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意义是追求快乐还是明心见性——《人类简史》共读第19天 | 悦读读书会出品

 悦读读书 2020-08-04


本月起,读书会共读《人类简史》,领读者为——娜娜书友。 每天我们都将精选共度群内的打卡内容,以飨读者。

@娜娜 领读  

第19章

追求快乐,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深入人心。而哪怕仅仅是在两个世纪之前,我们祖先的梦想还不曾如此奢侈,平安的活下去已是不易。这一转变究竟从何时而起?打动人心的快乐又从何而来?一针多巴胺,可否将你立竿见影的拉入伊甸园?

或许,寻找生命的意义,也可以在一片迷茫之海中,为我们指点方向。佛家的明心见性,是否就是终极答案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问题

1、美丽新世界与1984,哪一个更加可怕?

2、快乐是否只来自于欲望与现实的比较?

@张勇

“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像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快乐、幸福与否是“个人主观感受”。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心性不同,在对快乐、幸福的认知上千差万别。

其实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的主观感受都很短暂,大部分时间是“习以为常的麻木”。就是没有感觉的感觉。

但我会在两种思想里“交织”。一切烦恼源于“执着心”,这是一个欲望大过能力的时代,浮躁、贪取充斥着大脑。“勘破、放下、自在。-佛陀”

我不说服你,你也别教化我。

问题一,一个是泯灭人性,一个是扼杀人性,细思极恐,胆儿小,不选了。

问题二,分清“需要的和想要的”,“需要的”是生理需求,“想要的”是精神需求,别把“想要的”也当作生理需求。

@张勇

本章所探寻的快乐命题,属于哲学范畴关于意识的认识命题,按以往认知:快乐难道不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吗?

人类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新旧更迭,工作生活的快速转换,令精神世界愈发荒芜。物质水平的极大丰富与快乐的感知为何没有遵照常理形成正相关?

遵循这一思路,作者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从心理学,社会学与生物学多种视角,试图找出快乐的因果关联,又通过各国宗教,哲学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寻找逻辑关系。最后综合推演分析,得出了一个并不完整也不完美的结论,快乐仅仅是一种生化反应机制,与外部条件无关。好像又重新回到我们最初的认识结论。

但从基于形而上的主观认识设问,经科学实证推演,又与之重合的结论,使快乐这一哲学命题的认识有了由唯心向唯物观的本质转换。

生化机制程序写入式的快乐理论,令关乎生命意义,另一古老哲学命题的前景,瞬间暗淡起来。

科学理性的验证居然推演出虚无主义?

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却不是我们要的答案,不是因为论证错误,而是因为这个结论缺失了完整性,片面的结论也不足以指导真正的生活。

反观命题,意识范畴的命题本不属于单纯依靠科学的方法可以独立归因解释的。

科学的局限性在于其实证的数据源自一定范围的收集再归纳。

那随着这个范围由二维向三维或不相交的领域的不断扩展,所归纳出的结论也会存在不同。

所以科学存有相对的正确性。

科学本质属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于归纳法而得出的规律性结论。而归纳法并不具有唯一性,不同视角不同领域,都可以依靠实证数据做出不同方向的结论归因。这种结论之间可能不相关而独立存在,也可能相互矛盾,无法统一。

正如作者书中所列举的关于快乐这一命题,不同领域基于实证数据推导出的结果大不相同。

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认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有着不同的范畴,既包含自然界(宇宙)中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包含基于自身思维心理感知等意识的认识…以及更为抽象的价值认识等…

而科学实证的方法根本上说是聚焦于一个具体的方向展开的,这也导致其对一些复杂成因复杂形式与复杂结论的命题难以做出统一的解释。

这种命题基于细微之处,对于成因的科学实证结论或许都是正确,但结论之间却各自独立存在或相互矛盾,无法统一的认识必然也是片面与缺失的。

所以书中基于科学实证推导得出的虚无主义。也必定会存有偏颇。

生命真的无意义吗?

我认为首先要加上主语,是人类,生物还是人类个体。

如果讨论的是生物,那么生命只有演化的目的,而不存在价值范畴的意义。

如果讨论的是人类生命的意义,我得出的结论和上面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确实有点悲观 ,但基于宏观的背景看人类的生命意义,真的有点自不量力,尽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奇迹,拥有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但在自然法则面前,众生平等。人类数万年的演化史放诸于地球46亿年的演化历史中,这人为的创造,无与伦比的智慧结晶,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个庞大的平衡系统真的看重这些吗?

