和阴阳,具体的表现为调机体的寒热、虚实。

《素问·调经论》中则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这句话是表达阴阳不调来自于两方面,风雨寒暑是外来的称阳,饮食喜怒是内生的称阴。

感受外邪,不单单是大家理解的感冒咳嗽,麻疹、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都算。

内伤饮食、情志,胃炎、胃溃疡都算小事,抑郁症、贪食症、胃癌、便血都是。

学学中医,就是治治感冒,开开胃口,这种想法也太粗糙了。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百病生于阴阳二气。

二、人生诸病起于郁

气流动缓慢则为气迟,不流动则为气滞,越积越多便是气郁,郁滞日久化生火热,气的不均匀分布则伴有气虚。

这里的中间关键环节是“气郁”,气的运动能推动血、津液的运行,很容易预见到血瘀、痰湿由此而生。其实不止这些,脾胃不能运化是不是有食积?大肠不能传导是不是有便秘?

因此朱丹溪如此总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并把郁分为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种,合称六郁。

三、六郁名方

光制造焦虑,不解决问题,那不是键盘侠么?

朱丹溪作为金元时期的四大名医,自己提了个解决方案,越鞠丸,用于气郁所致六郁证。

症见

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药物组成

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6g。

痞、闷、胀、痛、嗳、吐,这都是气郁的表现,痞偏于痰、闷偏于湿、痛偏于血、嗳偏于食、吐偏于火,所以是以气郁为主导的六郁,毕竟“皆生于气”。

香附行气解郁,治疗气郁。本身就是“气病之总司”,而且辛香之物能够透络,是本方核心中的核心。

川芎是妇科调经要药,意思就是可以调和气血,有“血中气药”之称。就是说活血化瘀是一把好手,行气的事情我也懂,除血郁之外还解气郁。

栀子通行三焦清热泻火,人之一身按部位分,胸膈以上为上焦,肚脐以上至胸膈为中焦,肚脐以下为下焦,泻三焦之火已经是顶配了,治疗火郁妥妥的。

除此之外,还同时入气分、血分,入气分可以除烦,比如睡不着莫名烦躁、看人不爽无名之火,这就是热在气;入血分可以凉血,比如高热伴见呕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这就是热在血。

苍术燥湿健脾,应对湿郁,对这里的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合适。

苍术是芳香化湿药,香附是芳香行气药,因此苍术在化湿之外,业余还能行气,两不耽误。

神曲消食和胃,应对食郁,对嗳腐吞酸、饮食不消合适。

中药配伍的时候有金石、贝壳类的药物,都可以用神曲来帮助消化,比如朱砂、石膏、珍珠粉、牡蛎、龙骨之类的。您说这小小的食物,能拦得住?

神曲是大量面粉与杏仁泥、赤小豆粉、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汁,混合拌匀,保温发酵而成。

发酵的东西本来就有助于消化,杏仁宣肺理气、赤小豆利水渗湿、青蒿滋阴清热、苍耳发散风寒、辣蓼散瘀止痛,这功能很齐全吧?所以又有六神曲之称,用来治疗六郁不是正合适?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六郁只有五个药?!

是的,痰湿病理产物,要么气滞水停而聚、要么饮食不化而生、要么火热炼液而成,如果没有上游,自然没有产物。所以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消,以五药治六郁为亮点。

四、使用注意

可以直接按上述剂量煎服,一日两次,每次200mL。也可以打成粉,按上述的比例配置,每次6-9g,一天2-3次。更可以直接购买中成药,近似的有越鞠保和丸,补上了痰郁的一环。

方名越鞠丸,越为发越,鞠为局促即不舒的状态。这个方子没有跟以往以药物剂量、味数、君药来命名,原因就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自由发挥。

大家都是同一个剂量6g,有明显的偏颇则用到9-12g。比如:

胁肋胀痛甚,加重香附;脘腹胀痛、舌苔白腻,加重苍术;刺痛舌暗,加重川芎;心烦苔黄,加重栀子;食少难消,加重神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