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伸的表现——《自私的基因》共读打卡集锦最后一天 | 悦读读书会出品

 悦读读书 2020-08-04

本月读书会共读《自私的基因》,领读者为——七月书友。 

我们将精选共读群内的打卡精选内容,以飨读者。

第13章——延伸的表现

本章为全书梳理与归纳总结。

开篇作者通过对生物个体特殊性状表现的观察,对多种寄生形式,寄生物 宿主和宿主基因,不同视角分析演绎,三个角色之间,支配,羁绊,博弈与共生的奇妙关系。

以此扩展了本书基因论点的外延。基因的复制与繁衍,不只依存于生存机器。还有其他多种形式。源于原始汤中的复制因子,在自然法则竞争压力的催化下,心机婊们为了私心,各种混搭,捆绑,机关算尽,无所不用。

最后,道金斯就本书存疑点,有关自然选择方向与基因间接而发生的矛盾,作出补充说明。

作者对基因,细胞,寄生物,与包括植物在内的生命体之间的各种关系,重新进行了梳理。

这场复制目的驱动下的系统工程,神奇精巧的令人叹为观止。

繁衍生息 ,自然法则无情而严苛的检阅下,组合中各成员通过每一次周而复始博弈的磨合,最终形成了通力合作和谐的团队,以强者的姿态,适应并改变着世界,也创造着这个星球最最神奇的生命奇迹!

共读作业 

1.这本书最颠覆你的认知常识是什么?读书之前你的理解是?现在改变为?你认为这种认知错误形成原因都有哪些?

2.书中你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认识为?试着分析说明?

3.关于读书的方法,是否有新的启示或建议,和大家分享一下。

跑跑单车

问题1

读此书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理解世界,特别是物质与意识问题。

现在觉得物质或者说外部世界神奇无比,而那个孕育最早基因蛋白质的汤更是匪夷所思。

如果可以用快放方式来看地球生命体演化,可能平淡无奇,因为再过不了几亿年,人类也许就消失了。中间经过的这些人该是多么幸运啊,被基因塑造出来,还可以意识到这一点。

问题2

不同意的是,人不是真的机器,自杀可能是最违反基因理论的方式。

文化的影响,在个别时间和个别情况下,比基因的影响还要大。

也许这只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个别情况,绝不能理解成可以用基因的驱使去为所欲为。

问题3

共读确实是个好方法,可以让我们从更多角度理解一本书,可以从不同人那里学到更多知识。

在这其中有一位认真负责的领读者,更是关键。期待七月在不远的将来继续带领大家读书。

上官婉儿

书就这样结尾了。最后这一章讲基因的延伸,其实也是把前几章没有涉及到的寄生、共生现象归纳进来,并借此进一步厘清了自然选择以基因为单位这一基本概念,也解答了读者必然会产生的疑惑,那就是原始汤中基因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个体这种形式?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性繁殖这样的形式?结束得戛然而止,却也让人心满意足。

返回去看前言,看作者写作的背景和这些年研究的心路历程,以及生物研究圈那些事儿。在读完这本书后,对作者的严谨精神,反而感受颇多。

最后向各界科学家致敬!

1.这本书最颠覆你的认知是什么?读书之前观点是?现在改变是?你认为这种认知的错误原因都有哪些?

“颠覆”这个词对我来说不准确,因为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生物进化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可以说这本书树立了我的基本生命观,细化了我对进化的了解轮廓。

如果说这是目前的学术主流观点,我愿意接受并信服道金斯(当然读书过程中已经一次又一次拜倒在道金斯的论述下)。但若说以前的认知错误,我却不敢完全说我目前接收到的都是对的,因为在大量信息输入过程中,我几乎只能疲于奔命地思考和理解作者的思路,无瑕反驳和质疑。

也就是说,我暂时站在道金斯的队伍中,手拿道金斯交于我的武器,为进化论摇旗呐喊,为基因说鼓吹传播,却也随时准备被新的更有力的猜想和证据俘虏。

因为科学这条路上,没有永远的正确。

2.书中你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认识为?试着比较说明?

