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山东省青州市的一所学校准备修建一个操场,在施工的工地上,各种工程机械轰鸣着,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其中有一个推土机在作业的时候,意外在平地上推出了一个大坑,在推出的土中居然还露出了几段石人的残腿断臂。当时操作那个推土机的推土机手并不知道,他的那一脚油门居然踩出一件大事情。 后来经过勘查,推土机推出的大坑居然有50个平米。大坑里密密麻麻堆着很多佛像。这个事情惊动了当地的考古部门。考古专家们立即赶到现场,他们从题材和雕刻技法上判定,这批佛像大多数都是公元5~6世纪的物品,也就是说,这个大坑里的佛像雕刻完成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全是古董啊。 据当时参与发掘现场的人回忆,在大坑里有一条从坑口深入到坑底的斜坡,这应该是当年挖大坑的人为了方便往坑里运送佛像特意留下的。这坑里的佛像大多数毁坏严重,但是却又被码放得整整齐齐。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个佛像窖藏坑,可能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掩埋活动留下的。但是,为什么这些佛像损毁严重?为什么又遭到集中掩埋,这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向大家交代一下历史背景的大环境。 青州在山东半岛的中部,曾经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历史悠久。古代的青州文明开发的很早,经济和文化生活非常发达。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的青州可能比现在还要热闹一些。在南北朝时期,青州一度还是南朝和北朝的交界地带。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文化互相交流,异彩纷呈。同时,由于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佛教的大力推崇,所以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青州地区佛教也是十分兴盛的。在发现“佛像坑”的位置上,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很大的佛教寺院,这个寺院叫龙兴寺。 史料上记载,这个龙兴寺最初建于北魏时期,是青州地区的一座著名大寺,后来还成了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七个儿子朱榑被封到了青州当齐王。朱榑到了青州后,决定在青州大兴土木,他要为自己建一座齐王府。这位齐王看中了龙兴古寺的地盘,觉得那里风水、位置俱佳。于是朱榑强占了龙兴寺的地块,将寺院改成了王府。就这样,存世800年的龙兴寺遭受了来自皇家的“灭顶之灾”。寺院被废,伽蓝一夜之间变成了王府。后来时光又飞逝了几百年,当年的王府也已经灰飞烟灭了,只在当地留下了“齐王占寺建王府”的传说。斗转星移,从寺院变王府,再从王府变民宅,直到如今变成了学校。这块地方几经变迁,当年寺院的痕迹也荡然无存。不过谁都不曾想到的是,这次在龙兴寺旧址上发现的佛像,经过考古专家的甄别,觉得都是当年龙兴寺所属的遗物。地上的建筑没有了,但是这座古寺居然在地下,又坚持了几百年。那么,当年的龙兴寺僧人,为什么要把这批佛像埋入地下?为什么这批被佛教徒倍加珍惜的佛像年代不一且残破不堪?考古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之后,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 大凡是了解一些中国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法难”这两个字。法难通俗的解释就是佛教在历史上遭遇的重大劫难,史学界也称“三武一宗之厄”。中国历史上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他们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所以合称“三武”。再加上后周世宗柴荣,这四位就是“三武一宗”。这四位兄台,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皇帝,他们互相不认识,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的”成就”,那就是在他们执政的时候,曾经为了政权统治的需要而大力打击、剿灭佛教、毁坏寺院迫害僧尼。从而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和摧残,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之厄”简称“法难”。 汉代以后,佛教进入中国。在后来的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需要,佛教一度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度追捧,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与日俱增。这种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增长渐渐演变为失控的膨胀,变得开始严重影响,甚至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地步。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对于佛教利益集团对于当时社会资源的过分占有,开始越来越不满。终于爆发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根据历史记录显示,当年这几位敌视佛教的皇帝灭佛行为是非常惨烈及彻底的。北魏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的建议而压迫佛教。太武帝将首都的佛教僧人全部杀完,烧毁一切佛教典籍,砸烂所有佛教雕像,他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北魏佛教的毁灭;北周武帝,采信了道士张宾与卫元嵩的观点,大肆废佛;毁坏经像,并令沙门、道士还俗,只保留了少量的道士……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等人厌恶佛教,他们认为由于佛教的兴盛,使得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只有下令禁绝佛教,国家才有希望“转危为安”。于是,唐武宗下令全国只保留少数几个佛寺及30个僧人,将其余的佛寺全部拆毁,逼迫僧人还俗。他还将佛像、钟、磬溶毁改铸为钱币、农具,石头佛像悉数砸烂。到了后周的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周世宗柴荣直接下令拆毁全国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佛祖统纪》作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溶毁铜铁佛像及钟、磬、钹、铎之类用以铸钱……每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都伴着血腥的杀戮,沉重打击了中国佛教。 根据考古专家研究、推测,青州发现的这批佛像,很可能和历史上的”三武一宗废佛”也就是所谓”法难”有关。早在青州佛像发现前的80年代初,在离青州不远的临朐县,考古专家也曾经发现过一个佛像的窖藏坑,里面也埋藏着很多,年代、大小不一,残破不堪的佛像。在那个埋葬着佛像的大坑边上,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块石碑,在那块石碑上清晰的记载着,关于北宋时期,山东佛教界发起的一次集中“收殓”佛像的活动。寺院的僧人将早年在各种灭法活动中损坏的佛像或者经年累月破旧的佛像集中起来,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它们埋葬起来,以积累功德。考古专家认为,青州发现的这批佛像的特征与当年临朐县发现的佛像情况非常相似。由此推断,这批青州佛像也是当年龙兴寺的一次集中“收殓”佛像活动的遗物。 也许在当时的僧人心里,这些佛像为了弘扬佛法而被砸毁,粉身碎骨了。这本身就是十分伟大的“义举”。于是,他们视这些佛像为英雄,这些英雄的身躯必须得到妥善的收藏。后来,虽然龙兴寺也粉身碎骨了,但是,这些曾被龙兴寺僧人妥善保存的英雄的雕像却坚强地“走”到了今天。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收殓”破碎佛像的窖藏坑,才有了这次我们和古人的伟大邂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