即便从人类自身发展史上检阅,那么多曾经不可一世的古老文明,可曾预知终有一天被人类文明发展的洪流瞬间倾覆崩塌,淹没的无影无踪吗?

但如果讨论的是个体的生命意义,因为着眼点划定在微观,所以研究的背景也要随之缩小。人类个体生命的意义只能基于自身来考量,自由的意志,自我的实现,与意识感知等。当然这类关于价值的复杂成因结论的认识 ,如上解释科学实证并不能独立完成。

书中最后引入佛教的解释,我感觉有点刻意迎合科学推演出的虚无结论的嫌疑。我理解的佛教是建立在苦修来世基础上的是避世思想,避世是有前提的,因为有来世,私以为佛学的参透勘破,如果在无法舍弃今生俗世孽缘的前提下,所谓悟的道也就也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勘破而不拿来用的智慧,未免过于空幻悲观。

个人认为关于快乐与生命意义的最终认识,还是要依靠哲学与科学的结合,以科学实证的认识工具为基础,运用哲学宏观的理性智慧来完成。

宇宙的奥妙无穷无尽,在人类有限的生命里,注定无法完整参悟玄机,也许借助哲学科学多元的理性思维可以多参到一些,不过也就仅限于此。

问题一,美丽新世界更可怕,因为是更接近真实的想象。有着更震撼的警戒意义,引人反思。

美丽新世界是基于科学至上论的极端想象。既然如上解释科学有其局限性,那以牺牲毁减其他意识价值为代价的唯科学发展为唯一目的的人类进步,就真的是世界大同的正确方向吗?如果这次科学又因其局限性而犯了错,人类是否还有翻转的可能?

问题二,快乐是否只来自于欲望与现实的比较?

我觉得凡事有度,顺其自然的心态最好,太早或太晚勘破人生玄机,都不太好,人生的意义是活在当下,执迷固然不好,寡淡却也未免乏味。任何事都不要走入极端。

于世俗中悟道,而远离它,那么失去根源的道,也就道亦非道,所以成为束之高阁的经文。

与避世之超脱相较,我更敬重大隐隐于市的洒脱。

一直喜欢罗曼罗兰的这句话: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悲观的乐观主义信念!

@carrie

不知不觉,这本书在与大家的共读与分享中接近尾声了。

在前面的十八章里,作者像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宏大,纵向描绘了几百万年,横向叙述了整个星球的命运。第十九章画风突变,开始关照智人的内心世界。前十八章,作者是神,一切尽在眼中;十九章,作者突然落地为人,而且是一个现代人的视角。

为什么这么说呢?认为人类的真正需求是幸福快乐,这是19世纪中叶心理学兴起后才有的事情。前十八章的作者是众生平等的态度,第十九章作者无疑体现了“爱人”的立场。

如果是我来写这本书(当然这是我在做白日梦),在倒数第二章我会写为什么人类基因中有什么驱动力,推动了人类在改造世界中,拥有远超其他物种的欲望呢?我觉得这样写,才符合前十八章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啊。

@上官婉儿

这一章从“快乐”入手,引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其实对智人存在意义的思考贯穿整本书,客观存在的整个人类历史是否有意义,我想只有地球能回答,但是地球从不回答,也就是没有意义。而正是因为我们开始思考意义这件事,所以我们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智人的存在有意义。

物种的生存和延续靠生存的技能,只不过智人的技能是思考,从这个角度说思考既不高深,也不神秘,只有结果而已,所以我们既不是造物主也不是神可怜的子民,过分赞誉人的主观或过分压抑人的主观,这只是智人存在这件事情内部的调节而已。



附各日打卡记录:

1、《人类简史》共读第1天

2、讲八卦对人类文明发展很重要——共读2

3、亚当和夏娃不上班在干嘛?——共读3

4、人类洪水淹没了谁?——共读4

5、农业种植可能是场骗局——共读5

6、人人生而平等?——共读6 

7、绳子不够长,所以有了文字?——共读7

8、历史从无正义——共读8

9、是什么让我们走向了全球一体化——共读9

10、金钱什么味道?——共读10

11、帝国的荣耀——共读11

12、信不信神,这是个问题——共读12

13、历史发展就像是醉汉回家——共读13

14、让我们进步的是我们的无知——共读14

15、假如郑和到了美洲——共读15

16、信任比黄金还重要——共读16

17、疯狂购物让我们离上帝更近些——共读17天

18、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共读18

集锦整理:紫星

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