按着作者的逻辑思考,没有不认同的观点,基本上在左思右想中全部消化了,比如meme起源于人类文化汤的说法。

正如题1所说,读书前没有明确的生命观,有的几个关于生命的小小猜想(如播种说),其实也与道金斯的说法不冲突,而且后者更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3.对个人今后阅读过程,是否有新的启示或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之前对生物学的论述都很抵触,读不下去。经过共读,给予自己继续读生物学科普读物的信心。

这本书初读时,不适应翻译的风格和作者绕来绕去补充佐证的思路,不了解生物学家论述的方法和套路,迷失在大篇大篇的专业论述中,产生很大情绪。其实过程中很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清晰的,混乱的是自己。所以经验是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要做笔记,回顾落在纸上的重点时,作者的逻辑线应该会非常明了。

多亏了认真敬业的领读者七月,把领读当做事业来做,具备真正的匠人精神;多亏了脑洞大开的书友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和争执,加深了我们对书的理解。当你拿起书中的理论当武器去战斗时,我相信那书才算真正读进去了。

最后分享一个读书的方法:让别人知道你知道。

梦里落花

最后一章,向我们展现了变化万千的生物世界,也向我们说明了为什么会选择“瓶颈”般的生命繁殖。

从欺骗、占领、寄生到控制,让我看的步步惊心,感觉随时就要被谋害,而“红嘴”的诱惑,与化学的控制又该如何去摆脱?

始终困惑于动物使用工具是一种本能,而人类就是学习的能力。文中提到石蚕蛾建房,提到“控制石头形状的基因”……为什么它们就不是后天学会的呢?又或者我们为什么不生来也带有这种基因?

基因,人类貌似已经破解,但是,还有许多神秘值得去探索……

1.这本书最颠覆你的认知是什么?读书之前观点是?现在改变是?你认为这种认知的错误原因都有哪些?

假如非要说颠覆,那么,就是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被基因如此操控着。原本就觉得它们是两条链链,一些碱基和戊糖堆积着,最多也就控制着我们生成个什么模样,没想到还要控制着我们的一切。对于模因的概念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在努力的去思考与理解,继续去探索模因的魅力。

2.书中你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认识为?试着比较说明?

不知为什么,我始终在思索大家一直在争辩的人类的学习与后天能力,会不会造成基因的改变。除了自然选择真的就没有“人工选择”了么?另外,人类所掌握的一切技能都是后天习得的吗?有没有和其他物种那样“控制石头形状”的基因?

3.对个人今后阅读过程,是否有新的启示或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赞叹于作者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用逻辑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谢七月做的思维导图,曾经说过我的知识体系很乱像一个毛线球,而这种逻辑清晰的读书方式,有利于改善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一起共读的优势在于听到自己没想到的,学会自己不了解的,碰撞出书本之外的知识,充分剖析自己的劣势,采各家之长,于辩论之中成长,迅速又其乐无穷!

周重因

如果将基因视为一种寄生物,而生物体是其宿主,当生物体死亡,那么自身的基因也随之消亡,唯有随着生物的繁衍,将基因携带复制到子代,基因才能完成自身的转生。

真实的寄生类物种,多数是依附于宿主得以生存,但无法随着宿主繁衍而转移到宿主的子代身体。那么当宿主死亡,寄生物种也就面临着死亡的命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病毒。

如果可以通过生殖细胞,向下一代转移,那就意味了,寄生物种开始服务于宿主,与宿主达到共生的关系,在经过千百代的适应,寄生物种也许就会变成宿主的一种器官,最终与宿主合为一体。这也说明了大多数的病毒一定是向着不断弱化的方向发展,最后试图与寄生的宿主一起共存。

1.这本书最颠覆我的认知常识是寄生可以不断演化最后共生共存。读书之前我的理解是寄生都是不好的,相互斗争,你死我活。这种认知错误形成原因在于我们认知事物的观点太注重于眼前,没能看到长远的发展。

2.本书中我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生物对于博弈论的遗传。个人的认识以为博弈论,是生物个体在成长的过程里,不断学习的技能,而不该是完全由基因决定。

3.关于读书的方法,个人还是习惯在书中标注重点观点,每章读完后再回顾一下这些重点段落。当然最有效的方法是记笔记。

icewanderer

漫长的旅程也终于要接近尾声,终点在望,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慢慢的踱步通过终点。谁知道这最后一圈竟然如此漫长,都到最后几页了,作者还在源源不断的提出思考,感觉就像是一万米咬牙坚持到最后一圈,忽然改跨栏了!不过也难怪,本章原本是作者另一本书《延伸的表现型》的简单概括。想想之前十二章的信息量浓度,如今面对这一整本书浓缩而成的一章……

基因的表现型跨越了生物个体的边界,甚至跨越了生物物种的边界,在可见的尺度内,可能只有星球的大气层才能暂时控制住它们的影响力。它可以让幼虫搭建石屋,让海狸筑起长堤,让布谷鸟鸠占鹊巢,让斩首蚁偷梁换柱。大自然五花八门的动物种类中,颇有不少动物本能令人惊叹不已,基因究竟是如何磨练出这一身本领的?这是一笔数十亿年间形成的财富。基因宝库,名不虚传。

