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一学古人如何怼人——《世说新语》共读2 | 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领读,今天读至言语第32则

孔门四科中言语第二。言语是传道授业的重要凭借,也是魏晋文人坐而论道的主要方式。

但这里的言语不是巧言令色,而是士大夫们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毕竟那时没有微信朋友圈,也没有报纸,大家平时又很少见面,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能靠“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嘤其鸣

第一次看《世说新语》是十六年前了,至今印象最深的便是言语第二。

这些名士、神童的妙语机锋,读来口齿含香、兴致盎然,比德行第一里看一帮道貌岸然的真假高士花样吹牛逼有趣多了。

王献之的“应接不暇”,顾恺之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兴霞蔚”等词语,当年作文里没少抄。至今一直纳闷,为啥这两则不收入文学第四呢。

印象中应该是一脸大胡子的枭雄恒温,用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让我路转粉,中学时代,没少化用这句话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一直认为,这条归入伤逝十七更有意境。虽然是逝者如斯夫的逝。

至于那几个少年已知愁滋味的小神童,大多应了那句“过慧早夭”的谶语,小时了了,大时也了了,然多死于非命,不亦惜乎。

不过详看人物注释,《世说新语》里出现的人物,死于政治谋杀的概率高得吓人。

所以,生活在这个五胡乱华家园丧失、瘟疫流行动辄白骨露野的时代,还要天天提心吊胆防备政变、政敌不知何时飞来的屠刀,精神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清谈避世、忘情玄老未必能够消除苦闷惶恐时,欲安此心,或嗜酒嗑药,或装疯卖傻也是必然的选择了吧!

@偏偏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

魏晋名士健饮,所以家家备酒,这由孔融名言“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可见一斑。

魏晋名士爱饮酒还爱成群结伴游玩,另一则故事,名土们一起到洛水边游玩,回来的时候,尚书令乐广问王夷甫:“今天玩得高兴吗?”王夷甫说:“裴仆射擅长谈名理,滔滔不绝,意趣高雅;张茂先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安丰谈论延陵、子房,也极为奥妙。透彻,超尘拔俗。”堪比王羲之《兰亭集序》描写的名流雅士们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吟诗唱和,把酒言欢的情趣风味。

游玩中他们高谈阔论,畅谈当下生命的意义、畅谈人生志向和抱负、畅谈哲理和玄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与高见,表达出来,各具风采,或“混混有雅致”,或“靡靡可听”,或“超超玄著”,其思想的碰撞、学识的交流,如此翩然的风采源于他们的自信、自负,其自信、自负又源于学识、才干,于是各具个性的气质性情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语生动的展现出来了。

这才是我喜欢的魏晋风采!当然雪夜访戴也是我最喜欢的魏晋故事,期待快一点出现...

@Amanda

这一章,写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一些所谓佳句。

有的机智警敏。比如第3则,陈韪不怀好意,说陈文举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立即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比如第43则,姓孔的招惹小孩儿,对姓杨的孩子说,杨梅是你家的果子。孩子答,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家禽啊。这和小时候看的那些神通智斗地主的故事如出一辙。

还有拍马屁拍的响亮的。比如第19则,晋武帝占卜帝位能传多少代,结果得到一,很不高兴。裴楷解释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比如第106则,皇帝坐的床陷下去,一个人说,这是由于皇上德行深厚,以致大地承受不起。正如鹿鼎记里神龙教那群人嘴里常念叨的,教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有的明志。比如第39则,西域一个和尚不学汉语,因为可以省去应酬的烦扰;比如第96则,毛伯成常说自己,宁为兰摧玉折,也不做开花的艾蒿。等同于现代人梗着脖子说一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有的就事论事,纯叙述。比如第34则,把贺生这个人一通夸。不知道是谁说的,也可能是作者说的,纯属个人崇拜,给写书里了;比如第104则,一个人问你为什么都爱听吴地歌曲?另一个人答因为它又婉转动听又轻柔。这样也能写进史书,群里的一天聊天记录都够当时写一本书的了。当然也可能有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我历史学的不好。

有的辩解的过于嚣张。比如第10则,刘桢被判罪,魏文帝问他为什么犯错,他说,我虽然平庸,也是您管的太严了。这是找死的节奏啊。

还有一些段落,确实看不懂,对当时的史实、人物都不了解。

善言善语,是积福德的事。即便只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思,也算是完成了其交流工具的使命。可惜古往今来更多的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有时候说不如不说,心领神会岂不更好。

@Nick

这一段应该是所谓名人名言录,记述时人妙语。

当时风气喜呈口舌之快,甚至不计后果。如祢衡因此开罪魏武,而魏武想找理由治罪他,孔融却以言辞封了魏武之口,也因此获罪。

话说在魏晋时期,孔融向以忠厚著称,但其口锋也是很健。其他人可想而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才知道了《世说新语》这本书,才开始买来翻看。

当时觉得每一句都很精妙,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现在看,觉得魏晋人的性格更偏向张扬,一些人以名士自居,孤傲在骨。把名士风范看的比性命更重,因此宁愿得罪权贵也不要坠了名士的名头。因此有祢衡,杨修,孔融这样的人。

有些时候,会感到古人把生死看的很轻,现代人因为惜命,不能理解他们的很多行径也是自然。

不过,即便是现代,也会有很多人直言时弊或坚守一些个人的原则而不被见容。我想这些都正常的。就如同,魏晋也有很多善于奉承之辈,依附权贵。有些人故弄玄机说一些左右逢源的话,也是因为魏晋时期,权力更迭快,今日曹魏,明日司马。总会有些人居安思危。

话说回来,有些人固执,有些人善变,现代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服饰有变,言辞各异,人性还是千古不易的。

@雉雉

一个坚决不学汉语的西域僧人,他躲避的是凡事俗情。

这招高了!一有语言了,人们就干一件事了——八卦——人类基因里说的。

想起以前我师父,她耳朵里总塞个耳机线,那时候MP3很少呢,这位大妈都快退了!后来才知道没有MP3,耳机是坏的,只是不想参与办公室的风波交流。

这位奶奶现在移民荷兰了。所以魏晋风骨要我看来绝对是智慧的体现。言语门里熊孩子们各式各样的神回复和怼言怼语,让我再一次质疑自己和他们是一个地球的居民吗?

像直接怼不顾面子的孔融,类比用的好的杨氏九岁子和钟氏兄弟的出汗问题都堪称经典答语。忽略礼节问题,实在听着过瘾解气。佩服的是娃娃们的反应。

声明,言语门我不理解的文章多,太简练了! 

@跑跑单车

世说一书,是东汉至东晋士大夫阶层的轶事集,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君权与士权的结合与斗争。

晋得朝不正,在永嘉之乱后又奔逃到江南,只能靠南迁的北方士族和江东士族支持。

本书中多次看到的王丞相,也就是王导,为融合南北政治势力做出了很多贡献。

晋元帝司马睿当皇上,曾要拉着王导共坐龙椅,以示优容。

言语第19则,元帝说“寄人国土,心常怀惭。”其实是想问周边的本土士族,我这外来的方丈,能在这个庙里主事吗?深层含义是,我能相信你们吗?

顾骠骑,叫顾荣,是江东吴县人,当地望门大族。当即回答,“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勿以迁都为念。”

就是说,皇上别害怕,我们服从命令听指挥,以后我们都听您的,江东士族以您为核心了。如果您需要,我们就和北方士族们干仗。

后来东晋逐渐任用了一些地方士族以平衡朝堂力量。

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