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16年(1890年),在山东滨州黄河之畔的魏集镇,当地富商魏肇庆斥资10万两白银,聘请为皇家修筑宫廷建筑的御用设计大师打造了传承至今的魏氏庄园。这座庄园被誉为中国三大庄园之一,其设计中蕴藏的古人智慧令人赞叹,又充满了魏氏家族在清末乱世中的“求生欲”,可谓是将家打造成“谜城”的典范。 怀着对这座名为庄园,实为城堡之地的好奇,笔者在一个阴雨天赶过来一探究竟。图为庄园的大门。 来到高大的城墙上,便可以看到两座角楼。角楼高出城墙不少,能够方便庄园主人的家丁瞭望四面形势,还设有可以用于射击的垛口和射击孔。两座角楼位于城墙上对角线的两端,瞭望者的视线恰好可以覆盖城内外。图为城墙上的一座角楼。 在角楼的地面上设有中空的竹制管道,堪称古代版的“电话”。当角楼上的瞭望者发现异常时,只需对着管道喊话,声音便能沿着管道传递到角楼的下层,到达一个空旷的房间内。房间内值守的人员得到通报后,便可迅速采取行动。这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是不是能让人联想到电影《地道战》中的传声筒呢? 墙上这个锯齿状的通道充满“玄机”。它的宽度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还存在视觉上的误导效果,有的地方看似收窄,实为变宽,而变宽到一定程度时,却又陡然变窄(警示标语处),使不熟悉地形的外来者在城墙上追逐时很容易撞伤甚至失足跌落,方便庄园中人及时逃生。 另一方面,通道的最狭窄处只能容许一人同行,如果安排1人把守,在携带防护装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保护身后的庄园中人及时撤离。 城墙上还有与房间相连通的吊桥。当屋内的庄园中人发现敌人入侵时,可以在房内高处的暗门处放下吊桥,迅速逃到城墙上,也可以在房内有人接应的情况下自城墙上撤进屋里,为逃生赢得时间。 屋内的高处设有暗门,通过梯子便可到达。身处风雨飘摇、盗匪横行的19世纪末,庄园主人真可谓是“求生欲十足”啊! 屋内逃生通道的折叠门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可折叠的这部分门板上方有个木头橛子,这道门的精髓就在于此。图为半折叠状态的折叠门。 当折叠门被完全展开时,门板上方的木头橛子会卡在门梁下,此时从门外是无法推开门的。庄园中人通过折叠门后只需将折叠部分展开,就能阻滞不熟悉这个小机关的追赶者,使其无法迅速推门通过。逃生通道内光线较暗,笔者尚且需要开启闪光灯拍摄,第一次遇到这种小机关的入侵者就更难迅速窥破其中的玄机了。 当折叠门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带着木头橛子的部分被折到门背后,此时的门才可以正常开启和关闭。一个小小的机关,其中却蕴藏着精妙的设计思想。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当真不可小觑! 最后,当笔者来到庄园主人小女儿的闺房时,看到了图中的这张简介牌。这位容貌出众、又擅琴艺的大家闺秀,却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孤寂中逝去,不能不说是那个封建末世的悲剧。 魏氏庄园作为大清御用建筑设计师的精心之作,处处遍布着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巧设计,笔者所拍摄到的这些也只是管中窥豹而已。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它虽能保护魏氏家族免遭外敌的侵袭,但仍无法改变他们身处行将崩溃的王朝末世之时的悲惨命运。 (本文图片均由笔者拍摄) |
|
来自: 读史思悟 > 《历史杂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