寄生者和被寄生者的利益是否一致,不仅仅在于被寄生者的生存,还在于被寄生者的繁衍。这一思路令人大开眼界,仔细一想又觉得理所当然。还有延伸表现型这个提法也是如此,作者将一个个令人心悸的例子娓娓道来,引出对基因表现型边界的思考。怎样算是“自身”的基因?失败的代价则是另一个崭新的角度,令人信服的解释了为何布谷鸟总是可以赢得胜利。

问题一,最颠覆的应该还是这种思考模式,而非具体的观点。因为平日里就喜欢关注科普,且本书的经典地位,大多数观点都曾零星的看到过介绍。但系统而完整的通读一遍,那种巨大的冲击力,感受还是蛮深刻的。尤其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景仰,所谓高山仰止。

问题二,不确认的,就是meme了。毕竟只有一章,又是当年第一次提出这个假

说。并没有充分的铺垫和论述,个人对此类相关的基础知识又少得可怜,只能做一个粗浅的了解吧。

问题三,再次感谢领读人的精彩奉献和充分准备,和大家激烈的思想碰撞。不然本次阅读定然以第三次坚持不下去而告终。感觉共读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我之前读书就喜欢在豆瓣读书上加很多批注,也相当于和人聊天,只不过时效性太差。不过可能会有些专门的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微信群闲聊可以,真正讨论东西,还不如那种可以跟帖的树形结构的论坛来得清楚。

Griaffe

1.这本书最颠覆你的认知常识是什么?读书之前你的理解是?现在改变为?你认为这种认知错误形成原因都有哪些?

答:颠覆认知的地方很多,比如觅母的提出。要说最颠覆的,我想还是代际关系。我们从小学习孝敬长辈,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我们要心怀感激,尤其是母爱,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本书关于代际,从基因角度的分析,简直颠覆了我的三观!虽然,我们都知道,父母对于后代的爱掺杂着他们的一些私欲,但是,总的来说,父母对于孩子一般都是无私奉献的,为人子女,做不到同样回报给父母,因此我们要更加感恩父母的付出。

但是,这本书从基因的角度出发,把父母之爱、长辈之爱的所有脉络都梳理给读者。结合着现实生活,我见到过一个母亲殴打她不太机灵的女儿,女儿因而致病而死。还听到过刚出去的婴儿因为先天疾病,父母便放弃她刚开始生命。一直,我都把这些不忍耳闻的事当做人性的阴暗面,可不知,这都是因为基因的选择。

首先我真的感激我父母生了我,对我的默默付出,这世上再没有人能比他们还好,再次我也感激他们给我的基因在我体内的好基因占了上风,最后感激国家计划生育是的我也很自私。我是真的真的爱我的爸爸妈妈。

2.书中你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认识为?试着分析说明?

答:觅母。就像它颠覆我三观一样,接受它还是有难度的。可能是我习惯了我们的惯有思维,对于它。首先它——觅母,它不能像基因一样被我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虽然,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意识、想法,突触传递也能像是基因序列一样被放到显微镜下。

我学会了一首歌,我把它教会了其他人,这之间并没有物质的传递,虽然作者用感染一词,要是跟基因一样,像病毒传播,它还是存在物质的传给的,怎么解释觅母呢?

3.关于读书的方法,是否有新的启示或建议,和大家分享一下。

答:阅读这本书,有两个章节我是听书的(听了不下3遍),我觉得对于这类书籍,还是要安安静静咬文嚼字阅读,一边做笔记一边理解。作者的逻辑性特别强,不跟着一起动笔,很难跟的上思维。

娜娜

1.这本书最颠覆你的认知常识是什么?读书之前你的理解是?现在改变为?你认为这种认知错误形成原因都有哪些?

之前对自私的基因这个概念在科普文章中读到过,也在其他科普书籍里有所涉猎。所以道金斯的思想对我来讲接受起来大体上与原来冲突不大。

但是从生物学领域从基因结构一步步推导出生物体的生存模式的过程是之前读的科普书籍中没有遇到的。道金斯拟人化的阐述方式抽丝剥茧,把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中的规律以“自私的基因”表现出来,这个方式实在让人赞叹。

从细节上说,最颠覆想象的是最后一节。道金斯提出理论,基因不仅能够控制载体有机生命,还可以控制无机生命,演化有其终极规矩。这个结论有点像魔术师最后掏出兔子,让我目瞪口呆。

2.书中你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认识为?试着分析说明?

基本认同。道金斯门下走狗。

或许在以后读到新的研究成果时我会更新知识,目前还是在大师面前拜倒了。

3.关于读书的方法,是否有新的启示或建议,和大家分享一下。

读本书过程有些痛苦。一个章节要在做笔记的情况下读到第二遍才能部分理解。而我又是一个懒惰的人。。。

和许多共读书友说的一样,如果不是有打卡压力,肯定这本书又要在书架上放置很久了。

至于方法,我比较笨,对一个陌生领域的科普书想了解内容,没有捷径只能做笔记,顺手记录当时的疑惑。这一次的共读打卡也都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延伸想法。全书顺着读下来之后,我想沿着笔记+打卡再回顾一遍。

再请教一下大家,你们做笔记么?觉得用纸质效率高还是电子版效率高?

