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些话听着耳熟吗?
“今儿这菜不错,明天再开始减肥”、“早知道,我当初就该买房了”、“我很想去,时间不凑巧,只能等下次有机会了”……
貌似做一件事跟很多因素有关,唯独跟这件事本身关系不强。
不做一件事有很多理由,要做成一件事却只需要一个理由。
都说万事开头难,难在哪?为什么难?闯过了这个难就能成事么?
开始一件事的困难无非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层面,另一方面是心理层面。操作层面还好说,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缺乏,事情很有可能做不成,但其实并不影响事情的尝试和开展;而心理层面才是更难克服的……
但是如果将注意力转移到事情本身,问问自己本心是不是真想去做,那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减肥也好,买房也罢,当这件事没有成为你的痛点,你没有下定决心去改变时,它会一直成为你的负担,变成一种要做但尚未去做的中间状态。
进一步看。《自控力》提到,大脑有时会麻痹我们,将我们打算做的某事当成已经做了,好像真的在减肥了,真的去学音乐了,真的看过书了,这种暂时的小确幸在未来会让你对自己失望。
我们总想把筹备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因为这样可能会能带来更完美的结果;我们总是在等风和日丽的天气,因为那时出行会更方便,约会的心情会阳光,气氛会更和谐;我们总是等待伙伴的陪同,因为那样会显得不那么孤独,玩耍起来能更欢乐……
最近听了詹文明老师的网络课程《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他以“一念之间”这短短零点几秒引出话题,提出我们该以怎样的标准安排自己的时间到对自己紧急且重要的事上,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差一点就怎样怎样、早知如此我当初一定如何如何”这样的因一念之差带来的遗憾和生命浪费。
上天给了我们同样短暂的一辈子、同样不多自己能掌控的时间、同样更少能把握的机会,还有同样未知未来的能力。
你真的确定待“天时,地利,人和”之时,当初的筹备毫无折旧、热情不减、物是人是、青春依旧么?还有多少时间容我们细心规划、安稳等待,直至让心心念念在岁月中蹉跎,把喜欢的人、想做的事等成多年夙愿?
于是我在没有任何相关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去准备、参加某部负责人竞聘;在没读几本书的情况下加入了读书会;在初识某领域皮毛的情况下积极提问、谦虚讨论;在与伙伴的休闲时间凑不到一起的情况下自己去看想看的电影、去练台球;在手边暂时没有田字格纸甚至没有字帖的情况下重拾硬笔书法;在没有任何爬山经验和专业装备的情况下与驴友一起整装上“大五”;在没有跑过长距离、也没有独自远行经历的情况下独自报了无锡、苏州的马拉松比赛……
看似匆忙的开始了一件事,进入了一个圈子,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进步和助益,这里既有deadline所激发的效率和潜能,又有圈内专业人士给予的针对性意见,这些都不是“坐而论道”能够得到的体验。
下定决心,最初的操作性困难和心理障碍都解决得差不多了,我们由门外汉转身成为圈子边缘的人,怎样才能事情做得更像模像样、更有水平呢。
方式方法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坚持”!
允许自己适当的懒惰和进展缓慢,但不要停下来。就像《自控力》中指出,常把注意力放在没有完成的任务上,会增大压力,也会强烈地寄希望于明天的改善,由此产生对当下的失望、消极等负面情绪,会更容易使人放弃长远目标。此时不妨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过高过快的目标和计划,增强信心,以鼓励自我和坚持为首要。
不做一件事的理由有很多,要做一件事的理由只有一个就够了,那就是——我想要做。
个人很喜欢将死亡作为最完美的快乐的理论,因为如果一个人能时刻准备着死亡,无论死亡何时来临都能欣然接受、无憾离去,那他一定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认识得非常清楚,并排除所有阻碍、一步步去实践了。以24h为单位,把每天做对做好,这辈子也就圆满了,让自己满意了。
只怕每天都重复、没有思考、没有新意、没有所谓的仪式感将人生串起,恐怕直到死后都不曾活过……
所以,想做的事,尽早放手去做吧!
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作者简介:
喜欢高跟鞋,也爱跑鞋。
喜欢读书、书法、跳舞、台球、跑步和徒步。
希望和更多朋友共同进步,
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跑来跑去的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