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生、论死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一名十六岁的女孩留下类似遗书的东西,离家出走。

我在吃惊、心痛的同时,不禁在想,女孩是怎么看待生命的呢?她知道死亡到底意味什么吗?

由此我也想到几种社会现象:遍及成人、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自杀现象、各种暴力行为、残害动物,无不体现了对自己、他人和其他物种的生命的轻视,对死亡的无知,以至于轻易地、残忍地去伤害、去毁灭。

正是因为我们对死亡教育的忌讳与回避,造成了一系列惨痛的社会问题。

我们自小被教育要努力读书,取得好成绩,上好学校,走上好的工作岗位,去获得所谓成功的人生。

我们努力工作,攒钱买下一套又一套的房子,一辆又一辆的车子……匆匆忙忙度过每一天,变成了金钱与物质的奴隶,却没有学习如何面对生命,没有时间思考死亡。

等到开始面对衰老与病痛、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手足无措!尤其是看到死神已经逼近的时候,我们否认着、挣扎着、痛苦着……甚至把必然的生命规律,当做别人带给自己的灾难,于是伤医事件产生了……

这一切恰恰说明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死亡教育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医学伦理学辞典》定义,死亡教育是就如何认识和面对死亡而对人进行的教育。其主旨在于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人都不可能回避的死亡问题,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死,同时也正确地对待和认识他人的生死。

1903年梅欣尼可夫首次提出死亡学。

1963年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

二战后美国各领域学者普遍关注并研究死亡相关问题。而我国,在学历教育中并没有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即使卫生院校也仅有累计四学时课程!回想自己在医学院校五年的时光,对于如何面对死亡,能够记住的只有尸体处理。真正的死亡教育,只有临终关怀,却也并未过多涉及。

学校教育如此,那么家庭教育呢?

由于父母自身对死亡就存在漠视与无知,甚至忌讳与回避,极少有人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我们能够并且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生命神奇且来之不易。告诉孩子他/她从哪里来。而不是随意的,如同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父母所说的,来自垃圾桶,来自街角,来自……只有明白了母亲孕育与生产之苦,懂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才会明白自己生命来之不易,才会知道珍惜。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人生最珍贵的不是钱,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我们的生命!生命是一,其他都是后面的零,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所有。不论学业也好,事业也罢,失败了都能够通过奋斗再赢回来,唯有生命一去就再也无法重新来过。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每个生命都无二无别的珍贵,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珍惜别的生命。因此,当我们的孩子去虐待哪怕一只小昆虫时,我们都应该劝阻,告诉他们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平等的。而不是作为冷漠的看客,甚至“自豪”地夸自己的孩子多么“勇敢”!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生命虽宝贵,但生命不是无限期的。人人都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就像花开花谢一样无法避免。当由于生病、意外而要面对死亡时,无论如何不舍,也必须要接受。假如不知道如何开口谈论死亡,有好多国外的绘本故事都有讲到过,我的孩子就有一本,叫《姥姥去了遥远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身作则,珍惜生命,拒绝暴力,善待他人生命。要认真活好每一天,坦然面对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更迭,平静地接受死亡的来临,也平静地接受家人的离去。以实际行动让孩子知道,有尊严的、无痛苦的、舒适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是每个人应该得到也是最需要的尊重和照顾。

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的教育。尊重自己的生命,不随意放弃,也不在临终时狂躁不安。尊重他人的生命,绝对不去随意伤害。

后记:频繁的暴力伤医事件,突显了面对死亡时病人与家属的崩溃和不理智。有些绝症患者甚至说过,“不医好我,就砍死你”的话。这些事件让人痛心,让人哀叹。提笔写成此文,希望能唤起人们对“死亡教育”的重视!

也谨以此文祭奠我们医疗战线上逝去的同胞们!


作者简介:梦里落花,第一批80后,第一批独生子女,知青后代,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喜欢幻想,却逃不脱现实。爱纠结,不停计划,追求完美的处女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