紫星      

1.这本书最颠覆你的认知常识是什么?读书之前你的理解是?现在改变为?你认为这种认知错误形成原因都有哪些?

其实原本我对生物学就没有太多了解,读这本书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因此也不能说是颠覆我的认知,但是读下来还是觉得有一点比较触动我,就是个体生物“为了基因的利益”,表现出诸如喂养与保护亲属等利他行为,因为亲属更有可能与其共享相同的基因。这种亲属利他行为只是基因自私性在个体利他主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是还提到了亲代怼子代的照顾河保护也是出于自私基因的掌控,为了把他们的基因永远的传下去。还好,读书不能断章取义,整本书读完作者还是肯定了人类文化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人类可以通过文化来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2.书中你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认识为?试着分析说明?

这本书我完全是当教科书来看的,对教科书产生质疑不是我的风格,只能说我对作者的观点就是吸收,也许以后有更多的知识储备的时候再来回想他的理论,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角度吧。

3.关于读书的方法,是否有新的启示或建议,和大家分享一下。

以前认为读书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一些非小说类读物在看的时候会自己写写画画,但是从来没想过大家一起读一本书,还一起打卡交流,这种方法对一些内容比较艰涩难懂的书来说真是一大福音,不仅可以促使自己努力地读下去,还看到了大家的不同思路和关注点,受益良多。而且要感谢在领读七月的带领下,看到了大家思想碰撞的小火花,在此向七月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共读群的书友给我的思想启迪。

百合小巷

1.这本书最颠覆你的认知是什么?读书之前观点是?现在改变是?你认为这种认知的错误原因都有哪些?

粗略的翻了一遍,还有一些内容没有消化,要说颠覆性的认知,似乎因为学习的不够还没有深入到这个程度。本书从微观的角度运用及其严谨的逻辑思路进行分析,虽然有些枯燥,但含金量不低。印象最深的是笔者一开始就提醒大伙的,要避免思想上的主观习惯,这个真不容易,既要见多识广又要能独立分析。

2.书中你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认识为?试着比较说明?

按章节读的时候有很多困惑,慢慢的一些随之明朗了,还有一些个人感觉不太认同。对于觅母的提出,感觉衔接稍微有些生硬,理解有些困难,随着科学的发展,基因工程使得人类开始干预自然选择,伦理学随之介入,后天的教育与基因的关系也表示有异议。另外,对于书中提到的抚养与生育的关系以及动物学的哲学意义比较感兴趣,本书毕竟是科普类书目,要是能多结合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就更精彩了。

3.对个人今后阅读过程,是否有新的启示或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参加共读群,除了能督促自己读书,也能和书友交流,看看高手做的笔记和思维导图,受益颇深,会尝试着以后也做些思维导图试试,吾才疏学浅,当继续努力~

最后,感谢七月的精彩领读,辛苦辛苦~

燕子

 1.这本书最颠覆你的认知是什么?读书之前观点是?现在改变是?你认为这种认知的错误原因都有哪些?

的确如上官婉儿所说,以前从未涉猎过生物专业方面的书籍,一点点生物知识还是停留在高中阶段的x和y染色体。所以,谈不上颠覆原来的认知。读过此书之后了解了基因、觅母以及原始汤等等知识,原来人类只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的生存机器。算是对生命有了一点概念吧。

2.书中你所不确认或不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认识为?试着比较说明?

作为一个读书甚少的文科生,初读此书,只能算略懂。因生物知识的苍白,读完读懂此书都是很难坚持的事,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作者写了什么我学习了什么,还无法有其他理论与文中观点相辩驳。

3.对个人今后阅读过程,是否有新的启示或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坦白说,如果不是加入这个共读,可能这本书早就弃之一边了。进入读书会初衷就是用碎片时间和失眠的夜晚干点有意义的事,所以看书都是躺在床上进行的,结果发现这么艰涩有逻辑性的书籍实在不适合如此阅读,经常是不知所云。因此此书我只能称囫囵吞枣,为完成任务而匆匆翻过,这点深感愧对于如此专业且敬业的领读七月。

不过也还是庆幸加入了,否则自己很难坚持下来。当然也是占用了每天早上工作时间一小时用来打卡[嘘]。我的心得可能就是逼迫自己,不留退路吧!但如果希望精益求精还是应该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完整的精力。如果是完全陌生领域的内容还是应该提前预习好,否则是无法跟上进度。

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