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he Man You Want to Be | 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2017年一档充满浓浓文化气息的节目,颠覆了满屏真人秀节目的江湖地位。那就是《朗读者》,一篇文、一首诗、一个故事就是一段人生。也让董卿再次以更加成熟与知性的形象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早年就读过关于董卿成长的文章,知道她儿时努力与坚持,所以我并没有诧异于她节目中的满腹诗书,娓娓道来。但是,当我看到王宁对董卿的采访时,才让我对这个节目的由来,对董卿这个人有了更触动心灵的认识。

董卿,做了22年的主持人,13年的春晚主持人,可以说这样的高度在中生代主持人中无人能及,在众人的眼中无疑是成功的人生。董卿自己说,她很热爱工作,只要上了台就会忘了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但是,直到两年前,她意识到自己对于工作没有了那么多兴奋,经常不耐烦,并且学会了按套路,凭经验做事情,而不是激情。

于是她选择了离开舞台,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王宁问她,这可是一个急刹车啊!董卿回答,确实是,即使没有撞的头破血流,也得是鼻青脸肿。

关于自我成长

在访谈中,董卿有一段话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内心:

你敢不敢停下来,你敢不敢放下现在在别人看起来一切都看上去很完美的生活,你敢不敢去做一个了断,跟过去某一个自己做一个了断。

是啊,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当生活与工作看似稳定,在别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满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却没了激情。

同董卿一样,我也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我渴望工作带给我的满足与充实,渴望工作中病人对我的认可,渴望工作中的激情。

然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激情慢慢褪去,变成所谓的“成熟”,也学会了所谓的套路。

工作中充满迷茫,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状态吗?这就是一名护士碌碌无为,宿命的一生吗?当然,假如我按照套路踏实的做我眼前的工作,足够我的生活,且轻松安逸。但是,骨子里的我是渴望成长的。

只是可惜,我没有董卿那离开的勇气,一直错过了重回校园的机会。那么只有曲线救国,读书、自学,也许就是唯一的出路,或许我的努力终将派不上用场,但是,内心的自我认可让我的工作与生活重获激情。

董卿说她欣赏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

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是啊,这也多么是我想要的一种状态,永远的努力与成长,带着成长的痛苦与快乐,在过去的自己中继续生长,变作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关于孩子

王宁问董卿,在工作忙碌时可能好久都见不到孩子,要怎样处理情感问题。

董卿说她不愿去做全职妈妈,不愿她的世界里只有孩子,她要继续成长,她不想因为孩子裹步不前。董卿还引用了朋友的一段话“其实,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啊,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训斥孩子为什么天天只知道打游戏而不读书,转身却自己打起游戏忘记一切。

我们也能看到,逼着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却不曾翻读过一页书,写过一行字。这样的父母又怎能让孩子在他们身上学到好的品质,怎能让孩子有爱又有尊重。假如一个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又怎么去要求一个心智未完全成熟,且自控相对薄弱的孩子呢?

且不说,身为复旦教授的董卿父母给她的成长带来如何的影响。只说我们身边的人——群主——在大家眼中博览群书,博闻广识,我想其父亲对其影响亦不会小。

春节前,读书会曾玩过#晒晒我家书柜#活动。我震撼于群主老家那两面墙大书架上陈列的图书,讶异于群主说他家老爷子抱怨现在年轻人都不读《诗经》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熏陶与教育,所谓言传身教就应当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形象,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形象,那么,为什么不去不断的成长,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假如自己都放弃了,又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个自己想要她成为的人!

成长,我一直在路上!

作者简介

梦里落花:第一批80后,第一批独生子女,知青后代,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喜欢幻想,却逃不脱现实。爱纠结,不停计划,追求完美的处女座。

作品还包括:聊萨德·谈爱国 今夜雨冷. 书暖孤独的童年

←苹果手机用户赞赏通道。安卓手机仍可通过文章末尾的赞赏通道进行打赏。

图文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